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善说由来已久,但是在孟子以前性善说没有得到系统详细的论述。孟子从人与动物的细微区别上详细阐述了人性本善,并指出了人性虽善,但是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为了在后天的生活中保持人的善良本性,不至于使人性变恶,孟子又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孟子的人性论及其修养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观点认为性三品是董仲舒人性论的基本思想,这个看法是站不住的.董仲舒对人性有许多论述,而性三品并没有进入董仲舒人性议论的正题.董氏提出了“性者质也”的命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中有善、恶两种因素,人性可以概括为性善情恶,而性善情恶不过是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人性善情恶,所以人待教而善.对于孟子的人性善论,董仲舒存在着矛盾的心理,他说:“万民之性善于禽兽者许之,圣人之所谓善者弗许.”  相似文献   

3.
刑法学是以犯罪为研究对象的,犯罪是一种恶,即刑法学是一门研究恶的学问。正因为刑法学研究恶,才要求我们的研究者有一种善的冲动,让人们才能更向往善。而人性、人道、人权是支持刑法学善的背后精神力量。人性是刑法的理论的哲学基础,人道是刑法的人文关怀的体现,人权则是由"人"而展开的刑法的终极价值追求,而追求刑法上的人性、人道、人权,就像色光三原色,三种等量的组合可以得到白色,才能最终实现刑法上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4.
他律到自律: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性与他律人性就是人的本性,它是一个历史概念,随历史的发展而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人性善恶是人类思想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思想家们便围绕它一直争论不已。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告子认为性无善无恶:“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性亦善亦恶论始于战国时的儒家世硕,发展于汉儒董仲舒,至扬雄则提出性“善恶混”的著名论断:“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  相似文献   

5.
犯罪预防的目标是防患于未然,其哲学基础是人性的恶与善及人的理性与非理性。人性恶、人的非理性使犯罪预防具有必要性;人性善、人的理性使犯罪预防具有可能性。应注意犯罪预防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界限。  相似文献   

6.
用伦理道德扬善抑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生就具备孟子所称的“善端”。人的本性是人性,人性始终是向善的。人既具有善良的人性,但人作为一种“会说话的动物”,还存在一定的兽性(动物性)。人虽然偶尔为恶,但恶不是人的本性。人性之恶(如果还能称之为“人性”的话)是人兽性的表现。人性和兽性共同存在于人之中,且在不停地相互冲突、相互斗争。如果人性战胜兽性,人就会为善;一旦兽性击败人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解决人的问题,在每一项制度设计的背后,都必然暗含着对制度的主体——人及其本质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对人性的不同假设也导致了中西法律制度构架迥然而异,中国传统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采取人性善的假设,由此形成人治传统。而在西方则恰恰相反,基于对人性特别是政治家本性的悲观假设,由此形成法治传统。纵观中外思想史,以人性恶为基点的政治制度恰好弥补了人性善在政治制度设计中的不足。而作为现代社会一个基本制度的法治应基于双重的人性假设之上:在私域要对民众采用人性善的假设;而在公域要对当权者采用人性恶的假设。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法治是必须的,因为人性是善的,所以法治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人性角度上的犯罪心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初的时候,研究者把犯罪者看作是与自己完全“异质”的人,看不起他们,把他们看成是天生的犯罪者,愚蠢者,性格异常者之辈,主张抛弃他们。近一百年来,出现了所谓“我们是否都是犯罪者”的想法,进而提出人是否生来就具有犯罪心理这一命题。本文引进自然科学中的“张力场”概念否认人性本善或本恶之说的片面性,认为在人性中同时存在善恶两极,二者在社会化过程中互相作用,互相转化。(在这里犯罪被理解为恶)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一种完全未经文明浸染的人的"自然状态"的预设和追溯,卢梭得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现实中的恶并不能归咎于人性之恶,而应从社会制度本身去寻找原因.而有道德的人的生成必然有赖于合理的社会秩序,对人性的设定必须从对社会的设定中寻找依据.但合理的社会秩序和政治样式并不能由人的原始善性中自然地引出,而必须借助于理性的自觉建构.在这里,"自由"就代替"良心"而成为人的应然的本质性规定.但体现为自由的道德性并不是先验的,而是在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后才产生的,可要使卢梭描述的契约社会得以可能,它又恰恰是不可或缺的,有着应然的意义,而人性也就在应然而非本然的意义上被规定了.  相似文献   

10.
最初的时候,研究者把犯罪者看作是与自己完全“异质”的人、天生的犯罪者、愚蠢者、性格异常者,主张抛弃他们。近一百年来,出现了所谓“我们是否都是犯罪者”的想法,进而提出人是否生来就具有犯罪心理这一命题。本文引进自然科学中的“张力场”概念否认人性本善或本恶之说的片面性,认为在人性中同时存在善恶两极,二者在社会化过程中互相作用,互相转化。在这里犯罪仅被理解为“恶”。  相似文献   

11.
人性问题是哲学史上发生最早并且争辩最激烈的问题.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日生日成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人性和人的本质是涵义不同的两个概念.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问题是人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正确理解有关人的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人有理解和实践礼义法度的资质和才具,可以在后天通过自己努力磨砺,并在贤师和良友帮助下,化性起伪,而趋于善,并最终成为圣人。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表面看起来大相径庭,但完整考察他们关于人性的思想,则是可相通的,而荀子实际上也有被误解之处。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将法规制度运作中的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归绺于制度之恶,这其实只是人们对于人性之恶的一贯脱辞,让制度成为了人性之恶的一只替罪羊。只有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才能从本质上理解为什么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法规制度运作中的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出现了愈演愈烈之势的深层次原因,进而从人性恶的基本假设下寻找到遏制法规制度运作中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孟鑫 《理论前沿》2001,(15):22-24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的本质有对立的两方面。首先 ,科学技术有恶的一面 ,即科学技术先验地具有奴役、控制、异化这样一种“原罪”的性质 ;其次 ,科学技术又有善的一面 ,即科学技术又具有促进人类解放的性质与潜能。他强调科学技术恶的本质导致了“病态社会”的出现 ;而科学技术善的一面又将促使“健全社会”的产生。本文对他的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理论进行了分析 ,指出其进步意义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从元价值学的实然性视角看,"人生意义"首先取决于人们在展开生命的进程中想要获得什么样的善,试图避免什么样的恶,然后取决于人们在诸善冲突的情况下,对于各种不可兼得的善价值的主次定位做出了怎样的权衡比较和取舍选择,乃至最终确认了一条什么样的终极性人生正道,且不管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也要努力加以实现。与此相应,"我是谁"的谜底同样在于一个人遵循趋善避恶、取主舍次的人性逻辑,围绕善恶是非的实质性价值内容展开的评判诉求和取舍选择。  相似文献   

16.
许多学者一般从“人性”、“人的本质”上来理解“人”,但是,他们却认为“人性”、“人的本质”是同一个概念,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另外,道德与人性、道德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儒家文化的性善论与西方文化的性恶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之上的 ,儒家文化的性善论主要包括人性本善的道德理性认识、人禽之辨的人兽区别理论、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方法、善养浩然之气的道德修养原则等内容。西方文化则是以性恶论为基础的。西方文化的性恶论主要包括基督教原罪救赎论、道德神创论、恶为历史发展动力论等内容。两相比较 ,选择儒家文化的性善论较为明智 ,西方文化的性恶论则不足取。  相似文献   

18.
诱惑侦查的人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惑侦查是一种高效的侦查措施,但在理论和实践中备受争议,究其原因是我国还缺少对诱惑侦查的人性研究。在诱惑侦查中也存在人性的“善”与“恶”,对人性的拷问恰恰是诱惑侦查所急需解决的基础性伦理问题,是在法无明文规定下正确指导诱惑侦查的基础。对诱惑侦查所必然具有的人性风险的规制必须采取道德控制先行原则,制定优良的道德控制体系实现对其人性风险的规制。并且对诱惑侦查的立法也要实现人性化。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中的人性预设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一系列的制度构成,制度不是锲入人类社会中,而是融合人类社会之中。制度的安排必须基于客观的人性预设上,通过制度消除人性之恶、张扬人性之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建构,应该处处体现出人文情怀、人性关爱。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是人的本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社会的强化而形成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能的有效社会化。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追求人性的真、善、美。人性之真,是指大自然对人性的一种规定性——合规律性,它确定人的自然价值;人性之善是社会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规定性——合道德性,它确立人性的社会价值;人性之美是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合情意性,它确立人性的自我价值。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应当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