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民是监督政府权力、反腐败和促进地方政府廉政建设的主力军.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廉政建设有助于促进地方政府民主行政的发展,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保护公民权利的实现与全面预防和惩处腐败.然而,我国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廉政建设仍然面临着自身能力限制和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困境.因此,需要正确认识公民在地方政府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培育参与意识,提升参与能力;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拓宽和完善公民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我国地方政府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2.
论地方政府在生态经济中的职能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实证角度提出当前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引用科斯定理来论述了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造成的市场失效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及其理论依据,阐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生态经济建设中的具体职能定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绩效水平的有效工具,发达国家的绩效管理实践对于中国地方政府是有益的启示,要在中国地方政府中引入绩效管理就要考核中国地方政府所处的制度环境与发达国家的区别,从而为更好的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十八大“美丽中国”、“五位一体”的提出,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在一个战略的高层被突显,它也将成为我国政府今后治理历程中极为重要的关切维度.现实图景中,地方政府的发展冲动与公众的环境顾虑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在增强,地方政府的生态管理面临着路径转型.因此,基于近年来公众对于环境项目落地的参与事件分析,建构一个生态管理的二维模式,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个体共同合作的生态善治,是解决生态管理困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谢菊 《新视野》2007,(1):46-48
生态危机已向我国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西部地方各级政府应切实履行生态教育、政策引导、完善环保管理体制等责任,以加强生态管理,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韦长伟 《唯实》2011,(11):75-79
群体性事件是维权抗争趋于对抗性和激烈化的表现和结果。维权抗争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群体冲突的性质和主要特点。对当前的维权抗争需要及时回应并有效治理。在应对维权抗争时,地方政府暴露出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抗争者对地方政府的"高依赖、低信任",压力型体制以及社会组织在抗争中的缺位。地方政府必须创新管理才能走出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7.
论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对国有资产实行“分级代表”,与以前的“分级管理”体制有重大不同。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建立三级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范围及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走向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担负着越来越多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在国家权力结构和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为了保证社会管理职能的有效履行,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管理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9.
政治生态集中反映一个地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当前我国地方政治生态存在权利监督乏力、潜规则蔓延、用人导向不正确、政治生活不正常、庸俗之风盛行等问题,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直面问题,予以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分权和放权为导向的改革,促进了地方和部门主体利益的觉醒,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地区、城乡差距扩大,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运用绩效管理工具来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对于纠正发展中的偏差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 国入世与对外开放的扩大 ,必将极大地促进国内区际的开放 ,加速地区经济一体化及其基础上的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而与这一大趋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由于现实体制的原因 ,国内普遍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地方保护的对象是地区之间趋同性的产业结构。这种趋同性产业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同类高附加值加工工业产品的生产在区域上的分散化 ,如“九五”时期全国有22个省(区)市把汽车工业列为主导产业。地方保护加剧了地区间产业结构的趋同性 ,人为地分割了国内统一市场 ,而趋同性的产业结构又依赖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得以维持和延续 ,…  相似文献   

12.
生态义务是生态法律关系中与生态权利相对应的概念,地方政府的生态义务由环境保护义务演化而来。新时代,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职责逐步向生态义务转向。应当从宪法序言、总纲具体条款、对环境权的保护及地方政府权力来源诠释宪法层面的地方政府生态义务。地方政府生态义务的规范与实践面临来自宪法、环境法和国家治理体系三个方面的挑战。未来,应当破除地方政府生态义务的宪法实施障碍,直面宪法生态条款与环境法的交互影响,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宏观范畴内促进宪法规范对地方生态义务的规范供给。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地方利益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矛盾的焦点。因此,建设好地方服务型政府,有效化解地方利益矛盾,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理性选择,是我国政府转型的重要价值取向。目前我国地方服务型政府构建面临公共服务理念缺失、公共服务社会化程度偏低、部门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存在张力、公共服务绩效管理评估机制不健全等诸多现实困境。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上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民营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深入研究民营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实践的互动机制,总结地方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探讨新形势下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路径与机制,2006年6月2日-3日,浙江行政学院同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联合发起召开了“民营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浙江行政管理学会和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全国30多家行政学院和普通高校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现将会议研讨情况综述如下:一、地方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会学者认为,民营经济是符…  相似文献   

15.
肖本明 《唯实》2006,(2):25-27
德国是世界上第三经济强国,其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其卓有成效的行政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另外,其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自治、效率、人本、透明的特点,对我国地方行政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是反映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性的一种新兴重要工具,便于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信息参考。当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仍面临着诸多困境,正确处理好政府供给与公民需求、财权分配与事权安排、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这三大关系,是政府需着力突破的瓶颈。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公民满意为目标导向,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成为今后地方政府工作的攻坚重点。  相似文献   

17.
胡炜光 《理论研究》2010,(1):20-22,28
发展型地方政府是一些华人学者对我国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扮演角色的学术概称。就历史和制度而言,我国发展型地方政府的兴起涉及中央权力下放、产权地方化、财政分权制度改革、不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发展型地方政府曾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它也造成了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地方负债累累、腐败猖獗、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产业结构失衡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难以贯彻等不容忽视的弊端。  相似文献   

18.
治理转型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与经济学拓展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用治理理论考察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一方面为地方治理的初步转型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要求我们致力于治理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缘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和提高生态服务供给效率等现实需要,购买生态服务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政策工具。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定向购买是购买生态服务中最常见的三种模式。在改革成效方面,合同外包和特许经营两种模式在提升效率效能、减少政府财政压力、限制政府机构膨胀等多个指标上效果显著;在促进生态服务购买市场的良性竞争方面,合同外包模式最为显著。从适用性来看,合同外包模式最成熟,适用范围最广泛;特许经营模式适用于投入大、公益性高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定向购买模式只适用于不能完全开放给市场操作的相关领域。推进地方政府购买生态服务,应从模式选择、简政放权、制度建设、绩效评估、信息公开、购买力度等方面加以考量,设计和构建相应的政策响应。  相似文献   

20.
浙江地方政府创新实践的生成机制与演进逻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市场发育、社会成长与政府转型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使浙江走上了内源式的经济发展道路,成为全国市场体系发育最为完善、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另一方面则为政府角色的适时转型,以及政府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建构了特殊的动力机制和压力机制。“浙江现象”为我们理解地方政府创新实践的生成机制和演进逻辑,提供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