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探索主体与客体的古代起源和近代繁衍宇宙万物都有其各自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作为万物之灵,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就开始探索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人与心灵的关系。我认为,《易经》可以说是我国古...  相似文献   

2.
新年伊始,万物吐芳,《海峡法学》应景而生,勃勃生机,自不待言。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福建省在与台湾地区法学有效对接,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海峡法学》具  相似文献   

3.
《山冈》是现代生态文学的一个最早样本,它高扬自然主体的思想,认为自然及万物有着生命与灵性,人不能竭泽而渔,应该劳动适度,并以"爱"来缓解与自然的矛盾,进而与自然沟通,基本具有现代生态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核心思想,通过对“良知”的背景、内涵及“致良知”的途径进行梳理,认为王阳明的“良知”是道德意识的主体,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研究王阳明的“良知”思想对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2 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的曲折迟滞的历程告诉我们 :要发展中国哲学决不能闭关自守 ;我们要继续学习西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精神和主体 -客体的思维方式 ;同时 ,我们又要吸取西方的经验教训 ,不要囿于“主 -客”式 ,而要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高远境界与西方近代哲学的“主 -客”思维方式结合为一  相似文献   

6.
论老子道本体的生成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关于道本体的论述,建构了一个宇宙形成的生成论模式。道本体的特性包括道生万物、道超越万物、道在万物。道生万物的过程,是一个生命发生发展的历程。老子关于道本体的论述,体现了一种以生命起源为本体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7.
<正> 地处粤东的普宁县,在去年全国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商品流通却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全县以服装、水果、水产、卷烟、药材、蔬菜、粮食、杉木、布料和副食品十大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市场网络中.万物涌市,万商云集,其商品购销覆盖了全国除台湾和西藏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1991年全县国内商  相似文献   

8.
"游鱼之乐"是庄子借"濠上论辩"的情境向读者阐明的一种非人类的生命感受状态。这种状态来自人类"以道观物"的宽广视域,生命主体借此视域实现了"和以天倪"的精神逍遥境界,也就是自由体认之状态。在这种精神体认过程之中,庄子将自己的存在回归到最原始、最本源意义上的存在,即自然体的存在,并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态度,与濠上情境中的其他生命体进行了精神性的交流互动。这种将万物作为与人平等的生命体进行交流互动的精神体验,初步具备了生态审美意蕴,对于我们从"跨物种视野"展开生态审美欣赏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的价值的三个问题刘晓新一、人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总的说来,人的价值有二:一是人格价值,一是人生价值。所谓人格价值,就是指人作为主体的尊严和中心地位。世界万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人的出现使世间一切关系发生了以人为中心的转向。从此,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作...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 ,人是世间万物的根本 ;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是认识问题、评价取舍的标准和依据。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 ,把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作为第一要务 ,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作为教改的重要内容 ,把立足服务、重在引导、贵在激励、旨在发展作为管理的最佳追求 ,把为人民服务、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1.
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形态,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和根基。儒、道、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蕴含着丰厚的、朴素的生态智慧。"万物依存"的生态整体观、"万物同一"的生态平等观、"恩泽万物"的生态保护观是传统的生态德育理念,修身养性、道德教化、节欲知止是传统的生态德育方法,传统文化透溢出的丰富的生态德育理念和方法构成现代生态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孕育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养生思想是以古代中国传统生命哲学思想为基础,具有浓郁东方色彩及独特效果的健身延年理论和方法。其中"气一元论"思想对养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气在中国古典文化里,是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它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是万物之间的中介,运动是它的根本属性。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而无处不在,养生防病就在于调气。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关注的是《老子》中的政治、哲学和宗教等思想,而忽视了其中富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而这在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老子》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七个方面: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人在自然万物面前要自然无为;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进行战争;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物尽其用、变废为宝;慎重对待科技。  相似文献   

14.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物,包括各种客体的特征,只有自己和自己相同,和自身以外的客体是不相同的。这就构成了事物(客体)的特定性。痕迹,做为万物中的一种客体,是一个客体在另一个客体之上,在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外部结构、动力定型、整体分离的客观反映,同样会反映出造型客体的特定性。这就是我们之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认为,"和"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本质规律及运行状态,是人们立身行事的价值目标、评判准则和理想境界,是人们处理自然、人际、社会的原则和方法."和"的核心内容是多种不同成分、要素的和谐统一,宇宙万物的存在和发展体现为一种"适度"的状态,即"中".先秦儒家提出"礼以制中"、"仁以适中",倡导"中和人格",依靠内在之仁和外在之礼致中达和.  相似文献   

16.
"仁"与"孝"皆是儒家强调的重要德目,对二者关系有不同解读。王阳明继承了宋儒以"体""用"解释"仁孝"关系的做法,认为"孝"是"仁"体之用,而体认万物一体之"仁"需从对父母尽孝开始,然后扩而充之,延伸到国家天下乃至宇宙万物。因此,王阳明又强调要超越家庭伦理之爱,在行孝尽孝基础上逐步扩大自己爱的对象,直至达到体恤万物的"仁"之境,体现了对待"仁""孝"关系的既入世又超越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仁"与"孝"皆是儒家强调的重要德目,对二者关系有不同解读。王阳明继承了宋儒以"体""用"解释"仁孝"关系的做法,认为"孝"是"仁"体之用,而体认万物一体之"仁"需从对父母尽孝开始,然后扩而充之,延伸到国家天下乃至宇宙万物。因此,王阳明又强调要超越家庭伦理之爱,在行孝尽孝基础上逐步扩大自己爱的对象,直至达到体恤万物的"仁"之境,体现了对待"仁""孝"关系的既入世又超越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超越"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万物皆为人类服务;而生态整体主义认为人类"遍在"于自然,为自然一成员,与其它万物处于平等地位。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非洲故事》,发现小说主人公戴维从一位企图"超越"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者,逐渐成长为一位"遍在"于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苏格拉底最大的思想贡献在于提出"善的理念",这一思想把天道和人道结合起来,一方面使人性之善上升到世界万物最高本体的地位;另一方面,又用道德本体赋予了世界万物以秩序性和目的性,从而克服了古希腊命运观的盲目性和逻各斯的外部自然性。但舍斯托夫认为苏格拉底哲学中存在着两种混淆和偷换:以人性善恶混淆和偷换自然好坏;用完善的理念混淆和偷换现实的理念。这样用抽象理念代替真实生活,使哲学成为说教。进而舍斯托夫认为,存在着苏格拉底的双重形象,即历史学家记述的苏格拉底与真实的苏格拉底。  相似文献   

20.
进入冬季,自然万物处于含而不露的状态。储存能量,调整机体,以待来年春风吹拂之时,摇曳蓬勃向上的身姿。通过吸收养份来不断生长,自然万物的成长规律,而我们人类则通过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来发展自己,干好工作。学习,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与时代共同进步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