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喜爱老舍的作品,称老舍为“师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末,老舍重要的家族史作品《正红旗下》和《四世同堂》三部曲等陆续在法国翻译出版,而新世纪以来勒·克莱齐奥的一系列作品也隐含了更多的家族史因素。本文试图通过搜集勒·克莱齐奥针对老舍的文论、访谈等信息以及对比研究其与老舍创作的家族作品,探究勒·克莱齐奥对老舍家族叙事的接受。两位作家以家族叙事框架铺呈所处时代之特征及其影响下的人物情感,并充分与个人回忆相结合,展现日常生活图景。此外,他们仍奋力为“正在消失”的文明和族群发声。  相似文献   

2.
萨特撰写《存在与虚无》时即开始勾勒一种有别于弗洛伊德之精神分析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法(1),运用这种方法创作了《圣热内,喜剧演员和殉道者》等4部传记作品。萨特通过对人物生平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传达一种基本的人生观:生命不是随波逐流,命运永远由个人主动选择造就。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法为传记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构成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林 《新民周刊》2012,(20):83-83
5月26日,"笔墨尘缘——冯远中国画作品展"将在上海美术馆开幕,这是他的个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之后在上海———画家故乡的亮相,这也是冯远从艺40年来首次个人作品展,他自称为"创作研究的阶段性小结",他专为本次展览创作的巨幅作品《今生来世》也将首次与广大观众见面。  相似文献   

4.
杨铖 《法国研究》2014,(1):78-81
朱利安·格林是一名多产的作家,他的写作始终有意识地忠实于其个人的生命体验。他将生活的经验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边界,企图追寻属于作者个人的"内在真实"。在其写作过程中,格林注重视觉感官在文本中的重建,通过详细地记录其"精神的双眼"所构建的"视界",作家可能触及对他个人而言最真实的幸福感。这种依托于将想象与回忆的视觉体验具象化的写作方式贯穿于格林的全部叙事作品中,使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部对作者个人而言最为真实的"自传"。  相似文献   

5.
法国结构主义文学论是近二十年来“新批评”潮流中的一个最有影响的文学理论流派。它的基本主张是:批评应自闭于作品文本之内,通过一系列形式分析来揭示作品的结构特点和文学的一般规约。这种主张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究其根源,我们会发现,最主要的并不在于它与形式主义批评传统的联系,而在于它与现代语言学思想的联系,因为贯穿于这种理论之中的基本精神实际上是来自现代语言学的启示,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兼文学理论家 R·  相似文献   

6.
雨果说:“巴尔扎克这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我想补充一句: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有他自己的世界。这可能是指作品反映的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也可能是指作家在创作中的艺术境界。总之,不论是反映客观现实,还是描绘艺术境界,都有一个如何表现的问题,即写作方法问题。而这个问题是与一个作家的气质,思想(艺术观点)分不开的。因此,即使同属于一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长吴作栋于三月五日在国会提出一九八○年度(一九八○年四月一日至一九八一年三月卅一日)预算案时,宣布了六项税务优待措施。这六项税务优待措施是: (一) 降低个人所得税率 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是根据各行业人员的收入多少,扣除一定数目的个人及妻儿生活等费用,然后按十五等累进税率征收。因此,收入越多,所得税率越高,征所得税越  相似文献   

8.
当代法国作家弗朗索瓦·邦特别关注反映工人和工厂的题材,探讨全球化进程中工人境遇的边缘化和工厂世界的荒芜化等社会现象。他的代表作《大宇》引领了21世纪初全球化浪潮下法国工人题材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革新。在这部作品中,作家通过对大宇破产事件的解读、对现实的断片式再现、访谈与戏剧相结合的小说创作手法,着力描绘了工人世界“日常下”的事物,呈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法国产业工人断片式的生存现实。《大宇》在传统小说形式基础上的文艺创新完成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与革新,访谈与戏剧的结合,形成了强大的现实主义张力,使小说化成了与记忆作斗争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工厂中国的迅速复工,中国将为世界抗击疫情提供重要物资保障。2月初,全国口罩日产能是2000万只。3月2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能和日产量已双双突破1亿只。疫情之下,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从口罩短缺到有效解决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需求,费时不到1个月。  相似文献   

10.
加缪(Albert Camus 1913—1959)1913年11月7日出生于北非的阿尔及尔。出版过戏剧作品与两部著名的小说:《异乡人》和《瘟疫》,以及两册沉思集,《薜西弗斯的神话》和《反叛者》。1957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试图根据加缪的主要作品以及他早期的一些日记、随笔,并联系他的家庭背景,对他的“荒谬哲学”作深  相似文献   

11.
耿佳 《法国研究》2005,(2):40-46
小说<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的作品.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一个波旁王朝时期进行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典型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2.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35):54-55
耿建翌赋予片段和细节新的生命力,让人们在平凡或者日常的事物中发现意义。9月7日至10月12日,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无知:1985-2008耿建翌做作》,是艺术家在国内美术馆的首次回顾展。展出的逾百件作品铺满了整座美术馆,记录了从1985年至2008年间,耿建翌对中国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底层民众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对文化...  相似文献   

13.
琦华 《新民周刊》2012,(2):86-86
对姜宝林这位画家,读者可能知之不多,这与他个人很少来上海活动有关。所以这次他来上海美术馆办展,而且是从北京、宁波、杭州等城市一路转辗而来,但民众的关注度还不那么高。其实,此次展览是很值得一看,它全面展示了姜宝林50年来艺术生涯的成果与个人风骨。展出的作品有112件,以姜宝林近年创作的"走进千年香榧林"为主线,同时展出...  相似文献   

14.
泰国工业区机构是根据革命团第三三九号文告于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三日成立的国家企业管理机构,目的是解决工业污染、工业布局和使工厂企业规范化现代化等问题,与此同时,建立一个工业出口区,为本国劳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泰国工业区机构为工业出口区制订如下宗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鲁迅(1881~1936年)著作、作品、讲话中丝毫没有提到与当时的中国一起共患民族悲运的朝鲜民族这一事实,提出自己平时怀有的一些疑问.本文并没有任何关于鲁迅的作品或思想以及他的生涯方面的文献根据与事实根据,只不过是基于本人的主观思考,妄加推测.鲁迅文学不是我的专业,本人不认为自己对鲁迅的整个作品都已经完全了解.因此,本文内容完全是基于我对鲁迅的不完全的个人理解.  相似文献   

16.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文本发生学,突破了结构主义的横向“定本”研究,将研究对象扩展到作品诞生过程中的书写痕迹——手稿,革新了“作品”等一系列文学概念,在21世纪得到蓬勃发展。本文从理论诞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该学派,并尝试探讨其理论构建与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难题。  相似文献   

17.
作品译介是文学互鉴与对话的重要路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学影响力的主要尺度。目前,学界对于日本近代翻译、改编中国文学典籍的整体把握与个案挖掘尚有待提升。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的13篇译作及翻案作品共涉及38个中国古典文学文本。毋庸置疑,这些译作及翻案作品为日本民众阅读、接受、传播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扩大其影响起到促进作用。作为文学互鉴与对话的个案之一,细勘泉镜花翻译、翻案作品对于完善明治、大正时期的中日文学交流状况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在波德莱尔的作品中,文本比显而易见的爱情经验更为重要,这种爱情经验在阅读中呈现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肉体的毁灭性的(有人说是“虐待狂式的”)迷恋,另一方面是对理想的狂热崇拜,虽然这理想无法达到,但它是绝对的、必需的。情人波德莱尔、天主教徒波德莱尔、神秘主义者波德莱尔:这也许不是同一个人,然而却是一个建立在隐喻之上的完整文本。  相似文献   

19.
今年7月30日,是法国著名哲学家与百科全书派创始人狄德罗(1713—1784)逝世两百周年。法国把今年定为“狄德罗年”。据法国“世界报”报导,在法国兰斯、巴黎和狄德罗的故乡朗格尔城军地将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从一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年底。主要活动有:  相似文献   

20.
日本近代文学与疫病关系密切。广津柳浪的《残菊》、森鸥外的《假面》以及夏目漱石的《从此以后》《门》《心》等作品充分体现了结核和伤寒与文学的关系。在以西班牙大流感为题材的作品群中,芥川龙之介、秋田雨雀、永井荷风、岸田国士等文人以日记、信件或随笔的形式记录病症与病痛。这些个人记录远比官方记载更鲜活、直观,也更能引起后人的共鸣,对于疫病防御颇具启示。小说在深入挖掘人们直面传染病大流行时的内心变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志贺直哉的《流行感冒》、菊池宽的《口罩》和宫本百合子的《伸子》是此类作品中的精品。这些作品不仅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揭示出对他者的暴力、卫生观念欠缺、异国感染者的心理抚慰等社会问题,从而显示出作品的深刻性。疫病文学再现了被感染大潮所吞没的个体的人生、情感与生命的光环,这是疫病文学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在文明批评与现实批判方面,与谢野晶子的《从感冒的病床上》和《死亡的恐惧》发人深思。另一方面,日本近代书写疫情的文学也暴露出局限性。仅关注个体的生存状况与心理状态,鲜有对共同体和社会的深入思考;缺乏宏观的视角与恢弘的构架,难以通过作品把握感染病流行时整个社会的状况与日本人群体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