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印度是中国的邻国,也是南亚次大陆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作为"一带一路"所经过的节点国家,其态度对"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的顺利推进有着重要影响."一带一路"推行以来,印度国内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出现了由谨慎观望到消极对冲的转变,这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大多数印度学者主要是从现实主义"竞争论"和自由主义"合作论"两个范式对印度态度的转变进行了阐释.现实主义论者认为中国推出"一带一路"是追求霸权的表现,加大了中印之间在地区的战略竞争,对印度的周边安全和地区形势造成严重挑战;自由主义论者则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对印度来说是一个机遇,印度可以通过加强同中国的合作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共赢.当然,这些范式都不足以全面解释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态度由观望向抵触转变的动因.这里就需要采用建构主义范式中的认同理论来分析莫迪政府关于国家认同的话语构建及其对"一带一路"认知的影响.就观念认知的角度而言,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莫迪政府关于国家认同话语构建出现了相悖的情况,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则经历了由观望到对冲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以国际话语权内生变量为视角研究中国话语权来源的路径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话语权内生变量的分析逻辑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话语权来源于"一带一路"国际机制的合法性,而"一带一路"国际机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独特有效性是"一带一路"国际机制合法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主要倡议国——中国以立足新时代的全球治理理念,推动"一带一路"国际机制快速建立.理论分析认为,国际机制的效率性是其合法性和话语权获得的核心内生变量,中国话语权可以从"目标获得""解决问题"和"集体最优"等三个方面来评价.虽然世界上绝大部分爱好和平、急需发展的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和由此带来的发展机遇表现出积极立场,但"一带一路"在从倡议转化为实践框架的过程中,仍然在理念传播、功能强化和制度供给方面面临一定挑战,中国的话语权也因此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现有的国际机制中,"一带一路"倡议是立足新时代的合作理念和具有创新性的合作范式,也是中国最易取得话语权的合作范式.  相似文献   

5.
6.
7.
8.
"模糊性战略"本是文在寅政府为处理中韩因"萨德事件"产生的矛盾而推行的外交政策,但随着中美从"合作"走向"竞争","模糊性战略"逐渐成为韩国处理同中美关系的外交战略.韩国在处理中美战略竞争相关议题时,不追求在所有问题领域追随哪一个国家,而是根据不同问题具体做出应对,在每一个问题领域都体现出韩国对国家利益的追求.文在寅政府的"模糊性战略"受制于中美韩三边关系互动和国内进步势力与保守势力斗争的双重影响.从自身利益出发,中国应尊重韩国的这一外交战略选择,加强中韩外交关系,推动中韩走向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