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外在反映,应当从动力机制的调整、利益关系的协调、民主法制的加强、科学价值体系的构建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推动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浅谈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新良 《公安研究》2002,(12):69-72
当前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内部某些矛盾的激化。因此从本质上讲都属于可预防的。文章提出要加强情报信息网络建设,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强重点对象的监控、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3.
公安机关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牢牢把握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观念;在履行、发挥耳目、参谋和先锋职能作用的基础上,依照事件的萌芽、发生、发展、消解四个阶段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反映。矛盾激化的外在形式主要表现为群众与群众的矛盾,群众与集体的矛盾,群众、集体与国家的矛盾。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为:矛盾的广泛性决定了事件的多样性;矛盾的尖锐性决定了事件的剧烈性;矛盾的共同性决定了事件的有组织性;矛盾的复杂性决定了事件的反复性;矛盾的可变性决定了事件的可控性。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应以“发现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为工作目标,以教育疏导为主,灵活运用行政、法律手段,防止事态扩大,最大限度地缩小影响、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5.
贾东军 《公安研究》2011,(2):5-9,23
近年来,我国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阶段性多发态势,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要科学分析和理性看待此类群体性事件,深入分析其发生的经济、社会、道德等方面原因,准确把握其发展规律和固有的基本特性,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的分类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应该从公民个人或集体(群体)与政府之间矛盾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群体性事件的最初起因,可分为由间接的公民个人或集体(群体)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引致的群体性事件和由直接的公民个人或集体(群体)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可把这两类性质的群体性事件中主要的、带有典型或普遍意义的事件按发生地归纳为三类:乡村群体性事件、城市群体性事件、城乡结合部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7.
赵永琛 《公安研究》2010,(9):19-30,44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各种群体性事件,总量持续上升,规模不断加大,行为方式日趋激烈,诱因越发多样化,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复杂。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形态和性质,深入探寻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原则、策略和措施,对于更好地防范和处理群体性事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实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逐渐社会化后出现的新现象。网络群体性事件已与现实群体性事件成为可比较的两个概念、现象和模式。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演化规律与干预方式都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叶国兵 《公安教育》2008,(4):27-28,29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由利益要求和主张相同或相近的群众聚集在一起,采取非法的、极端的形式或手段向具体的国家管理者主张合法权益或表示不满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它是民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在利益方面显现的“非一致”与“非和谐”的结果,在客观上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远比普通刑事案件、治安灾害事故严重,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了严峻挑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把构建和谐社会列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笔者在此仅对如何用和谐理念认识和指导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发现阶段中国发生群体性事件有三大主要原因。向现代社会转型是其发生的客观社会背景 ;现阶段人民内部的经济利益矛盾、政治利益矛盾和社会利益矛盾等方面的集中突现是其发生的直接原因 ;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工作作风和官僚主义作风是其发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对弱势群体提供法律保护具有正当性。这种正当性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在法的价值层面上,对弱势群体提供法律保护是实现实质平等的必然要求;二是在法的实现层面上,对弱势群体提供诉讼制度的有效实现是体现法律正义性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支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和谐也逐渐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为了增加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使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健康有序地运行,我们必须切实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为和谐社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使整个社会呈现和谐而富有生机、活力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及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仍处于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是诸因素中的基础性、主导性因素。本文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这一大题目下,重点探讨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与社会稳定这两大现实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生活的全面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将大量涌现出来,并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建设大局。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真抓好各项工作,一要继续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二要努力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三要顺应时代发展,完善社会法制,扩大基层民主。此外,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还要特别讲究策略,掌握原则,并有的放矢地做好干部群众涉法上访工作。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聚焦"社会建设",这昭示着我国政府职能即将开始一次真正意义的转型,它标志着以个人社会权利为中心的整体性社会建设的开始。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权力向社会公民权利回归的历程分析,总结浙江的现实经验,可以看出,培育与国家公共权力相对应并能与之进行有效互动、制衡的社会力量,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基础要件。  相似文献   

16.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过程体现为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为社会保障提供物质支持,社会保障制度则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坚强的后盾,促进人与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使社会长治久安,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建立起和谐社会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全面贯彻"四尊重"方针,充分激发创造活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掌握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畅通利益诉求渠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相似文献   

18.
许珍芳 《桂海论丛》2006,22(3):28-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和谐,关键是通过认知社会成员的心理状况,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措施,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解决所存在的社会问题并干预或消解不良社会行为的发生以及通过激励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行为,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在社会心理认知的基础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樊金山 《桂海论丛》2008,24(6):56-5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心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创新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法理意识不断增强。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良社会心理,而对这些不良社会心理的优化与重塑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