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鸿  孙博 《青年论坛》2001,(2):65-67
人的价值从实现形态上看是一个经过实践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过程.潜在价值除具有人的价值的一般特征以外,还具有潜在性和多趋向性.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要经过价值期望、价值实践、价值评价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张跃刚 《人民论坛》2014,(10):194-196
人的存在作为一种价值存在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的行为都是价值范导行为、人的活动都是价值追求活动、价值是人把握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人在价值方面的认知与践行有一个从价值自发到价值自觉的过程,要达到理论上的价值自觉需要培养关系思维、求实思维和跳出思维,要达到实践上的价值自觉需要宽容、坚守和超越。  相似文献   

3.
尹世尤  彭莉 《湖湘论坛》2011,24(3):40-42
民族凝聚力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认同力。在当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石。通过抓主流、树典型、重教育等价值引导,整合多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4.
刘林鹰 《求索》2010,(3):94-96
“价值”成为哲学概念开始于洛采和尼采的流行看法有误,价值概念在康德那里虽未成为宏大论题,却是哲学性运用的;而且他把相对价值与绝对价值的关系当做了一个论题,它后来成为几大学派争鸣的主要话题。康德认为价值的衡量标准是目的而非效果,价值是合(理性生命的)目的的东西。他区分相对价值与绝对价值、依附价值与本身价值,重视绝对价值。其先验主义的一般价值观是其形式主义、人本主义的深层思维,是其美学、宇宙目的论、道德论等相统一的基础。它总结并升华了古代的基督教一级价值观,是现代价值思潮兴起的主要源头和争鸣的实际性主要对象,在一般价值观之承前启后的链条上,有着关键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普世价值讨论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戈 《同舟共进》2009,(2):35-37
有没有"普世价值"? 价值,从哲学上考察,反映客观事物对人的特定功用,有使用价值、认知价值、善恶价值、审美价值等多种类型。人们常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有时,指的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因某人或某一部分人的承认或否认而改变;有时,则指人们的价值观念,即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取向或判断,它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具有主观色彩。"普世价值",亦称"普适价值",意为"全人类适用或共同追求的价值"。前些日子,此词似乎在媒体上颇流行了一阵子。  相似文献   

6.
现代国家,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共同体。然而,转型时期的中国,价值观混乱与迷失使得价值危机凸显。摆脱价值危机,走出价值困境的可行路径是进行价值整合。为此,首先,需要进行价值反思与价值启蒙;其次,需要通过社会成员做出理性的价值选择而确立自己理性的价值观;再次,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达成共识。只有汇聚东西方人类智慧,顺应时代潮流和大众意愿的核心价值观才具有价值整合力。十八大提出的民主、和谐、自由、法治、公正、诚信等就是价值整合的结果,同时也构成价值共同体建构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7.
价值投资是在市场上寻找公司市值或金融投资工具市值跌破其内在价值的机会,进行相应的公司购并、金融投资工具购入并长期持有,以期获得投资收益的长线投资行为或战略投资行为。价值投资理念是成熟的证券市场所必须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方法应当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价值冲突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价值冲突主要表现在 :在价值评价上的功利价值和非功利价值之间的冲突 ;在价值取向上的健康价值与异化价值之间的冲突 ;在价值目标上的目的与手段、价值与代价之间的冲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冲突进行正确引导 ,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价值本位,是价值观的主体前提和根本基础。改革开放以前,在价值导向上,群体价值观一直是我国倡导和宣扬的中心内容,群体价值本位理所应当地取得了合法性的统治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际间往来的日益频繁,个人价值本位日趋彰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确立一种新集体主义价值本位,这是实现个体利益、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犯罪学研究中价值的过分涉入会导致学术的反动,甚至会进一步导致政治的反动.为了对抗这种反动,应该引入"价值中立".价值中立应体现在犯罪学的认识论上,而在实践论上应该坚持价值涉入,这是由犯罪学研究对象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价值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既定事实,西方价值多元论规范性地描述了当下政治社会的生动现实和理论困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价值多元论认为的价值冲突在本质上是价值具体实现形式的冲突。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并不排斥多元价值的存在。普适价值不等于普世价值,价值的普适性也不等于价值的具体实现形式。应对处于强势的西方价值体系的冲击,需要构建起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正确认识普适价值问题,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促进各种文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进行二维视界的理论探讨,主要是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的思想理论.宏观视界是以人的价值问题为主线,旨在从整体上、从更本原的视阈下理解人的本质、异化理论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思想,从而提炼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微观视界则侧重于从人类实践——认识的活动出发,努力在实践哲学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价值概念和价值理论的认知.这样一种二维视界的全新探讨,不仅有利于我们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挖掘马克思主义对于价值理论的思考,它对于当代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更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市场经济纳入价值范畴,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点、核心价值理念、价值目标,并且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进行比较研究,在价值层面上,得出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内在同趋性的结论,进而论证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价值问题是现代公共政策的基石。高考政策是现代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运行必须立足于特定的价值基础。高考政策改革的价值理念长期未能准确定位,严重影响高考改革的深入发展。为此,需要以价值整合为突破口,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在基本价值理念上坚持公平选才,在技术层面上以科学选才为重要价值诉求,重构我国高考政策的价值基础,以科学的理念推进高考政策的改革和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郭锐  张蕾 《长江论坛》2008,(1):47-50
中国新一轮行政改革蕴涵着不少值得深思的地方和令人注目的动向,从政治哲学所内含的价值体系,主要是价值依据、价值诉求和价值主题角度而言尤其如此。中国新一轮行政改革的进一步展开与推进,从价值依据上主要体现了治理理论的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和有效性的一般特性,从价值诉求上主要反映了对程序、协商、责任、参与、绩效等制度目标的不懈追求,而由此引申出来的多维度的价值主题,旨在进一步推动国家——市场——公民三大治理系统的和谐互动,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努力使政府成为维护社会公正的权威之一。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对中国教育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等基础上的,这正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概括起来有三个基本方面:一是从功利之维,即从国家最高利益至上思考的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二是从人文之维,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思考的教育客体的个性发展价值;三是从教育价值实现之维,即从教育价值实现的人力资源保障思考的教育主体(仅从教育活动一般意义上讲)———教师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开始兴起,今天,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正逐渐走向成熟。而作为公共管理诞生之时的时代理论地平,"价值"与"价值中立"之争也自那时起就一直是其研究领域中激烈争论的焦点。从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出发,本文对公共管理发展之历史银河中"价值"与"价值中立"之间错综复杂的漫长争论历程进行回眸与反思,尝试将"价值"与"价值中立"共同融合于公共管理研究范式之中。而在公共管理价值回归的继往开来道路上,公共管理作为一门成长中的新兴学科,其将价值与价值中立、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等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其不断追求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在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上,由于人类对经济价值的偏好,土地的生态价值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这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硬伤.本文在对土地生态价值边缘化的现状、原因等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土地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平衡之道,并从法律机制层面对土地生态价值的实现机制路径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9.
红色资源包含红色文物、革命精神、英雄人物等,是阐释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教科书、是印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资料库、是激励党员干部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催征鼓,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蕴藏着"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密码。进入新时代,要运用好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理论价值、历史价值和实践价值,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张磊 《理论月刊》2000,(5):10-12
本文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共性的分配方式,它包含着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技术分 配等许多次一级的分配方式,本身不具有阶级性;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意味着非劳动要素不能参与收入分配, 价值分配不是价值创造的逻辑推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利益主体利益的客观要求,微 观层次上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的缺陷可以在宏观层次上进行弥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