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社会上出现很多募捐活动,有些是非常必要的,而有些则可能为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要规范募捐活动已成为必要。我国现有的《捐赠法》与我们所说的《募捐法》是不同的。《募捐法》是规范组织募捐主体、募捐主体、募捐受益主体和募捐客体的法律,它涉猎到强制募捐与自愿募捐的界限、条件、法律监督等问题。《募捐法》的制定有利于防止党内腐败。  相似文献   

2.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捐助行为在我国古已有之,已与中华民族宽厚善良的品行一同融于血脉之中。今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基于公益目的和道德而进行的募捐活动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社会募捐法,在这一领域存在着明显的法律空白,对于募捐钱款的归属众说纷纭,纠纷不断。而在司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误区,因此爱心募捐反惹官司频频,严重影响了社会道德风尚和人民生活。如何正确认定募捐的法律性质,明确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关系,是合理适用法律解决纠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韦祎 《法治研究》2009,(6):37-40
在我国社会广泛存在慈善募捐行为.募捐行为的含义应当从“募”与“捐”两个层面加以分析。募捐行为法律关系复杂难以对其法律性质笼统加以定性。在以基金会为主体的慈善募捐行为中,立法区分了“公募”与“非公募”两种类型,这一划分既与现实不符也不利于基金会平等开展募捐。社会爱心募捐中,因缺少规范而容易发生纠纷,长远而言对该问题的完善需要建立全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当前则应当鼓励设立专业化、地方化的慈善基金会募捐平台.实现社会爱心募捐的规范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4.
本案存在着三个主体。土产站、贾B和职工。这三者在募捐活动中,又分别担当了募捐倡议人、受募捐人和募捐人三种角色。理清这三方的法律关系,是解决本案的前提和关键。先看受募捐人贾B与募捐人职工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贾B与职工之间实质上形成了特殊的赠与关系,其特殊性在于,赠与关系的形成是以土产站(募捐倡议人)为中介的。第二,土产站与职工(捐款人)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第三,土产站与贾B之间可视为无困管理关系。土产站对捐款所得必须遵守有关委托代理和无因管理的法律规定。本案中,土产站作为资B的无因管理人,应当是为…  相似文献   

5.
突如其来的地震,给灾区的同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灾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山西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迅速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向地震灾区献爱心募捐活动,活动得到全办同志的热烈响应。大家踊跃捐款,纷纷表示,灾区人民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灾区人民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我们一定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伸出友爱之手,为支援灾区人民抗灾自救、重建美好家园献出自己一份情、贡献自己一份力。  相似文献   

6.
募捐是无偿给付财产的单方行为,特点在于不需要地方当事人的同意就叶发生活律效力,受捐助人领取刑助资金门受捐助人独立享有,其主体具有不可替代性,从本案例中来看,某单位每年都会从自c的资产中抽出一定部分来用于职工的公费医疗,如果单位以灵B家境贫寒为借日向职工募捐,用募捐来的钱支付贾B的公费医疗费,而把单位本应下拨的那部分“节省”下来,则无异于一种变相克扣职工的公费医疗金,所以,本案虽然关系到现阶段的公费医疗问题,但并不能以此来掩盖募捐财产的性质和其归属。而B,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募捐财产,归谁所有…  相似文献   

7.
因贾B治病募捐的1万元,不能简单的断定是属贾B或贾A或某土产站所有,应了解募捐活动中捐款者所针对的救济对象是谁。若某土产站在募捐宣传过程中言明是因贾B经济困难无力承担其治病费用因此而募捐,那么所捐款1万元应全部属贾B所有,7800元捐款还应付给贾A,贾A将两次得到的募捐款共1万元,用于支付贾B按政策规定应承担的医疗等费用后,剩余的部分作为贾B的遗产对待。若某土产站在募捐宣传的过程中言明是因该单位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应由单位承担的贾B的医疗费用因此得到的捐款,则应属于该主产站所有。现在募捐法没有颁布,现行法律也没…  相似文献   

8.
社会募捐行为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者从捐赠人与受益人关系角度研究社会募捐行为,认为社会募捐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这种研究视角和观点很难解决募捐余额归属和政府对社会募捐监管问题。应从募集人角度以行政法研究方法分析社会募捐行为。社会募捐行为是公务行为,是获得授权的特定组织为公益目的而开展的财产募集活动,应当符合公务行为规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有的诸多法律规定等对社会募捐都难以适用,司法实践中有关社会募捐中捐款余额所有权归属的纠纷层出不穷,呼吁相关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本文拟通过对社会募捐法律性质从学术角度的分析,对募捐余额的所有权归属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为社会募捐中捐款余额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提出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公共利益和法治社会的考量,国家以法律手段对公益募捐实施干预至为必要。法律规制公益募捐应贯彻平衡原则、分类管理原则以及尊重社会自治原则。公益募捐的主体范围与资格、公益募捐服务制度、公益募捐财务制度、公益募捐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公益募捐监督管理及其法律责任制度构成公益募捐规制的基本要点。  相似文献   

11.
(一)募捐是指个人或团体(招募人)发起的号召公众(捐赠人)自愿捐赠钱物以解决紧急重大经济困难的一种活动。募捐人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进行募捐,也可以为第三者利益进行募捐。募捐的主要意义在于集中社会资金,帮助遇有紧急困难的人或团体渡过难关,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公众性的经济救助行为,它体现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对社会的发展与安定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法律角度看,募捐也是一种民事法律活动,它是当书人双方以民事主体  相似文献   

12.
出卖智慧     
海风 《政府法制》2013,(17):25-25
越战期间,美国好莱坞举行了一次募捐晚会。由于当时的反战情绪已越来越强烈,募捐晚会仅以1美元的收获而收场,创下好莱坞的一个最少吉尼斯纪录。在这次晚会上,  相似文献   

13.
俞婷婷  刘力 《法制与社会》2013,(15):178-179
由于募捐款权属不清以及募捐余额处理机制的缺失,我国现行慈善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基于以上,我们将对募捐进行分类,并以提出附条件的赠与合同、慈善信托及合伙相结合的募捐余额处理机制,以期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律对社会募捐的性质至今没有作出规定,而在理论界分析社会募捐行为一般都从捐赠人与受益人关系角度,很少有人从募集人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募捐行为.在社会募捐的实践中,多头募捐、募集人收取管理费、募捐余额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多有存在.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期以募集人为研究视角,从行政法学的研究思维和手段,对社会募捐性质进行深入研...  相似文献   

15.
5名校长的街头募捐为了让小俊梅这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站起来,2008年11月27日,北京市昌平区5所打工子弟学校的校长走上街头为小俊梅进行募捐。因为在学校内组织到的捐款"杯水车薪”,振华学校的胡国旭校长将兰英和小俊梅的故事告诉了自己学校附近的东方红学校、  相似文献   

16.
信托的让与     
募捐属于特种赠与,其特殊性就在于赠与人并不直接将财产捐给受益人——而是先给予募集人,由后者间接转赠给受益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被学者称为“信托的让与”的法律行为并不因募集人接受了捐赠财物就当然享有所有权,相巨,他负有将捐赠财产给予受赠人或用于捐赠目的的义务,贾B才是募捐后财物的所有人一不可否认,贾B尚欠土产站一笔费用,但这个债权债务关系与募捐行为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两者的不可混同性决定了土产站不得用此法律关系的标的会充任被法律关系的标的,综上所述,募捐财物间贸B所有一而土产站若要实现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法律中对非公益性社会募捐活动没有相应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引发了多起关于社会募捐的法律纠纷。笔者认为,通过正确认定社会募捐的性质及社会募捐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并进行相应的立法,可以有效解决此类纠纷,推动我国社会募捐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公民募捐的合法性是我国慈善法制困境的焦点,其缘于我国当今慈善立法将公民排除在合法募捐主体的范围之外。但分析公民募捐行为的法律性质,可以发现其属于表达行为,且其传递的内容符合宪法表达自由所追求的价值,因此公民募捐行为应受到表达自由的保护。当然,公民合法的募捐行为仍需要合理性规制,但较之于目前慈善立法采用的许可制,备案制能够更好的在公民权利保护和规制募捐行为之间实现平衡。  相似文献   

19.
李政辉 《法治研究》2013,82(10):71-78
募捐不能完全包含于传统民法的赠与制度中,它具有公共属性,从而应接受政府的管制。我国现阶段广泛使用的"公募权"并非一种民事权利,而应归为职责。英美国家对募捐皆采政府管制的立场,可分为许可型与信息公示型,两者具有内在相通之处。我国现有地方立法无力全面规范募捐,未来的统一立法应采信息公示型模式。结合我国已有制度条件,我国募捐管制模式可概括为:主体类型区分;强化信息公示;监管机构的过程控制权。  相似文献   

20.
为救治病患募捐所得款物之确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外,尚无其他专门的募捐立法。法律在确定募捐财产权属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其社会指引和道德导向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募捐发起主体、募捐款物的流转形式加以科学剖析、归类,区分三种情形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