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法信箱     
数罪并罚的案件,对总和刑期超过三年,决定执行的刑期在三年以下的罪犯,能否适用缓刑? 编辑同志: 我们办理一件数罪并罚案件时,在对被判处总和刑期超过三年,决定执行的刑期在三年以下的罪犯,是否可以宣告缓刑的问题上看法不一致。有的认为既然判决决定执行的刑期在三年以下,便可以宣告缓刑,有的认为判决的总和刑期已超过三年,巳没有宣告缓刑的前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患尿毒症的妻子筹措治疗费用,借债无门的丈夫铤而走险抢了2万元钱。按照法律规定,因为“数额巨大”,应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缓刑适用于原判刑罚是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被告人,此案也不能使用缓刑。  相似文献   

3.
今年七月,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陈某以投机倒把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以销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判决宣告后,对于陈某是否适用缓刑引起了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对陈某应在数刑中最高刑二年六个月以上总和刑六年以下决定执行的刑期,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三年是合法的.既然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三年,应认为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陈某的犯罪情节并考虑其交代态度好,能检举他人罪行,退清全部赃物的表现,对陈某适用缓刑是恰当的;另一种意见认为,缓刑是被原判刑罚的有条件的不执行,只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中犯罪情节较轻,悔罪表现较好,使人民法院相信对其适用缓刑确实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虽然法院系统一再控制对缓刑的适用,但由于社会诸因素的影响,使这个本身很优越的制度打了些折扣:一是适用缓刑不够严格依法,对于两个缺一不可的条件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判决过程中,法官往往只注重是否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而对“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这个关健条件掌握得不好,以致出现了缓刑考验期间再犯罪的现象。比如我院办理的折X抢劫一案,先是因盗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适用缓刑的判决不应笼统援引 刑法第六十七、六十八条编辑同志: 有些法院在适用缓刑的刑事案件判决书理由部分,只是笼统地援引刑法第六十七条或第六十七、六十八条,没有根据不同案情明确具体适用的条款。 我国刑法规定的缓刑,不是一种独立的刑种,而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不收监执行确实不  相似文献   

6.
罗萧 《法制与社会》2011,(17):275-275
缓刑撤销是指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做出缓刑或准备做出缓刑判决期间,经侦查发现犯罪分子仍有违法法律法规的违法犯罪行为或违法缓刑规定的违法犯罪行为,对缓刑判决给予撤销的法律行为。我国《刑法》对缓刑撤销的适用做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新近颁布的《刑法》修正案中也对缓刑撤销的适用问题做出了新的规定。本文通过分析《刑法》及修正案中对于缓刑撤销问题的规定,就撤销缓刑的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严格控制公职人员犯罪适用缓刑已经迫在眉睫!”近日,一份紧急提案被送至全国政协。农工党佛山市委会徐玉发律师分析去年佛山公职人员犯罪案件材料发现,适用缓刑的比率竞高达80%,法官系统犯罪的公职人员适用缓刑的比率更高,竟然为100%。有名法院前副院长,贪贿涉案金额超过百万,最后的判决居然是“判三  相似文献   

8.
林海 《检察风云》2012,(23):40-41
2004年5月5日《新京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死囚刑前检举换来缓刑"的报道。报道称,湖南长沙一名即将被执行死刑的犯罪分子提供了一起恶性杀人案件的重要线索,使一件历时数年未查清的人命案成功侦破。因检举立功,对这一犯罪分子,法院作出了由死刑改为死缓(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判决。根据这则新闻的标题和内容,可以发现记者很可能弄混了缓刑和死缓的概念。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对缓刑的适用范围规定为,"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这就意味着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9.
随着缓刑适用率的逐渐提高,缓刑适用过程中存在的如决策程序透明度不高、考察机制不到位、不规范等问题应予以重视。文章从基层法院适用缓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检察机关加强对审判环节中法院决定适用缓刑的监督的方法途径。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节点即加强法院适用缓刑的监督,事前监督即延伸事前监督,增设有检察机关参与的缓刑听证制度;事中监督即重视事中监督,发挥检察机关缓刑量刑建议的作用;事后监督即强化事后监督,对适用缓刑不当的判决适时进行抗诉,使缓刑制度能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如何对外来未成年犯罪人适用缓刑□钱正宝所谓缓刑,就是对一定刑期以下剥夺自由的刑罚有条件地不予执行的一种制度。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缓刑制...  相似文献   

11.
司法信箱     
已被判处缓刑的被告人有漏罪和新罪的,应采取何种审理程序?编辑同志:被告人项某1999年被本院以销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现公诉机关以项犯有盗窃罪、另外又发现判决前还漏有盗窃犯罪予以起诉。对该案的处理程序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具函给公诉机关,建议将项案撤回起诉,由公安机关向本院提出撤销缓刑意见,再由本院按审判监督程序撤销对项某的缓刑判决,公诉机关对项另案起诉,本院对项案再行审判。理由是缓刑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撤销该判决只能适用审监程序。第二种意见认为,可以对本案在接审判,只要在认定事实…  相似文献   

12.
读了《法律与生活》1996年第5期《女教师被毁容之后》一文,感到困惑不解:北京市大兴县人民法院对方梅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的一审判决合适吗? 一 怎样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4条? 这条法律规定了三种伤情给予了三种不同的量刑幅度,即轻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重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伤害致死,处7年以上至无期徒刑。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分界点:三年以上是不能宣告缓刑的。  相似文献   

13.
现行刑法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定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由此可见,宣告缓刑必须有两个条件:一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二必须是确有悔罪表现,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  相似文献   

14.
判决书应明释适用缓刑的理由冯景合,胡彦昌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由于适用缓刑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审判人员“认为不致再危害社会”....  相似文献   

15.
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构想(一)具体明确规定适用缓刑的条件我国刑法规定,适用缓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是反革命犯和累犯;犯罪情节较轻:确有悔改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其中前两条明确具体,一般不会发生理解上的...  相似文献   

16.
铭山 《法学研究》1983,(1):60-65
河南省安阳市郊区物资站陈希海等人投机倒把案(以下简称“汽车”案),业已由人民法院判决,判处被告人陈希海无期徒刑,赵守忠有期徒刑三年,李富林有期徒刑一年,姚广裕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王树林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对被告人耿振华和陈俊毅另案处理,各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刑法同时规定,对于反革命犯和累犯,不适用缓刑。这是因为反革命犯侵犯的是人民民主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危害性严重。而累犯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较大,放在社会上改造,难以防止他不再重犯新罪。对这两种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法律明文规定的当然要执行。刑法六十七条规定,适用缓刑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普通刑事犯罪分子。二必须是确有悔罪…  相似文献   

18.
一、引文被告人史某及邵某于2004年10月13日22时许,采用持刀威胁等手段,对李某实施抢劫,共劫得钱物合计人民币1470余元。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史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合伙当场使用暴力威胁的方法,强行夺取他人钱财,其行为已经构成抢劫罪。根据本案的情节和被告人史某的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可以宣告缓刑。故以抢劫罪判处史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判决生效之后,上级检察机关认为该判决适用缓刑错误,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上级法院根  相似文献   

19.
简易程序适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笔者对刑事诉讼法实施8个月以来,某沿海开放城市检、法两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情况作了一次调查。该市司法机关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共169件,占受理总数的12.4%。其中,检察院建议适用153件174人,经法院同意适用150件171人;法院建议检察院同意的19件19人。上述案件中,已开庭审理164件184人,检察机关派员出庭参加诉讼的1件1人;已作出判决158件178人,其中判处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67人,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72人,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缓刑或者免予刑事处分的人数分别为22人、16人和1人,均在刑诉法关于简易程…  相似文献   

20.
杜国强 《法制与社会》2012,(30):143-144
随着缓刑适用率的明显提高,缓刑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检察机关应在探索科学控权机制的前提下,加大对缓刑适用的监督力度,使依法应适用缓刑的犯罪分子都能在判处刑罚的同时被宣告执行缓刑,使不当的缓刑判决得以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