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贾乐芳 《求实》2001,34(4):18-20
邓小平理论有广义、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 ,指邓小平同志投身中国革命以来的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论述 ;从狭义上讲 ,指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狭义的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问题 ,理论界莫衷一是 ,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的见解更具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2.
实践:社会发展和发展哲学的历史与逻辑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传统哲学所运用的对象性思维方式相反,马克思主义运用反思性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人、世界和社会何以生成与发展的问题出发,发现实践是人类自我塑造、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方式,是属人的现实世界生成和存在的方式,是人类社会建构、发展和不断重塑的最深刻的根源。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实践内涵的不断丰富、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实践方式的不断优化,是人类不断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得解放、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实践是人与人类社会创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起声、,也是以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本质、动力、目标、尺度、模式、趋势为研究对象并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难题作哲理思考的发展哲学的逻辑起。久。确认了实践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意义,就为认识人的现实世界,理解人与社会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观照当代社会发展的走势与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视界,也为发展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意蕴宏富但又有待拓展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场城下,人民性应该成为管理主体的首要意识与治理理念。因此,面对何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起点,人民性自然成为其唯一的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人民意识是社会管理创新有序开展的前提,人民满意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评判指标。因此,人民性是社会管理创新始终贯彻的理念,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更是其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徐学东 《探索》2007,(5):183-186
行政法不仅属于法学的范畴,也属于行政学、政治学的范畴.只有行政权才能把这两个范畴统一到行政法的层面上.因此,行政法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能涵盖政治学、行政学与法学的"行政权",而不是 "行政"或"人权".  相似文献   

5.
试论管理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方敏 《理论学刊》2005,46(1):109-111
管理学迄今仍是一门正在成长和发展的学科。管理学逻辑起点的最后确定虽然以管理学学科理论的大量积累为重要基础 ,但有关逻辑起点方面的理论以及前人在确定逻辑起点方面的实践经验 ,可以为我们确定管理学逻辑起点提供借鉴。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问题的思想见解以及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时寻找逻辑起点的正确方法给了我们极好的启示。将协调作为管理学的逻辑起点 ,是对管理学理论体系进行探讨中的一次尝试。对管理学逻辑起点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管理活动的本质与内在规律性 ,从而使管理科学更趋完善 ,对人们的管理活动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科学确定其逻辑起点。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对于唯物史观逻辑起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学者们关注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历史起点是三个因素统一的观点,却忽视了他们同时也阐述了历史起点是五个因素的统一。无论是三因素还是五因素的统一,共同的核心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历史的起点只能是多个因素统一的“现实的人”,或者说是“现实的人”多方面因素的同时展开。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处于多方面现实社会关系制约中的“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7.
鲁协 《求实》2002,42(7):23-25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指出 :“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 ,它是由于有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 ,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照此理解 ,因为市场在本质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那么 ,如果从本源性意义上来描述市场的话 ,人的需要与欲望乃是市场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8.
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充分根据并非常合理的。这既符合逻辑和历史相符的基本方法原则因为逻辑起点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起点,即以改革和开放作为两翼的现代化建设的开始为起点的,也符合逻辑起点范畴的内涵及据此形成的逻辑标准要求的,更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新阶段的历史地位和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问题之一。逻辑起点的准确定位直接影响着一门学科的范畴体系及其科学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界定为个人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念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符合逻辑起点的四个规定性,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笑 《理论建设》2019,(5):27-33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他从科学界定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出发,胸怀广大人民群众,顺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出了关于群众路线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主要包括群众利益观、群众动力观、群众立场观和群众评判观等四个方面。习近平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绝大多数论者在关于普世价值存在性的讨论时,忽视了论争的逻辑起点,即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的界分,就是说他们往往把普世价值误解为普世价值观、普世价值追求或者普世伦理,而这源于把价值误解为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时期山东国有经济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的重点必须从以"国有资本产业分布调整"为主向"国有企业重点建设"为主转移,把提升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质量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以"国有企业重点建设"带动"国有资本产业分布调整".根据山东省"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的要求,"国有企业重点建设"的方向是构筑区域经济新优势、发展服务业、提高创新能力和扩大消费需求等.为此,国有经济改革的思路是:以突破价值链关键环节为重点提升产业分工层级、以优化产权链条为基础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以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相似文献   

13.
胡敏 《新视野》2006,(4):21-23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28年,28年的改革实践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由改革引发的深层次问题、矛盾也日渐暴露。反思改革,展望未来,在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关键之年,是彷徨犹豫,畏缩不前,还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动摇,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前途与命运。文章提出,惟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形成继续改革开放的共识,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出路。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科研投入少,产品研发能力差;企业治理改革不彻底,组织结构尚待优化;过于强调经济目标,忽视非经济目标;过于依赖制度优势,软实力发展不足等.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要紧紧围绕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软实力建设与发展这一目标来进行,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培育与发展国有企业的新型企业文化;强化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完善社会责任履行评价机制;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本建设;继续推进企业治理改革,优化国有企业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全面推进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化改革。这种市场化改革逻辑地包含着社会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改革成就,克服现存的缺陷,必须全力推进以法治的现代的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发展以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进行以全面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的社会体制改革。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性任务。  相似文献   

16.
无法忘怀的2008年,宁夏人在思想解放中实现新觉醒、在文化定位中创造新自量、在精神激昂中形成新感悟,文化自觉的大潮时时掀起波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宁夏的文化自觉进入了历史新起点。  相似文献   

17.
围绕改革问题,存在诸多有争议的观点,然而,归根结底其认识论的根源是不同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如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从分析客观存在的矛盾出发,就能正确认识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性质和对象,从而得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对象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是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的正确结论。如果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历史唯心主义命题出发来分析改革,则必然得出“实行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18.
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标志.经过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渐进过程中逐步深化,已初见成效.但是,当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候,国有企业改革依旧步履维艰.国有企业改革不仅是经济制度创新的问题,也涉及诸多深层次的政治制度创新和社会制度创新问题.搞活国有企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要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政治层面上去考虑,并作出相应的政治决策.  相似文献   

19.
黄速建 《新视野》2005,(5):29-3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推动和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制,满足企业上市的要求以及尽快地让国有企业能够上市融资,解决国有企业后续发展所急需的资金问题,国有企业较为普遍地采用了存续分立改制方式,即将企业核心业务及相关优良资产进行剥离、重组、改制上市。国有企业通过存续分立改制方式上市后以集团公司或母公司的形式存在的未上市企业,被称为国有存续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