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当时,井冈山有两位绿林武装的领袖人物,一位是茅坪的袁文才,另一位就是茨坪的王佐,茅坪和茨坪遥相呼应,控制了整个井冈山。在袁文才、王佐的许可、支持下,毛泽东及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扎下了根。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来到宁冈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建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相似文献   

2.
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80周年之际,我们不应忘记最早在井冈山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袁文才、王佐。早在大革命时期,这两个曾被称为“土匪”的人物就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井冈山地区从事革命斗争。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所以能够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并从井冈山开始走出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袁文才、王佐这二位井冈山双雄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当时,井冈山有两位绿林武装的领袖人物,一位是茅坪的袁文才,另一位就是茨坪的王佐,茅坪和茨坪遥相呼应,控制了整个井冈山。  相似文献   

4.
正1927年10月,袁文才和王佐一同敞开山门将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迎上了井冈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开始创建和发展。而袁文才上井冈山其实离不开一个叫胡亚春的人。胡亚春与袁文才当年都因不堪忍受地主豪绅的重重压迫而先后走入井冈山的山林成为绿林中人。然而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胡亚春却在历史大潮中落后了,没有紧跟时势及时改造、提升自身,反而沦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破坏者和敌人。在这种情况下,袁文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的时限,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安家”的时间和地点,井冈山会师,红四军主力进击赣南的原因,游击战争“十六字诀”的提出,袁文才、王佐被错杀的原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等问题,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在有些问题上仍然众说纷纭,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笔者拟就其中的三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关于秋收起义部队何时何地确定在井冈山“安家”问题目前,关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何时何地确定在井冈山“安家”问题,在学术界有1927年9月19日测阳文家市,9月”日永新三湾,10月3日…  相似文献   

6.
红都悲欢录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赣西南的宁冈,一群以王佐、袁文才为首的绿林好汉劫富济贫。啸聚井冈山,为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部队提供了安全的落脚点,帮助中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袁文才袁文才、王佐及其所部,曾对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使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安下了家,站住了脚。袁、王所部被改编后,袁曾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2团团长、红四军军委委员、32团团长、湘赣边界第一第二届特委委员、红四军参谋长等职。王佐曾任工农革命军第2团副团长、红四军军委委员、湘赣边界第一第二届特委委员、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主任等职。可以说,袁王二人为创建和保卫中国革命的第一块根据地——井冈山,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担负着湘赣边界党政军重要职务的袁文才和王佐,却由于湘赣边界特委某些…  相似文献   

8.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踏上井冈山,与袁文才、王佐率领的农民武装联合,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次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部胜利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来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赫赫有名的“朱毛红军”。对于朱毛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中共中央当时曾通过各种渠道,设想以“太平军编制”对其进行改编,但终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而搁浅。笔者通过相关史料查证,期望就这一史实秘闻的来龙去称作些梳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上海《申报》1928年5月2日第九版发了一条《湘粤赣会剿边境匪共》的消息,称:"二十六日南昌通信,共党首领毛泽东、朱德、洪钧、袁文才、王佐等,率领匪徒,串扰湘粤赣边境。"消息所称的毛泽东、朱德是当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部队的首领,袁文才和王佐则是井冈山的两个绿林头领,经过改编成为革命军的。而"洪钧"又是谁呢?而  相似文献   

10.
钟镇藩 《湘潮》2008,(11):49-49
电视连续剧《井冈山》中毛泽东第一次前往会见袁文才的剧情,生动真实,也颇扣人心弦。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当年毛泽东与袁文才首次会面的地方——大仓村的一所大宅院,竟是井冈山的一个大地主林凤和的家,而且林凤和与袁文才一道会见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11.
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80周年之际,我们不应忘记最早在井冈山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袁文才、王佐。这两个曾被称为"土匪"的人物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井冈山地区从事革命斗争,毛泽东及工农革命军能够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并从井冈山开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路,袁文才、王佐这二位井冈山双雄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是党的一贯方针政策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管理人才和用好人才是党的一贯方针政策。我党、我军和国家的发展都与党的这一方针政策密切相关。我举几个例子,回顾一下历史: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同志为开辟井冈山根据地,针对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武装在当地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30年2月24日,王佐、袁文才在江西永新县城被红军枪杀,死时都只有32岁。关于王佐、袁文才被谁杀死的问题,史学界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当时毛泽东、朱德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率领红四军离开了井冈山。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留守井冈山,杀死王佐、袁文才的是彭德  相似文献   

14.
电视连续剧《井冈山》中毛泽东第一次前往会见袁文才的剧情,生动真实,也颇扣人心弦。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当年毛泽东与袁文才首次会面的地方——大仓村的一所大宅院,竟是井冈山的一个大地主林凤和的家,而且林凤和与袁文才一道会见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15.
发生于1927的秋收起义对中国革命产生了特殊的历史贡献和极其深远的影响。秋收起义促使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特殊的历史贡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则保存、掩护和发展了秋收起义的武装力量。分析秋收起义的发生背景和独特历史地位,重点阐述秋收起义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哪些突出历史贡献,并总结秋收起义中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是如何沉淀、蕴藏和凝结在井冈山精神之中。  相似文献   

16.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以及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它的特殊历史意义以及起义中共产党人所表现出的革命理想和品格,经井冈山革命斗争实践,已经融入了井冈山精神之中。井冈山精神涵盖和吸纳了秋收起义中共产党人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17.
井冈山两年多的斗争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挽救岌岌可危的革命颓势,这是历史的奇观。中共革命在危难关头选择落脚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袖科学决策的结果,是以袁文才、王佐为首的绿林势力配合协助的结果,是井冈山地区民众支持拥护的结果。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斗争中充分调动各类人物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陶朱问 《党史博览》2005,(12):30-36
袁文才曾经婉拒毛泽东上井冈袁文才,1898年生,祖籍广东梅州,祖上迁往江西宁冈县茅坪马源村,属客籍人,1921年考入邻县永新的禾川中学。几年后,因反抗当地豪绅压迫,参加了井冈山的绿林武装“马刀队”,因有文化,不久担任了参谋长。1926年9月,在当地农民运动的影响下,他率部举行了宁冈暴动,并建立了农民自卫军,任总指挥。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袁文才率部退出宁冈,在茨坪一带坚持斗争。为了站稳脚跟,他和山上的王佐结为“老庚”(同年出生),彼此约为兄弟,相互支持。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留存下来的余部向罗霄山脉…  相似文献   

19.
刘建平 《湘潮》2014,(10):51-55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特意会见了袁文才、王佐的遗孀。毛泽东握着袁文才妻子谢梅香老人的手说:"袁文才、王佐不在了,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晓农 《党史博采》2005,(2):31-34
提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的两位“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大家都耳熟能详。他们在毛泽东的改造和带领下,积极配合正规军作战,为井冈山的武装割据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后来袁文才、王佐为何被湘赣边界特委诛杀?《袁文才、王佐被错杀之谜》一文,以引人入胜的语言,为我们记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连环杀案,揭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斗争的一段惨痛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