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河殇》以深刻的片面超越了平庸的全面,它代表了全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一定程度的更新和嬗变,但同时,《河殇》强烈的反传统,又恰恰是一个传统。或者说,《河殇》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态,并没有超越传统,并没有达到新的境界。一元论式,单向思维就是它的思维方式。《河殇》是用传统的、一元的、“全盘性反传统”的思维论式来批判传统的。这种批判当然可以取得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同时又是有局限性的。为什么说《河殇》是以传统来反传统呢?《河殇》反对一元论的思想模式,但它的作者并没有从一无论式中跳出来,而是以一种  相似文献   

2.
《河殇》是接着“文化热”的。“文化热”本质上是一出哑剧,演得热热闹闹,观众却莫名其妙。《河殇》的出场,本是作为旁白,进行必要的提示。但它毕竟从属于哑剧,所以一到最精采、最传神的地方,便不由得又打起哑语来。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河殇》是一部值得争论的作品,那末应该说这场争论并未真正展开。在这样一个“争论行为”尚未获得当然地位而又极其需要“争论”的国度里,所有关于《河殇》的混乱争论必应分成两个层次进行:关于作品的争论和关于作品争论之争论。我以为《河殇》在前一争论中的  相似文献   

4.
《河殇》引起的一个反响是:它只是“高级牢骚”。冠之以“高级”,大概是因为这牢骚还是发得有板有眼、有根有据的缘故吧。但毕竟还是牢骚,原因是《河殇》并没有拿出一副对现实社会切实有效的“良方”。只批判,不提出具体的“药方”,批判也就成了牢骚。这里的“牢  相似文献   

5.
“文明衰落了!”中华民族落后了。这是《河殇》的主题。这部电视系列片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招致一片喷声或颂扬,也正是因为它揭示的是这样一个对中国来说生命悠关的主题。文明衰落了,这是个事实,文明衰落的原因,则有待继续探讨。本文仅从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6.
<正> 十年改革,结束了我国封闭和停滞的局面。对外开放,使我们痛切感到祖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实在太大,我们有很多方面需要急起直追,太多的弊端需要彻底革除,太多的历史包袱需要彻底抛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十分钦佩《河殇》的青年作者们冲击历史传统的革新精神!他们的一曲《河殇》挽歌,唱出了要告别“黄河文明”的心声;一首“蔚蓝色”的赞美诗,表达了要用这种迷人的颜色尽染黄水、黄土、黄种人的志向和决心。在这里,有一点引起了我的共鸣和反思,这就是:《河殇》洋溢着一种强烈的民族危机感!我深信,一个有强烈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不甘落后、不会沉沦的民族;他必能自立于世界民族  相似文献   

7.
<正> 电视系列片《河殇》播出和重播之后,引起了热烈反响和一片赞扬之声。即使有极少数文章,对此片提出某些商榷意见,也不过是轻描淡写,没有触及实质问题。我个人作为一个文学、历史、沿革地理的研究工作者,在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了《河殇》之后,却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黄河文化真的老朽了或者应该死亡吗?  相似文献   

8.
应该肯定《河殇》确实给人的精神带来一种短暂的刺激或者触动。但是,在这短暂的刺激和触动之后,《河殇》带给人们的却是比原来更加疲倦、失望。出于对民族危机的忧患,不能不带有一点苛刻地指出:《河殇》的内容及其所揭示的哲理实在是低于时代所需要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的改革,作为一个与旧体制逐步剥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现代文明的艰苦探索。《河殇》把握了这个敏感的时代脉博,以深沉的理性思考与视听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从初播到重播,收到上千封热情洋溢的观众来信,在沉寂了的影视坛上产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10.
突破与重构     
<正> 情与理的矛盾冲突,是现实层面上的当代中国国民性改造,从而也是理论层面上的中国文化如何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河殇》就是抓住这个主题来展开她的文化观的,所以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品格,能够触动大多数国人不曾意识到的那些根神经。具体地说,我们中国人对六千年的民族文化的  相似文献   

11.
对《河殇》的评价必须基于对现实的认识。1986年的学潮以及随后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使年轻知识分子中间开始弥漫一种“政治冷漠感”,他们似乎对一切都完全失望,奉行起“管他妈主义”了。对于我国目前处于攻坚阶段的改革来说,特别  相似文献   

12.
政论体的现代思辨型的电视系列片《河殇》的问世,不仅在中国大陆知识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震动了广大的普通电视观众,引发了一场辩论和相当广泛的"河殇热".编导者夏骏、王湘鲁说:"在这些以全方位的展现而震动了社会思潮的镜头中,百分之九十九是观众已在不同的电视片中看过了的."镜头中的龙雕、石佛、长城、秦兵马俑以及西北黄土高原的凄凉景象,黄河那夹带着大量泥沙的浑浊波涛,还有那一幅幅的现代  相似文献   

13.
唐《毛诗正义·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因此在文化发生学上,原始的文学意象对文化价值取向的类型研究往往具有强烈而生动的暗示与象征意义。例如,在道家心目中,“专气至柔”的“婴儿”(《老子》第九章)所隐喻的是一个和光同尘而与物委蛇的“无为无不为”的境域,而在《盂子》中,“大人者”所以“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离娄下》)却在于其能够涵养并扩充仁义孝梯之心的“良知”、“良能”。(《尽心上》)因而在儒、道经典中.即使对同一个意象,二者的感悟与发挥却可能趣同而旨异。因此,对…  相似文献   

14.
《尚书·尧点》有“克谐以孝”之说。《圣经》的《创世纪》里提出“百善孝为先”。无论东西方文化都注重孝道,但历史的演变却使之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亲子关系及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度差异严重影响到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5.
1921年夏,现代中国最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新儒家的先驱人物梁漱溟,在济南作了一个“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讲演,是年秋讲演稿整理出版。在此书中,梁漱溟“评判东西文化各家学说,而独发挥孔子哲学”,从文化渊源和人生哲学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全面的清算。1923年3月18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西化派主将胡适,在《读书杂志》第8号上发表《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就梁漱溟《东西文  相似文献   

16.
<正> “五四时期”曾爆发了关于东西文化的激烈论争。以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派”文化战士受到中国当时贫穷落后境况的振撼,力主否定已有的传统文化,全面吸取西方的文化。另一方面,以《东方杂志》主编伧父、《甲寅》杂志主编章士钊为代表的一些人则强调在“重整固有道德”的基础上学习西方文化。对这场论争,史学界、文学界似已有定论。《江汉论坛》1990年第10期发表了钱婉约的文章《两种人与两种文化态度——评五四时期的东西方文化论争》,对这一论争从学术价值方面进行了  相似文献   

17.
跨文明研究     
当前,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正在涌现。这一学术思潮,既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反映,也必将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将这一学术思潮概括为“跨文明研究”。清醒地认识这一重大学术思潮并明智地加以对待,恰当地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关系的处置,尤其是学术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跨文明研究”是我在“中国比较文学第七次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提出来的,当时在会议上即引起热烈的反响与争论。其后我相继在《中国比较文学》、《学术月刊》、《求索》、《外国…  相似文献   

18.
赵勇 《同舟共进》2013,(10):81-82
2012年5月,百名作家、艺术家“抄《讲话》”酿成了一个不小的文化事件。而2012年10月以来,抄写了《讲话》并且不断回应这件事情的,似乎也就剩莫言一人了。这也难怪,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伴随着巨大的荣誉,也招来了不少的批评和质疑,而“抄《讲话》”便是这批评和质疑的一个“声部”。  相似文献   

19.
<正>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是指同反映私有制要求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而不是泛指一切传统观念。讲民族独立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入手,不过,人们常对政治、经济方面的独立认识比较深刻,对文化方面的认识不足。事实上,文化上的独立与民族独立本身不能分离。如果文化不独立,就必然沦为其他民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讲话》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这篇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著作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历史上的唯心主义思想总是极力想把文艺同现实割裂,钻到“自我”“内心”中去寻找创作的根源,美之曰:“现实人生的超脱”,将现实生活斥为“俗不可耐,苦不可耐,”只有飘然其上,方才可以“怡养性情,徜徉自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