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权力及其异化治理的伦理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权力是一种维持、调整和发展社会生活基本秩序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强制性力量,它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公共权力背离维护和追求公共利益的目标就会形成公共权力的“异化”。公共权力异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伦理方面的缺陷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从伦理角度加强对公共权力异化的治理将有助于公共权力的合理有效运行和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王新华 《求索》2008,(1):69-70
政府相对与社会而言只是工具,因此,政府人只能扮演“公共人”的角色。为此,有必要严格区分“公共权力”与“私权利”,明确“公共人”(政府人)必须拒绝私人意志,排斥私人利益,行为公开透明,让渡自己的“超额权利”。  相似文献   

3.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核心是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权利关系。政府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力,作为资源配置的依据,两者不仅在性质上不一样,在行使方式和行使目标上也不一样,由此所形成的利益关系也不一样,如何协调好公权和私权、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关系,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公共利益是行政征用的必要前提,它是社会不特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整合,是社会公共发展的基础,也是法律根本保障个体利益的出发点。以公共利益的维护而对个体利益的任意侵害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因此,对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是防范公共权力对个体利益损害的最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5.
公共权力异化的利益诱因与道德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柯雄  肖红 《前沿》2004,(11):101-103
公共权力作为权力的一种特殊形式 ,自其产生就带有双重特性。它产生的合法性基于公众对其能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特性的认可 ,但由于其具有权力的一般特征 ,又使公共权力存在异化的可能。通过对权力异化过程中的利益诱因分析 ,借助道德对公共权力异化的制约作用 ,可以为公共权力异化的防范寻找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是指由各种利益集团以一定形式组成的自主性机构,包括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宗教组织、学术组织和科技组织等。作为独立于国家的“私人自治领域”和私人利益的代表和象征,市民社会是宪政的基石。它不仅通过自身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权利要求,为政治国家公共权力的行使指明了方向,而且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参政、议政、督政、约束公共权力行使,防止公共权力滥用。  相似文献   

7.
近现代政治理论对公共权力本质属性的表述是:公共权力来源于人民,公共权力赋予的对象是国家政权机构,其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也就是说,公共权力只能是由国家政权机构代表广大人民来行使运用。一个政党获取了执政地位、成为执政党,也就获取了公共权力,但并不代表其获取和运作公共权力必然具有合法性。执政党要取得对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从权力的来源上看,要通过合法程序,符合人民的意志和意愿;从内容上看,应当超越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协调、整合各种社会利益,成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从形式上看,只能采用间接的方式,通过国家政权机构来体现  相似文献   

8.
公职人员的职责是忠实执行政府意志,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但作为“经济人”,公职人员又有追求自身利益的倾向,这就必然地产生了公共行政领域的责任冲突。这种冲突既是利益上的,也是道德伦理上的。在行政责任冲突之时.当公职人员选择利用公共权力优先实现个体私利.而使公共利益遭到损害时.公共权力被滥用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相似文献   

9.
刘晓峰  冯双玉  李志武 《前沿》2006,(10):189-191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进一步说,博弈论研究的是在存在相互外部性条件下的个人选择问题的,因此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1]本文引入博弈论,对组织成员在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选择过程进行博弈分析,并构建利益选择过程中的新公共合意空间来完善心智模式,来说明组织成员的利益选择,更加强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均衡过程,并实现由心智模式到新公共合意空间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公共工程评价是对其投入产出效益的综合评判,是城市公共工程供给合理性的主要评判工具,其评价结论反映了城市公共工程不同评价者权、利博弈后,对公共利益、私人利益的再次分配。作为城市公共物品,城市公共工程评价者间具有复杂的利益关系,而我国城市公共工程评价者间权力地位的严重不平等,导致评价者间的权利博弈行为成为零和博弈,即强势群体侵占弱势群体应得利益,城市公共工程供给无效率。我国城市必须从行政权力制约机制、公共参与机制、第三部门参与评价机制、公共价值观培育机制四方面着手,从而对我国城市公共工程评价者间的权力不平等与利益导向分歧现象进行治理,并实现我国城市公共工程评价从零和博弈到非零和博弈的超越。城市公共工程供给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才能真正促进城市的稳定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