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朝花社是鲁迅和柔石主持,于一九二八年冬到一九三○年春之间,在上海组成的一个文学团体。一九二七年九月底,鲁迅为了迎接更大的战斗,寻找新的战友,和许广平一起离开了广州,于十月三日到达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住在闸北景云里。当时,原厦门大学学生、后随鲁迅到广州中山大学学习的王方仁,也到了上海,要求住在鲁迅的附近,因之,鲁迅住在景云里时,他就搬到附近租一个亭子间来住。后来,又来了另一位也是厦门大学的  相似文献   

2.
苗体君 《政府法制》2010,(20):37-37
鲁迅到底为何对自己的家乡有成见?如果你认真查阅鲁迅的工作履历,你会发现鲁迅一生中换过六次工作,其中在浙江有过三次失业的经历,特别是在杭州的第一次失业,使鲁迅一生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3.
2016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日. 从80年前鲁迅逝世至今,社会对他的关注不曾停止.出书、论坛、讲座,在人们对鲁迅及鲁迅精神集中重温时,一场与之相关的官司也在其老家绍兴拉开序幕——鲁迅二弟周作人的16位后人状告绍兴鲁迅纪念馆,讨要曾由他们祖父周作人拥有的17封鲁迅家书.  相似文献   

4.
1997年,周海婴为鲁迅肖像权打官司,此乃全国首例,最高法院批复:“死者没有肖像权”1996年11月,浙江省邮政局制作发行2000套《纪念鲁迅诞辰115周年纯金纯银邮票珍藏折》,每册售价1115元。周海婴以被告侵犯“鲁迅肖像权”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起关于“死者肖像权”的诉讼。原告代理人朱妙春律师认为鲁迅的肖像权是一种人格权,包括鲁迅肖像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鲁迅虽已去世60余年,但是鲁迅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几代人,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还将继续影响下去,其精神利益具有社会关联性。鲁迅肖像的物质利益虽然不是其肖像利益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5.
王吴军 《政府法制》2013,(12):18-18
鲁迅是一个从来不赌博的人。可是,他却在小说里把赌博写得极l其逼真,让人一看就感觉鲁迅是个精通赌博的人。  相似文献   

6.
《法学》1989,(1)
1986年6月28日,鲁迅之子周海婴以人民文学出版社拒绝向其支付出版鲁迅著作的稿酬及未经其同意即与日本学习研究社、曙光社签订出版日译本《鲁迅全集》的合同,侵犯了鲁迅继承人的合法权益为由,向北京中级人民法院投诉,要求追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侵权责任,追索应付的鲁迅著作稿酬。此事要从1950年10月说起。当时,许广平、周海婴联名写信给当时的国家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关于鲁迅先生的著作,为使其普及读者与妥慎出版得以兼顾周到起见,以后鲁迅著作无论在国内外的编  相似文献   

7.
师铭 《政府法制》2011,(30):52-52
鲁迅到底为何对自己的家乡有成见?如果你认真查阅鲁迅的工作履历,你会发现鲁迅一生中换过六次工作,其中在浙江有过三次失业的经历,特别是在杭州的第一次失业,使鲁迅一生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8.
鲁迅第一次打官司,起因是1924年1月发生的北京女子师 范大学进步学生驱逐校长杨荫榆的著名"女师大学潮"。第二年, 鲁迅在《"公理"的把戏》一文中将此次学潮作了简介。在文中鲁 迅还谈到,他先是该校的一个讲师,后来又是校务委员会的一个 委员,这些事大都是亲历的。 由于鲁迅支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们的正义斗争,时任 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很恼火,在1925年8月12日公布 《呈段执政免周树人教育部佥事职文》,免去了鲁迅教育部佥事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调和生活智慧的人. 不回避物质追求 鲁迅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后来他又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相似文献   

10.
鲁迅怜子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9月,他说:"我的出生是个意外。"许广平生产时,一度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问鲁迅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不假思索地说:"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许广平母子出院回家后,夫妇二人准备给孩子洗澡。鲁迅特别小心,他将热水晾到他认为合适的温度,由许广平托着孩子,自己动手洗。两人都没有经验,水是温的,风一吹,  相似文献   

11.
1996年11月1日,浙江省邮票局、绍兴市邮电局以纪念鲁迅诞辰115周年为名,联合绝版限额编号发行(纪念鲁迅115周年纯金纯银邮票珍藏折》,共2000套。每册配有鲁迅金银邮票各~枚,每枚各重3克,成色均为99.9%,并附有鉴定证书。其中纯金按历7-1、纯银按历久2鲁迅邮票仿制,比例为1:0.go同时还设有J67鲁迅邮票一套即印有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三昧书屋和百草园等图案,外包装采用仿真皮制作。该珍藏折由绍兴市邮电局集邮公司办理函购预定和上门预购进行销售,每册售价1115元。鲁迅之子周海婴得知后,认为制作与发行单位侵犯了鲁迅的肖…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论述,是他的文学评论活动的重要方面。半个多世纪以来,茅盾对鲁迅的研究,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强调文学作品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发人深思的人生课题,是茅盾一贯的文学主张。他正是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高度评价了鲁迅创作的杰出成就。早在一九二一年中国新文学的开创时期,鲁迅尚未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茅盾就敏锐地发现了鲁迅作品异乎寻常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指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鲁迅思想的变化当然不能例外,主要也是由于鲁迅世界观内部的矛盾的发展。我们从鲁迅的创作和革命实践可以明显地看出:鲁迅前期(这里指“五四”到1927年)世界观既不是什么单纯的进化论,也不是什么农民(或革命农民)的思想,而是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主  相似文献   

14.
张祖涛 《政府法制》2013,(18):14-15
鲁迅与蒋介石这一文一武两位浙江老乡都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过非常大影响的一代名人。但一直以来,研究和介绍他们两个人之间关系的文章很少见。许多人所知道的只是鲁迅如何以杂文作为匕首、投枪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战斗的一面,而对于鲁迅和蒋介石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柔石     
鲁迅与柔石交往,不过两年多时间,他们之间关系却十分密切,革命情谊很深。考察他们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鲁迅怎样指导和培养革命青年作家,是很有意义的。柔石,姓赵,名平复,共产党员,现代革命作家,一九○二年生于浙江宁海县。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柔石与殷夫等同志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两年之后,鲁迅怀  相似文献   

16.
冯锡刚 《政府法制》2014,(32):37-37
据鲁迅的挚友和学生冯雪峰回忆.1933年年底,他因身份暴露不便留在上海,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长,与毛泽东有了交往。对鲁迅心仪已久的毛泽东了解冯雪峰与鲁迅的关系,在一次交谈中对冯雪峰说:今晚不谈别的,只谈鲁迅好不好?冯雪峰告诉毛泽东,鲁迅在读了毛泽东作于井冈山时期的几首诗以后,认为有一种“山大王”的气概冯雪峰虽然没有提及具体作品。但可以推测是流传甚广的《西江月·井冈山》充满“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自信.  相似文献   

17.
鲁迅自身信仰有一个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相异的内部逻辑,这一逻辑所演绎出来的信仰形态在历史继承中逐渐成为含义丰富的符码。新时期以来针对深化改革的诸多问题,以鲁迅为核心产生了多次论辩。解译鲁迅信仰符码的立场和态度,从本质上看就是各个阵营或阶层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和意图。对相关解译的回顾和整理,有助于认清鲁迅内在的复杂性和外在的指向性,同时也能为若干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8.
金韵 《检察风云》2012,(20):88-90
鲁迅自1909年8月从日本归国后,开始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欲以文学艺术来改变国民精神。1912年8月,鲁迅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就十分关心美术事业的建设,十分重视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学艺术,做了很多具体而实在的工作,社会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9.
金韵 《检察风云》2012,(1):87-89
青年鲁迅所处的时代,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内遭封建残余的腐蚀,加上天灾人祸频仍,人民不堪忍受这些苦难,纷纷寻求救国救民之路。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第一次以“鲁迅”署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对将来新的社会制度抱着坚定的信念。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中国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面貌:革命家推动文化运动,艺术家参与革命运动,使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20.
鲁迅短暂一生的伟大成就,与其博学苦读、勇于实践的精神分不开。其独特的读书方法更给人们以启迪。抄书法 《尔雅》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字典。鲁迅为了认识并记住这部字典中的生字,便从《康熙字典》中摘出有关部分订成大本。为经常查阅、运用这些字提供了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