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盾 《中国公证》2008,(8):64-64
转眼间,已走过青春,34岁,一个该前进也该总结的时候.我在公证行业工作已有十一个年头,从当初的雄心万丈到现在脚踏实地,曾如烟花般寂寞.也如大海般辽阔,生活充满了变数,我的执著却从未改变.在繁忙的日子里,是否停下来,问一下自己,这是你当初的梦吗?这个行业给了你什么?改变了你什么?你又为它做了什么?思路飘飞,像落英满地.  相似文献   

2.
柯晓玲 《中国公证》2005,(10):64-64
公证,庄严的字眼;公证,神圣的职业.光荫茬苒,转眼间,在这个平凡而又圣洁的岗位上我已经奋斗了整整二十个春秋. 孩提时代,有过许多的憧憬;校园里,也曾激情澎湃.前途、理想、事业,无数条道路任我挑选,而我却毫不犹豫地跨进了公证业--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队伍.  相似文献   

3.
曲向东 《中国公证》2007,(12):63-64
我是一名公证员,我常常把自己热爱的公证事业比做园丁的工作——普通而神圣。公证工作,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跌宕起伏,也没有鲜花奖杯,有的只是平凡中见真情,用法律做武器,为你、我、他送来“及时雨”,撑起“保护伞”,解除后顾忧。这些,只缘于公证员为社会提供的公证法律服务能够预防纠纷,化解矛盾,增进信任,使人与人和谐相处。如果把公证比作种子的话。那么公证为社会播撒的是和谐的种子。盛开的是社会和谐的花朵。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当事人遇到难事的时候。不是找律师、去法院,而是先到公证处来问个究竟。我想,在他们的心目中。公证最值得信赖。  相似文献   

4.
中国公证协会副会长段伟:要使公证有用,还是要在观念上去除公证官僚主义作风,真正设身处地从当事人角度思考问题。只有转换角色了,才真正明白当事人需要什么,从而去设计法律服务的内容和改造流程……我认为公证主要有三个所需要服务的市场,即物权市场、债权市场、股权市场。二手房交易即是物权市场,金融贷款即是债权市场。可以说,公证的市场前景是广阔的。在公证行业的发展中,我们切记不能迷失方向。对于这些领域所产生的公证法律服务,我们必须要精心呵护,深耕细作,使其作用被社会认可。  相似文献   

5.
公证与我     
饶伟 《中国公证》2005,(9):59-60
说实话,在学生时代,我的理想是去做一名律师,除恶扬善、维护正义,但佛法讲求缘分,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得不说我与公证有缘.记得2002年的一天,我陪一个同学去公证处应聘,前来应聘的其他人不是嫌工资不高,就是畏惧工作辛苦,纷纷"落马",结果我却意外地留了下来,从此踏进了公证之门.那时,我只是从课本里抽象地了解公证,公证在我的脑海里就犹如一张白纸.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经在公证处摸爬滚打三载有余,这三年,记录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成长历程,这三年的经历告诉我,选择公证是对的,我为我所从事的这个职业感到深深的自豪.  相似文献   

6.
《中国公证》2014,(3):27-27
正关于刚才几位发言者谈到的电子信息化时代下的公证服务,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我近期对这个问题也在作一些思考。刚刚几个公证人的发言当中有两句话让我感触比较大:一个是挑战与应战;一个是我们过多地考虑了创新带来的风险。我们现在应如何应对挑战?刚刚有的同志提到网络公证创新。其实,我们已经不是在创新,而是在固守了,现在很多中介组织、第三方的存储公司已经介入很多很多了,我们已经没有太多能力占据这块市场了,而且对于这些第三方的保管公司,第三方的储存平台,法院都是认可的,所以,我们已经是在固守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介入?对此,我们大家都在想办法,也在不断的努力的跟相关公司合作。我觉得公证行业能否借助现有的一些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是我们下一步需要仔细考虑的一个问题。对于如何创新,在哪些方面能够创新,我个人还没有很深入的思  相似文献   

7.
李静 《中国公证》2014,(3):66-67
正公证业务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律规定的变化或者其他法律服务的供给都可能导致某些公证业务,甚至是传统公证业务的流失。我们总是习惯将当事人的需求套入现有的公证业务模式中,如果能够找到现有的公证类型,则欣然办理;如果不能找到对应的公证类型,则避而远之。公证员在工作中,更多的是追求稳定,做好现有业务即可,而缺乏创新意识。提到工作上的创新,很多公证员都表示赞同,但是到具体的公证业务时,创新的难度就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了,造成了"只心动不行动"的局面。是什么力量在束缚着我们呢?是求稳求平的心理意识,是固步自封的固有思维,还是陈旧落后的知识水平?是来源于外部的压力,还  相似文献   

8.
王潇 《中国公证》2014,(3):51-52
正在研究公证理论和公证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实践中的公证程序与公证制度所设立的公证程序,实际上存在较大差异,不是完全匹配的。科学对比的前提是将公证程序进行科学分解。下面我谨从公证可行性基本原则出发,提出关于公证程序分解的一点不太成熟的见解,跟大家分享。一、审慎原则是中心意识审慎原则应该是分解公证流程的中心意识。我们提到公证可行性基本原则,那么基本原则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公证人在适用法律过程中,要  相似文献   

9.
正公证程序的意义和作用何在?此问题不加以明晰就会导致程序的外部滥用,而这一滥用问题在公证实践中已经显现。以笔录、告知这一程序为例,在笔者所在公证处,2013年法院前来调取遗嘱公证卷宗材料的情况多于往年,凡笔者接待都会问法院的同志:"我们出具的公证书有什么问题吗?"回答一般是:"需要通过笔录或录像进一步查明事实"笔者多少有些不解,作为证据的公证书本身不就应该被认定是一份效力极强的证据吗?针对这一误解,笔者认为,首先应明确公证程序的作用与行政程序和诉讼程序的作用不同,不在于外部对抗而在于内部规范。笔者将分两个方面予以初步解析,以期抛砖引玉。第一,什么是公证程序?一方面,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公证程序与司法程序的巨大差异,司法活动中所强调的  相似文献   

10.
尹贺 《中国公证》2009,(1):64-64
朋友,如果你问我爱公证吗?我可以爽朗地告诉你:我爱公证,更爱这个事业. "公证"是个多么闪光的名词啊!如果仅从字义上说,公证就是公平地给人作证的意思,它本身就给人以安全感.  相似文献   

11.
陶钧 《中国公证》2014,(3):63-65
正一、公证程序规则与公证法律服务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位当事人只身来到公证处,发生了如下对话:"您想办什么公证?""不知道啊。""您为什么办公证?""我明天出国,今天想办了带走。""您带了什么材料啊?""身份证啊。"这样的窘境从侧面反映出公证常识在大众生活中的缺失,也反映出公证程序规则与公证法律服务在公证文化构建中的不足。因此,如何完善公证程序,让公证程序化、合理化成为了必须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首先,现阶段我国公证程序还有待规范和成熟,很多  相似文献   

12.
公证人代表国家行使公证证明权,被誉为诚信大使,享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威望.是什么维系着这个职业的名望与尊严呢?原因大致有三:首先是由于这个职业特殊的社会功能.公证人作为特定的法律执业者,依国家授权履行法定公证证明职责,出具的公证书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3.
朋友,你可知道我最热爱的是什么?你可知道我最敬仰的是什么?我坦然地告诉你,那就是公证.公证是法律的使者,是公民合法权益的忠实代表.它对当事人火一般的热忱,水一般的透明,金子般的赤诚.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办当事人之所需,减少诉讼是它的天职,合法权益的实现是它的殊荣.它对是非爱憎分明,对虚假决不留情.忠诚于法律是它的秉性,忠诚于正义是它的本能.公证,这个高尚的事业、神圣的工作,多少人为它讴歌,多少人为它拼搏.  相似文献   

14.
贾琼 《中国公证》2011,(7):26-28
在公证处工作了多年.感触最深的,并不是哪个公证业务的办理难易程度.而是我们遇见的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所带给我的不同感受。由于我们从事的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不可避免地.我们每天都要与很多职业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性情迥异的当事人打交道。很多时候.我们的喜怒哀乐受这个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情绪的影响和左右。喜自不必说,当事人感激.我们心里会有一种成就感。  相似文献   

15.
林嘉澍 《政府法制》2006,(24):47-49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附近的使馆区外,因为这些外交机构的存在造就了一种“以咨询“”、代办”出国签证以及各种手续的职业,从事这“些靠山吃山”职业的人神通广大。值班的老大爷将法国大使馆签证处的铁门推开,一个年轻人走了出来,嘴角挂着微笑“。通过了是吧?怎么样,我说的没错吧。一点问题也没有。来,签证让我瞅瞅。”等在外面的陈锦辉迎了上去,“30天多次往返签证,挺不错的嘛,这个月可以来来回回很多趟呢。”这个即将去巴黎出差的年轻人是陈锦辉近期的客户之一。对他而言,年轻人签证成功意味着自己当月的收入又多了15元。不等陈锦辉把…  相似文献   

16.
预售商品房能否再行转让?这是一个经常会被问起,而很多人又不太清楚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与当前的公证工作密切联系.不管是在房地产市场上作为普通市民进行房产买卖,还是公证机构办理房产委托书公证,我们都应当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相似文献   

17.
公证公信力与公证人员的诚实信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公证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公信力.我国公证制度恢复重建后,公证的公信力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事实上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认可与肯定.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公证的公信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实促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公证公信力产生的基础是什么?它与公证人员的诚实信用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加强公证行业的诚信建设,树立公证行业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8.
黄静 《中国公证》2014,(3):87-87
正从小我就爱看港台剧,特别羡慕电视剧中头戴假发的律师,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够"仗法律之剑,行正义天涯",做一个"金牌律师"。但是机缘巧合,我走进了公证行业,成为公证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不敢说自己已经爱上公证这一行,但至少说明我已经和公证交上朋友了,这个过程就好比谈恋爱,经历了蜜月期、平淡期、反省期,最终我找到了对自己的定位:做个"平凡、有责任心、富有激情"的公证人。也许说到"平凡",不少人会认为没出息,毕竟很多人都赞同这样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相似文献   

19.
王洋 《中国公证》2009,(3):49-52
为纪念中国公证制度全面恢复三十周年,<中国公证>杂志从2009年1月开始推出新栏目,题为"走过公证的历史".意在寻找那些很早就加入到我们这个行业的"老人儿",由他们去讲述那个年代他们所经历过的"公证",以及他们所见证过的"公证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江平 《中国律师》2003,(9):64-66
第四个问题,权利是一种信息。我想权利作为一种信息是大家越来越注意了。我们现在所谓的诚信的办法就是要把信用作为一种信息形态来出现,为人们所能够了解,为人们所能够掌握,为人们所能够取得的一种东西。这个在我们国家长期是一个问题。我到一个企业去投资,我要跟这个企业订合同,我怎么知道这个企业的信用状况啊?它究竟在银行里面还有多少欠的钱没还啊?它是不是现在还有一个担保需要他来承担义务啊?它是不是现在还有法院一个判决马上需要执行啊?它是不是欠了税务局还有钱没还啊?我无从知道。所以现在信用变成了一个盲区。如何解决信用盲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