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并迫在眉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税合一"有助于提高内资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不会影响外资的积极性。目前是"两税合一"的最好时机,"两税合一"进程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中国投资环境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迅速向国际化转变,外商投资因此发生重大变化,已不是过去简单的产品生产加工,而是把中国当作世界最具增长性的市场和全球制造基地,全面向中国市场纵深渗透。我们必须在“积极、合理、有效”的前提下,把外资向提升国内产业和技术竞争力方向引导,在政策上通过法律体系完善竞争的秩序性和公平性,使外资成为提高中国全球竞争力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流通领域的逐步对外开放,外资开始进入零售业。虽然国家对外资进入零售业的规模和数量都有严格的限制,然而外资零售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经营管理上的优势,一开始就以咄咄逼人的态势,欲占领中国的零售业市场。外资零售业虽然还没有给我国的零售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它至少对国内零售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如果国内零售业不就此进行深思,深化改革,谋求创新,提高与外商的竞争力,那么随着零售业开放程度的扩大和加深以及外资零售业的大举进入,这种压力就会变成冲击力,冲击和压垮国内零售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部五省利用外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当从产业结构转换的角度来考虑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要迅速改变利用外资的方式,正确引导外资投向,提高外资利用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布局和分工合理化。  相似文献   

5.
外资引进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股市对“入世”的反应过于简单化转轨时期我国资本项目外汇如何管理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 来,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 增长迅速,我国已连续数年为世界第二大外资引人国,引资数量仅次于美国。虽然来自周边国家的引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随着加入WTO进程的加快以及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和体制方面的推进,我国独特的大国优势和市场吸引力仍将对外资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十五”期间我国的外资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大量外资的引人,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国内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对我国三…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进一步吸引外资,提出对外商要“让市场、让股权、让利益”,有的地方甚至喊出“靓女先嫁”的口号,首先把自己最好的企业拿出来“嫁接外资”.“嫁接”外资,对部分国有企业在短期内摆脱困境、提高效益,无疑是条快捷之路.但由于我们市场意识的薄弱和制度上的不完备,许多企业在嫁接外资的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价值常被低估流失,国有资产成了“嫁妆”送给了外商.  相似文献   

7.
论外资准入阶段国民待遇与中国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永梅 《理论导刊》2005,36(9):12-14
国际投资自由化要求给予外资宽松的投资准入环境,给外资以国民待遇。国民待遇、尤其是准入阶段国民待遇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投资条约的普遍条款。在投资自由化的国际趋势下,我国应慎重对待外资准入阶段的国民待遇,制定统一的内外资投资待遇标准,取消目前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实行产业自由化政策,外资政策和法律应建立在对外资的引进和保护与维护我国的外资管辖权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在产业转移呈现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明显趋势下,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是事关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问题.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规划和产业规划,大力促进内生型经济发展,走自主工业化之路,完善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实施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黄玫  白冰 《瞭望》2006,(48)
限制外资炒楼的政策对资金实力雄厚的外资影响不大,今年以来加速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方式亦日益多元《陈望》新闻周刊日前在广州、香港调研时了解到,《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等政策出台以来,外资经历一段观望期后,并未放缓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步伐。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中国房市仍是投资者感兴趣的地区,外资基金实力雄厚,限制外资炒楼的政策对其影响不大。目前,外资进入中国房地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利用外资政策密不可分.30年来,我们把利用外资是一个大政策作为重要的理论指导,在坚持用足、用活、用好外资的实践中,努力处理好内资与外资、利用外资与外资来源多元化、利用外资与被外资利用的关系.同时,通过逐步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方向,继续扩大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的地区布局等具体举措,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外资回落,或可成为内资企业起飞的契机长三角地区是近年来全国利用外资总量最大、势头最猛、增长最快的地区,但最近两年,尽管协议外资和实际到位外资仍在增长,但增幅呈集体回落态势:2005 年前三季度协议外资增幅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年实际到位外资增幅也比上年回落12.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资的飞速进入,中国在利用外资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集中表现在“卖牌合资”的并购和外资垄断控股两个方面。于是,外资“入侵”一词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取代了外资进入。专家们提出疑问:是利用外资?还是被外资利用?这已经严重困扰着扩大利用外资,影响着利用外资的质量,进而有可能发展到外资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制造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外资汽车厂家大规模的涌入我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汽车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不完善的弊端逐渐呈现出来,如生产成本高、利润率低、产品质量低、库存高、物流成本过高、产品绿色度达不到标准等,严重阻碍了我国汽车业竞争力的提高。对于汽车制造业而言,必须在供应链协同管理中融入绿色理念,解决汽车制造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最终提高我国汽车行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外资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方式。西部地区应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劣势,合理选择引资战略,将外资并购作为引资的重点。一是鼓励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二是实行有效的政策安排,吸引外商资金和技术西进;三是为外资并购提供有序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5.
“洋啤酒”纷纷抢滩中国市场 像许多“洋货”进入中国市场一样,“洋啤酒”从零星寄售、原装向中国进口,到大规模投资办厂直接生产。自90年代以来,外资开始大规模收购啤酒国企的股权。通过合资、合作、租赁、许可证生产、独家代理等形式在中国抢滩登陆的外国啤酒品牌和大公司超过了20个,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啤酒大集团在中国均已找到合作伙伴。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50多家啤酒骨干企业被迫通过合资来增强竞争力,还有10多个厂在酝酿合资和与外方  相似文献   

16.
外资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公开阐述的"三个不会变"为进一步推动外资合作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预期。这也意味着,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深入构建,全面有序地开放外资监管已成必然之势。但外资竞争对我国产业安全和竞争秩序也存在不利影响,现有外资监管体系对此却缺乏有效监管和制衡。在开放外资监管趋势下,应调整和完善外资监管审查体系。  相似文献   

17.
对外国投资者并购国内企业的审查更透明、更规范和有可操作性随着外资并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我国外资并购政策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2003年出台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是我国涉及外资并购的一个标志性法规,是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06,(18)
外资并购并未形成实质性的垄断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或行业的外资力量在我国形成实质性的垄断,实际上不管是竞争性行业,还是其他产业,外资进入的数量还是有限的。竞争性的行业外资占30%,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仅仅占百分  相似文献   

19.
袁元 《瞭望》2005,(36)
吸收外资正在逐渐从单纯追求数量向追求规模和质量过渡,从中长期看,我国吸收外资前景乐观。作为世界上最富外资吸引力的国家之一,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外资的连年增长。正因此,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3.18%的降幅,以及四五六连续三月的外资大幅减少,才让人们又将关切的目光投向我国外资形势。究竟是短期因素在起作用,还是基本层面将会发生扭转?亦或是中国宏观经济的理性调整信号?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利用外资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事业。从1979年到1991年,我国已累计实际使用外来资金233亿美元。1992年吸收外商投资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仅1992年一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就达188亿美元。1993年外商投资势头仍然强劲,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89.5亿美元。1994年外商投资的步伐继续加快,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58亿美元。从1979年到1994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16年来,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268.5亿美元。改革开放的16年来,随着投资领域的拓宽和开放地区的扩大,“三资“企业大量增加。到1991年底在我国注册的“三资”企业3.7万家,到1992年末达8.4万家,到1993年末达16.6万家,到1994年末增加到20.6万家。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对我国投资覆盖了二十多个行业,已投产运营的外商投资企业,大部分已进入收获期。利用外资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等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