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而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又必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中美少年小说中的成人形象因此大有不同 :中国少年小说中的成人多数是良师益友 ,而美国少年小说中的成人则有许多反面形象。究其原因 ,主要是不同文化对作家有着不同的影响。中国作家受儒家思想及集体观影响 ,而美国作家则崇尚个人主义与平等观。  相似文献   

2.
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学作品近来非常流行,尤其以网络小说为代表。本文所说的网络小说,主要是指网络原创小说,主要特点是"在线"——网上创作,网上发表、网上阅读和评论。本文通过讨论网络小说热的原因,对网络小说进行一点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法制文学”这一近年来产生的新概念,就其内涵,可作如下界说,即以法制生活为主要题材的文学.它包括各种侦探故事、推理小说、惊险小说、犯罪故事、破案通讯、谴责小说、公案传奇等.在法制文学作品中,悬念技巧的大量运用,已成为法制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法制文学作品之所以拥有广大读者群的主要奥秘之一.法制文学作品中的悬念与非法制文学作品中的悬念进行比较,法制文学作品中的悬念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层次之丰、设置之妙,都是非法制文学作品的悬念望尘莫及的.下面,笔者就法制文学作品中的悬念的特征和规律作一次探讨.一、悬念的内涵及作用悬念是个奇妙的东西,它犹如一块心理磁铁,常常把读者松散、飘忽、游离的目光牢牢地吸附在作品里,使读者不忍释卷,一口气把作品读完.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悬念正是作者利用读者关切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的好奇之心,将人物与情节的谜底暂时隐藏起来,以吊读者胃口,撩读者欲望的一种写作技法.悬念除了推动情节发展,加强人物塑造、深化主题思想等辅助性作用外,最主要作用就是发挥其磁性效力,吸引读者,使读者不停息地把作品读完.请看《法制文学选刊》刊载的小说《罗愫之谜》的内容提要:“窈窕淑女”罗愫,孤身一人,出没无常,她从何而来?要到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4.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邱园记事》是一部反传统叙事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时间、空间叙事方法,通过空间并置、内心刻画和意象运用等叙事手法,将小说的现实时空和人物的心理时空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作品独特的时空观。  相似文献   

5.
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和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看起来没有丝毫的联系,但是最后在两人的共同协作下铸就了一部银幕经典,一部汇集了所有非凡魅力的电影。所以说改编电影促进了艺术门类之间的融汇与贯通,互相为彼此提供传播的渠道,使文学和电影都得到了公众广泛的认知。姜文在电影里故意淡化了小说里的个人化记忆与情绪,通过对人物形象和部分情节的合理性改编,使电影更具有大众艺术的普遍性与"同情"特征,更加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同时,电影与文学本就是两种不同本质的艺术形式,姜文通过对光线、色彩、音响、符号语言的出色加工运用,使文学作品里的抽象描写更加具象的呈现在银幕上,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这也是影视艺术对于文学作品的一种成就。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对小说价值与意义的赋予,总是体现着作品构成与读者的共谋。福克纳与的《喧哗与骚动》与废名的《桥》,在小说形式的探索之余都因隐晦艰深的表现特征使作品的接受受挫。尤其是著者对小说本文结尾的处理方式,使小说在阅读和接受上有着不同际遇。  相似文献   

7.
古代小说评点的伦理意图一般是用儒家伦理德目作为规范来进行伦理说教,这一意图的形成在不同时期的小说中有所差异。就明代小说评点而言,其伦理意图的形成,与三个方面有关:其一,与经学注疏中的“微言大义”、选学传统中的价值取向、文章学传统中的文法意蕴有关;其二,与明代文人借评点来浇心中之块垒和书商借伦理说教来推销自己的刻本有关;其三,与评点中的小说主旨解读、人物情节分析、作者意图探寻、小说伦理重建等文本路径有关。  相似文献   

8.
一、新时期社会矛盾语境中的检察职能定位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仍然是检察机关服务大局的首要任务。检察机关应当积极主动、顺势而为,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以回应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一)当前社会矛盾的时代特征1.矛盾类型的多元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入发展,因利益关系调整而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处于不同利益区位上的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诉求和价值选择,并因此诱发诸多不同类型的社会矛盾。检察工作领域的社会矛盾也已由过去的单一型演变成为集刑事、民事、经济、行政等多种因素参杂的复杂型,既涉及司法裁判领域,又涉及经济利益、社会管理等领域,涵盖了社会保障、劳资纠纷、房屋拆迁等内容,且均与群众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红色经典"在文学史上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主要指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出现的那一批反映当时意识形态特征的文学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如《林海雪原》《红旗谱》等,颇具民间性。这些小说从整体上体现了当代意识形态与民间的对话,同时对民间叙事形式的借鉴使这些作品既迎合了主流文艺体制要求,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柳青在《创业史》中对三位主要女性人物徐改霞、梁秀兰和赵素芳的塑造,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日常生活经验与时代书写要求之间的矛盾,并由此显现出诸多叙事悖论。徐改霞的“美貌”在小说构设的意义世界中不被看重,却在小说叙事意图的呈现上扮演重要功能;梁秀兰的包办婚姻在小说中被塑造为一种正向的模范爱情,却与反封建及妇女解放的时代要求构成潜在冲突;赵素芳对富农姚士杰的屈从及相关文本的修改,暗含小说人物发展的自主性与时代要求的叙事规定性之间的悖离。细察这些文本内容的断裂之处,不仅能够透视作家创作意图与生活经验的矛盾,并对小说试图弥合这些矛盾的艺术处理加以把握,以探讨柳青“为何写”以及“怎样写”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从这些叙事缝隙所呈露的形式政治中,窥见彼时彼刻的时代情感与妇女解放难题。  相似文献   

11.
乡思     
岁首新春,又一个新的栏目———《宝岛文苑》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宝岛文苑》主要发表人大工作者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同时也刊登社会各界以人大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为题材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我们期望广大作者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层面,关注我们的精神家园,共同把《宝岛文苑》办成一个具有思想性、艺术性,隽永、清新、昂扬的文学版块。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三维空间场,当已经发生的事件或现象在进入民事诉讼的空间和时间“隧道”之后,各种矛盾便会应运而生,形成“矛盾群”。“矛盾群”发生的基本缘由在于,在民事诉讼中交织着不同的规制、价值要求和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民事诉讼成为“万花筒”式的空间场景。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价值问题是刑事诉讼基础理论范畴中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之一,对刑事诉讼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刑事诉讼目的、把握刑事诉讼的内在规律。本文试从价值的各种概念出发,对刑事诉讼应具有的工具价值及其独立价值进行了阐述,揭示了其工具价值与独立价值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对如何权衡该矛盾冲突提出一些粗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 ,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目标和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矛盾 ,如生产与生存的矛盾、物质与精神的矛盾、秩序与自由的矛盾、全球化与独立性的矛盾等等。客观分析并认真对待这些矛盾 ,对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麦田里的守望者》都堪称是象征主义小说的典范。可以说,象征主义手法的使用渗透到小说的各个部分—文章的题目、人物、细节以及人名都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一般来讲,多数文学作品中的人名都是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其行事为人。本文作者着重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作品中几个代表人物的姓名构成及其寓意,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与前代相比,唐人有幸生在中外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亲历印度佛教文化渗入汉唐文化的历史过程,并对异域观念进行当下性思考,产生一种审视异域的独特文化视野。反映在文本中,那便是唐人文学作品中存留许多关于印度佛教文化魅力及来华天竺僧形象的描写,诸如唐诗、小说等都是考察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7.
习语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的精华。汉英两个民族虽然文化背景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但汉英习语的产生具有共性,即有些习语来自人们的生产实践,有些来自社会习俗,有些来自宗教信仰,也有些来自文学作品。在汉语习语的英译过程中,如果译者对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名著较为熟悉的话,就会发现有些汉语习语可以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找到对应的英语习语或意义等值的英语,较之自己使出浑身解数去翻译,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叙述人称"是小说叙事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当前理论界普遍坚持"立足点说",从叙述者与故事世界诸元素的空间关系出发,将"叙述人称"划分为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两大类型,否定第二人称叙述的独立存在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该文对"立足点说"进行反思,指出该理论本身存在的矛盾与偏误,并揭示了造成弊病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出了叙述人称研究范式转换的呼吁。  相似文献   

19.
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恨歌>,是一部带有浓厚的东方哲学色彩的命运悲剧,其悲剧性冲突集中表现在人与城市的矛盾,生命与自然力量(时间)的矛盾,女性的弱者角色和男权中心的矛盾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毕飞宇自步入文坛以来,其小说叙事上的深刻性和创作技巧上日益成熟,在评论界备受关注,他创作的小说不仅显示了他对女性生存现状和价值取向的特殊关注和深入理解,也展示了其独特的创作特色。通过对其小说文本特色、叙述内容和审美追求进行分析,以期对毕飞宇小说研究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