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情报机构虽然继承了克格勃的衣钵,但因国内政局动荡,人员更换,政治地位、社会影响力和情报工作能力等,都无法与前苏联时期的克格勃相比。不过近年来,由于俄罗斯对国家安全战略较为重视,俄情报机构逐渐恢复了元气,特别是自普京上台以来,俄情报机构的作用得到了加强。如今的俄罗斯情报机构,正在日益显示出昔日克格勃的锋芒。 总统身边的重要势力 普京上台后,叶利钦时代的权力集团已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各大势力集团重新组合,争相要取得对普京的影响力,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俄安全机构显然已占据了上风。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突然辞去总统职务。他将总统办公室的钥匙交给普京总理,道一句“爱惜俄罗斯”便带着家人毅然离去。传媒认为,叶利钦不仅给普京留下了作为权力象征的克里姆林宫,还留下了真正的“权力护身符”。那就是只忠实于总统一人的卫队——总统安全局。“微型克格勃”1993年秋,叶利钦的权力受到了来自国家杜马的挑战。最后,叶利钦不得木调来装甲部队,炮击国家杜马所在地白宫,方才平息纷争。这一事件过后不久,叶利钦的安全勤务主任科尔扎科夫接到传唤。叶利钦表情沉重地说:“除了你,我不再相信任何人。我想请你帮我组建…  相似文献   

3.
1998年7月25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发命令:免去科瓦寥天联邦国家安全局局长职务,由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弗拉基米尔·普京出任局长。普京其人弗拉基米尔·普京待人圆滑,足智多谋,因此,仕途平坦,被视为俄政坛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普京于1952年10月7日出生在列宁格勒;1970年进入列宁格勒国立大学法律系学习;1975年大学一毕业,就被鼎鼎大名的前苏联国家安全机关──克格勃选中,成为克格勃第一总局,即对外情报局的一名秘密工作者;1976年受派遣随前苏联军队进驻前民主德国开展情报活动,几年后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德国通”。结…  相似文献   

4.
一位刚过30岁的年轻人,写信给一位百岁老人,诉说自己的苦衷。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写作,可阴差阳错,却当了一名医生,而他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一点儿也不感兴趣。老人立刻回信说:“做你喜欢做的事。”  相似文献   

5.
“普京”给我们开车我们此次欧洲之行,乘坐的是一辆德国产的NEOPLAN大巴,全程使用。给我们开车的是一位出生在意大利的比利时人,名字叫伯纳德,年龄40出头。我们从见到他的第一天起就给他起了另外一个名字叫“普京”,因为无论是相貌还是体形,都酷似俄罗斯总统普京。当我们用简练的英语告知这一重大发现时,他爽朗地笑了,摸了摸脸颊说:“我比他稍瘦点儿,可他的头发比我多。”同“普京”混熟了,我们略微知晓了他的身世:在他六岁时,举家从意大利迁居比利时,加入比利时籍;精通法语和英语,在法国巴黎读完大学后在布鲁塞尔一所…  相似文献   

6.
<正>普京上台后,他重用有克格勃背景的人和其他强力部门的干部,俄罗斯建立了俄式可控民主和有效的垂直政权体系,实行“铁腕治国”以解决叶利钦遗留的棘手政治难题。面对经济社会问题,普京则停止成批低价出售国有企业,加强国家对战略能源的控制,实施能源国有化,寄希望于建立一种“可控制的市场经济”。同时,为了改革和发展有一个良  相似文献   

7.
“U-2”飞机是美国研制的对前苏联进行高空侦察的专用飞机,能躲过前苏联的导弹和雷达。它在对前苏联的4年侦察中,偷拍了大量的机密照片,后被前苏联空军击落。它是如何被击落的?众说纷纭,成了一个谜。直到5年后,克格勃间谍巴托列斯基叛逃美国后,才揭开了这个谜底。原来,击落U-2飞机的,并不是什么新式武器,而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是克格勃苦心经营的杰作。 1960年4月的一个深夜,克格勃总部接到了克里姆林宫的指示,要想尽一切办法,尽快弄到一架U—2飞机。克格勃立即行动起来。 第二天,专管中东地区的对外谍报负责人马林斯基,便匆匆忙忙地飞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同那里的克格勃负责人密商,要找一个通晓飞机的专门人才。他们选定了一个叫穆罕默德&#183;嘉兹尼&#183;汗的飞行员。他是一名帕坦族人,曾在前苏联受过训练,驾驶过米格飞机,对前苏联十分忠诚,熟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情况,很容易混进巴基斯坦。 接受任务后,穆罕默德找到了以前的老朋友牟尼伊&#183;汗,对他说:“看在老朋友的份儿上,你想办法给我在机场介绍个活儿干,最好是美国佬儿的军用机场。” 牟尼伊&#183;汗听了之后,摇头叹息通“难啊!像咱们这些人,只能干些打杂的活儿,。如清洁工、搬运工等,摆弄飞机的活儿,全...  相似文献   

8.
《创造》2006,(12):48-49
事件:2006年3月22日下午3时40分,千年古刹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迎来了该寺史上首位外国元首的"大驾光临".对8岁小沙弥释小广来说,3月22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他跟普京总统实现了第一次亲密接触--"释小广表演'童子拜佛'后,普京总统太喜欢他了,一下子把他抱起来,扛在肩上让大家照相."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说.  相似文献   

9.
小幽默     
妙答解尴尬有一次,一位著名作家应邀赴宴。休息时,他对一位夫人说:“你太漂亮了,夫人。”不料那位夫人却说:“很遗憾,我不能用同样的话来回答你。”头脑机敏、言辞犀利的作家笑着说:“没关系,你也可以和我一样说假话。”失言某君赴宴迟到,匆忙入席后,一见烤乳猪就在面前,便很高兴地说:“还算好,我坐在乳猪旁边。”话刚出口,才发现身旁一位胖女士怒目而视他急忙赔着笑脸说:“对不起,我是说那只烧好了的。”说话的方式严厉的陆战队队长接到消息,说他一个下属的父亲去世了。点名时,他不假思索地说:“嗨,阿史你父亲死了。”…  相似文献   

10.
杨进 《同舟共进》2008,(1):32-33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突然辞去总统职务,普京出任代总统,并于2000年3月正式入主克里姆林宫,震动了整个世界。人们纷纷猜测这个外表精干的"小个子"、前克格勃官员能否将俄罗斯带出动荡的泥淖,有人甚至已经开始在谈他的下台时间表。普京的表现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7年来,  相似文献   

11.
《时代潮》2001,(11)
近日来,有关普京将重新改组安全机关、恢复克格勃的传闻,在俄罗斯被炒得沸沸扬扬。日前,俄罗斯《今日报》又载文透露:克里姆林官确实有重组国家安全机关的计划,目的是减少机构重叠,提高工作效率。但俄总统普京和克宫其他高级官员,则对此总是或守口如瓶,或闪烁其辞。这更为"重建克格勃"这一敏感问题平添几分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2.
23年前的9月13日,林彪摔死在蒙古东部的一片沙漠里。这一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至今仍留下许多谜团。最近香港《中华文摘》载文披露一位西方记者往返数万公里,深入查访,揭开林彪之死内幕的经过。 这位叫彼德·汉纳姆的澳洲记者历尽艰辛后找到了当时苏联调查小组的负贯人,这位原克格勃的将军对他说:“22年来,全世界只有4个人知道这个事件的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当时克格勃的主  相似文献   

13.
开心乐园     
小数点一位金融家向一位小姐求婚。小姐说:“我满脸雀斑,你真的不在意?”金融家说:“我喜欢与小数点打交道。”“你得了一种罕见的传染病,”医生对病人说,“我们准备把你隔离,你只能吃薄煎饼。”“薄煎饼能治我的病吗?”“不能,因为门缝只能塞进薄煎饼。”经理追求女秘书。“亲爱的,你不是答应嫁给我吗。”“我在哪里说过这话?”“飞机上。”“哦,那是空话。”问:“你知道近来男人们为什么都爱留长发了吗?”答:“知道。假如他的妻子在他的许愿隔离障眼法衣服上发现长发,他会说,这是我的头发。”一位太太进了议会大厦,上楼梯时不小心跌倒了。…  相似文献   

14.
漫画与幽默     
有人找你一位正在巡视果园的农民,在一棵苹果树上发现一个偷苹果的小男孩。“好小子!”他喊了起来,“你瞧着,我去叫你爸爸来。”小男孩抬头看着树上说:“爸爸,有一位先生要找你说话。”年轻的乞丐一个年轻的乞丐常在街上行乞。一天,一位贵夫人走过去对他说:“你这...  相似文献   

15.
<正>2月1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第43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严厉批评美国“不受节制滥用武力”地在世界上滥用武力,并警告说,美国政策是很危险的,将促使更多的国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普京还表示难以容忍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以及北约东扩威胁俄罗斯安全。2月15日,他又签署法令对联邦政府进行大改组,将强硬派并有着克格勃背景的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提升为第一副总理。世界媒体惊呼“俄罗斯准备再出发”,本就存有戒心的美国更是找到了调整对克里姆林宫战略的借口。  相似文献   

16.
文革初期,一伙造反派将在天津日报工作的著名老作家孙犁揪了出来。该社主管“牛鬼蛇神”的小队长喜欢打人,一位叫李夫的报社干部将小队长暗暗叫到一边,提醒道:“打谁,你也不能打孙犁!”小队长瞪大眼睛反问:“孙犁,孙犁怎么啦?”李夫说:“我是为你呀。要不然,你真打了孙犁,说不定有朝一日,他会把你写进他的书里,那可是白纸黑字啊,就把你永远钉在历  相似文献   

17.
不久以前,我在四川见到马识途和孙静轩两位老同志,他们说你从北京来,余杰就业的问题解决了吗,我茫然无所知;他们说,就是发生在你们全国作协的事,你怎么不知道?很抱歉,我今年只在末班车“福利分房”缴买房款的时候登了一回作协的门。于是只好改话题。他们走后我想,马识途同志是中共的老地下工作者,40年代领导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学生运动,《红岩》作者之一的罗广斌就是由他联系的青年,他至今还这样关心一个年轻的作家,看来不仅是身为四川作协主席的职责之故;诗人孙静轩年轻时就是浪漫派,直来直去,有啥说啥,老来仍喜欢与年轻…  相似文献   

18.
克格勃出身、曾担任俄联邦安全局局长和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的普京成为克里姆林宫的主人后,一直在努力恢复和加强安全机构的影响和权力。据俄罗斯及西方媒体近期披露,以普京为首的俄罗斯政府不仅确有重组、改革国家情报安全机构的企图,而且相关大计方针已在秘密筹划之中。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1月14日,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头目谢尔盖·孔德拉舍夫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详细透露了冷战时期他与被克格勃收买的英国情报机构高层官员乔治·布莱克秘密接头,并从他那里收取各种机密情报的过程。孔德拉舍夫于50年代被派往伦敦,其身份是前苏联驻英大使馆文化处随员。但他的真正使命则是负责与克格勃安插在英国情报机构内部的间谍布莱克单线联系,定时从他那里收取情报。1961年,布莱克东窗事发,被判41年徒刑。后在克格勃的“帮助”下逃到了莫斯科。现年76岁的孔德拉舍夫早已隐退,但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把自己知道的…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很喜欢卓别林主演的电影.   一次,他写信赞扬卓别林说:“全世界的人都能理解你的幽默、含蓄,你确实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