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资源的紧缺,环境破坏加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与人类毫无节制的挥霍浪费物质财富的传统工业扩张型消费观有着极大关系.我国要构建两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原来的旧的、落后的消费模式,树立起可持续消费观.通过对分析可持续消费观的基本内涵阐明了可持续消费与两型社会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倡树立可持续消费观,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的选择,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和谐共进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和谐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4.
文化强国的实践理性道路,是开辟低碳社会。低碳社会是以排放低碳气体、改变温室气候为动力,以探索新能源方式和技术方式为基本手段,以创建新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两翼途径,以实现“人与天调”的全新生活方式和美学方式为最终目的的生境化生态文明社会形态。因而,为实现生境化的生态文明目标,低碳社会的实践理性方向只能是全面探索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而不是可持续发展。低碳社会所面对的根本问题、所肩负的根本任务是生存问题,而不是发展问题。可持续生存式发展是指在实现可持续生存基础上的发展。可持续生存包含人、社会、地球的可持续生存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过程.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意识到人与自然、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关系问题,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更加突出地位这一新的发展阶段.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6.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工,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拉长方式,消费模式”,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发展目标的高度,表明我们已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础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人与自然关系从远古蒙昧时代向当代生态文明时代演进,也推动着人们道德观的不断进步。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资源、人口、生态问题的困扰,迫使当代人不得不认真反思和重新审视人与...  相似文献   

8.
陈丽媛 《学习月刊》2013,(22):34-35
生态文明.就是一种以追求人类与环境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既不同于以牺牲环境谋求发展的工业文明.也不同于以牺牲人的发展来维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早期文明.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同步发展的自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概括起来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  相似文献   

9.
人要很好地存活下去,社会要可持续生存地发展,需要环境为其提供土壤和条件。环境之于人和社会,原本就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构成了国家社会谋求可持续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动力性软实力。社会谋求发展的当代进程中所面临的全部存在危机和生存风险,最终源于环境资源的自生境能力的衰竭。因而,立足未来而节制现实,制定环境资源代际储存之基本国策,全面探索环境资源代际储存的广泛社会方式,构成"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相似文献   

10.
蒿建中 《实践》2008,(10):47-47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展,是人类物质、精神和制度文明成果的总和,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展,是人类物质、精神和制度文明成果的总和,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提了出来 ,同时强调“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贯彻和实践这一新的发展观 ,必须解决好环境和环境保护问题 ,而解决好这一问题的最根本的一点 ,就是要树立全民环境文明意识。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这里主要指后者 ,即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 )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 ,关系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切身利益。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 ,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突破口。加强环境文明建设 ,实现改善人民…  相似文献   

13.
于天虹 《世纪桥》2009,(18):50-51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过程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观,人与自然实践中介的社会观和人与自然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于天虹 《世纪桥》2009,(17):50-51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过程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现,人与自然实践中介的社会观和人与自然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新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努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同共生.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这一突出的强调与过去有所不同。这是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并将其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明确提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仿佛一声春雷,又仿佛一面旗帜,表明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我们党重点关注的课题,也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批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和追求。建设生态文明,破解发展难题,离不开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模式的变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道德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8.
现代环境伦理思想作为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与我们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价值和目标上都是一致的,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价值。和谐社会构建离不开环境伦理的支撑,要加强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深化环境伦理道德观,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环境、自然资源现状的分析,揭示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冲突,提出人类必须建立科学的资源观,树立起对环境和资源的忧患意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协调发展、和谐共存的必由之路。本文论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