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念琪 《检察风云》2012,(24):86-87
《审判的历史》分两条线叙述:一条是人类审判的全景式发展史,从神明裁判到纠问式审判再到陪审团审判。另一条是从历史线条上截取的点——大审判专题聚焦,从巫术审判、动物审判到斯大林时期的莫斯科肃反审判,再到"二战"纽伦堡战争犯罪审判。在审判史的点面结合叙述中,突出展现了审判两大核心问题的千年变迁:谁来审判?怎样审判?  相似文献   

2.
申岩 《法制与社会》2010,(29):256-257
动物是否应该享有法律上的权利,成为法律主体,已经成为国内法学界颇具争议的话题。部分学者持着"动物法律主体论"的态度,主张为动物的法律地位进行一次大清洗式的变革。他们力图打破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把动物囊括到人类的法律主体范畴,让动物在法律上从传统的物的客体飞跃到权利主体。这不可不说是一种超越性的构想,但是,却存在着巨大的理论瓶颈。本文着重从这一问题的产生,困境,以及笔者认为我国立法可参考的定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动物的法律主体地位提出了质疑和否定。  相似文献   

3.
阿碧 《检察风云》2005,(23):30-32
人类经常自诩为自然界中最高等的动物。然而,人类在大脑进化的同时,身体的其他机能(如嗅觉、听力、反应能力等)正在逐步退化。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许多生理机能不如其他动物。为了有效地制止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人们一方面不断寻求改进和提高安全防御技术,另一方面则求助于那些拥有“一技之长”的各种动物。动物广泛地分布在地球上,从寒带到热带,从江河湖泊到沙漠戈壁,从海洋深处到高山之巅,到处都有动物的踪迹。警察们可以随时随地观察动物,训练动物,让它们为破案提供重要的线索。鹦鹉学舌破案“鹦鹉学舌之谜从古到今都引起了人们的莫大…  相似文献   

4.
法律主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因此有学者认为随着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我们应该赋予大自然的生命物质,尤其是动物以主体的地位,来突破传统环境法中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从自然权利,道德权利,诉讼权利来进行论证。但笔者认为在环境法中我们调整的利益关系表象上十分复杂,不仅有人与人的关系,还有人与动物的关系,但从本质上说,在利益关系的背后,人的关系仍然是其本质。我们实现动物保护的理念可以通过动物保护立法,但这并不是赋予动物主体地位,因为立法的目的还是保护人类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动物福利     
阿碧 《检察风云》2012,(7):58-60
要在优先保障人类生存权的基础上来考虑动物的福利。人类在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尽量保障动物的福利。保障动物福利并非只是从道德的高度进行考量,其实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段凡 《河北法学》2005,23(3):135-137
从生命的起源上来看,动物和人都是作为地球的生命形式而存在的。将动物看作客体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 法律上的表现,而在推行环保主义、生态主义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赋予动物法律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法 律做出的技术改良,更是一种构建在"非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的全新中国法理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我国现有的动物保护立法指导思想出发,在动物权利论和动物福利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下的道德关怀这一立法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我国现有的动物保护立法指导思想出发,在动物权利论和动物福利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下的道德关怀这一立法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动物的权利肯定说,旨在说明人类必须给予动物某些基本权利,从根本上保障它们不受到无谓的伤害。动物的权利否认说坚决反对动物法律人格化,反对动物享有人格和人格权。而是在法律上作为客体保护必须加强。目前在民法中应当将动物作为一类特殊的物来对待,当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才可以考虑将动物的权利纳入立法体系,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0.
立基于对动物主体性、权利和内在价值的思考,现代人与动物互动关系的模式主要分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然而,它们在论证各自立场时都在强调人和动物绝然的对立和分离,致使现有的讨论都是在原子论意义上的,缺乏生态意义上的整体论视角。基于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反思,加之对两种立场争议焦点的分析,从分立走向和合,建构人与动物的主体间性,承认动物的内在价值与权利是新时代建构人与动物互动模式的应然选择。在新模式的具体建构中,要以人的理性反思为基本前提、以和合主义为价值取向、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以动物"拟法律主体"地位的提倡为实践路径,以促使人与动物关系的融洽、和谐,最终实现人与动物的共生、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11.
动物法律地位刍议——私法视野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拴林 《河北法学》2008,26(3):96-100
在动物法律地位问题上,存在"肯定论"和"否定论"两种观点。"肯定论"的观点在认识论上忽视了动物不可能具有道德判断能力的事实,在本体论上曲解了法律主体据以享有权利的"内在价值"的含义,在私法理论上带来一系列的难题,在法律制度上缺乏可操作性,故不足取。"否定论"中的"义务论"观点则认为,需要人类保护的动物乃是人类的保护义务的客体。"义务论"既可以达到"肯定论"拟保护动物的目的,又完全不与现有的法律理论和制度相冲突,还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是解决动物法律地位问题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动物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对动物的保护是否必须通过改变动物的客体地位 ,使其人格化、主体化的方式方能实现 ?笔者通过对《德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和国内外学说的考证 ,以及对动物主体化观点的剖析 ,认为动物不可能成为人类道德和法律的主体 ,动物在法律上仍是特殊的物 ,动物保护立法是动物商品价值与非商品价值、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冲突的产物 ,对动物的区别对待 ,实质上体现的仍是不同动物对人类的不同利益。  相似文献   

13.
动物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加强对动物的保护是有序利用动物资源的前提和保证,动物司法鉴定技术手段能够为动物资源的保护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动物司法鉴定技术手段的确立和完善有赖于动物法医学的开展及研究。从动物法医学技术本身及其研究论述动物保护方面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期望在动物资源保护以及提高动物的福利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沈臻懿 《检察风云》2014,(14):34-36
诚然,人类是地球上智商最高的生物,但在某些领域中,人类同样需要依赖其他动物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才能完成特定的活动。事实上,部分动物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特长",往往是人类自身所无法比拟的。譬如,人类自身的嗅觉灵敏度,比大多数动物都要逊色;而海豚自身所具有的"声呐系统",其科学含量亦高于人类所发明的声呐装置。  相似文献   

15.
一犯罪的成因何在?犯罪行为是如何生成的?自犯罪学产生以来,这一问题始终是犯罪解释论中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在探讨犯罪行为的生成过程方面,人类社会在研究方向和研究视野上经历了由以伦理价值为基础的情感性和思辨性认识到以实证调查和经验观...  相似文献   

16.
动物侵权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公民个人权利的法律保障,从更高层面上看,还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基于各种目的饲养动物,不可避免地发生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问题。法律的功能在于定纷止争,这类问题自然是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调整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①的颁行,为这一领域提供了法律规范的依据。本文在对前后立法变化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解析了侵权责任法中关于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责任问题的相关规定,以期为正确适用法律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江淮法治》2012,(10):7-9
如果没有更新的人类起源说,我们曾经是它们中的一员,动物的基因是后来被我们称作智慧的最初起源,动物的骨架、肌肉,为我们手脚分工、直立行走提供了可能……而当人类成了这个世界上的强者,我们是不是就有权去目空一切地对待动物?人与动物,又到底是谁伤害了谁?  相似文献   

18.
迅雷 《法庭内外》2006,(8):48-48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本来是哲学层面的最形而上的人类天问,没曾想,如今却变成了一个现实层面的最形而下的人生发问!  相似文献   

19.
动物法律地位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农业大国和畜牧大国,中国亟待加快动物福利立法。在立法推进过程中,动物的法律地位应当如何界定是个首先需要被回答的问题。通过对动物保护的法理基础、国外相关立法以及案例的考量,认为动物不能成为人类道德乃至于法律的主体,而只能是法律关系的客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反对保护动物。相反,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动物的保护必须加强,在这方面,法律是最为重要和有效的手段。我们应当将动物作为特殊的物,在法律上将其与无生命的物加以区别对待,从而实现动物行之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近来频繁出现的残酷虐待动物的非道德行为,引起了人们的震惊和不安,也唤醒了人们对动物福利立法的广泛关注,本文在介绍动物福利内涵的基础上,从协调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下一代爱心、避免动物福利贸易壁垒及保护人类自身食品安全的角度分析并提出我国必须尽快为动物福利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