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区域创新系统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但应注意,要促进相互间具有高效、有机联系的创新主体的成长,积极利用区域的内部和外部资源,高度重视地区性的产业集聚,根据本地的实际构建与周边地区相协调的开放式的区域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2.
积极构建“双创”教育体系,对落实高校育人目标、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复杂,需要做好师资、课程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一些高校在这些方面存在认知不清、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难以保证“双创”教育体系在高校教育中的有效落实,因此,需要基于高校育人现状,围绕“双创”教育体系做好课程体系构建、就业帮扶体系构建等措施。同时,教师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还应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并利用学校资源和名师影响等为学生筹集创业资金,帮助学生降低创业风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研究焦点是通过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探索,阐述我省构建区域创新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在分析我省区域创新体系构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政策性措施.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其主要由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服务机构、相应的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等构成.文章从我省科技资源状况的实际出发,建议通过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发挥体系各构成机构的作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而依托区域创新体系在我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马一德 《中国发展》2012,12(5):49-58
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服务体系和创新环境,识别了创新体制、创新资源和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从创新资源综合配置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建设以及创新环境建设三个方面构建北京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综合战略。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和满足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人才培养的需求,文章提出“学练赛创,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深入分析并提出“学练赛创,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新文科+产业+思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阐述该模式的构建、创新点、学产平台资源体系建设的实践应用。通过该模式的实践证明,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的“专创融合”教育体系建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让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皆具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产学研合作是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全社会高端智力资源高效和谐向企业流动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最终实现经济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手段。产学研合作体系是区域和产业创新网络的有机结合,能有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对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湖北区域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战略选择的关键在于培育企业主体、激活技术源头和创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地方行为对地区发展的推进功能体现在: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是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引导者和奠基者,它在区域制度创新中扮演“第一行动集团”的角色,它的调控行为将焕发经济体系中蕴藏的活力。从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机理看,地方行为影响着区域经济运行成本、风险与效率。地区经济差异的产生和变动则与政府的竞争行为密切相关。剖析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双重约束下的区域发展,探讨地方行为与地区趋同问题,对于实现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嘉兴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由于长期粗放型增长模式的影响,目前嘉兴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较突出,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使这些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如何顺应产业演进趋势,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已经成为嘉兴在“后金融危机期”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崔敏 《就业与保障》2023,(8):127-12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并提出了“三创”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充分结合了科学、哲学和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出了“三创”人才培养体系。文章将对化工类大学生“三创”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研究,旨在构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化、专业与科学建设一体化、学生知识与能力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具有创新、创意和创业能力的“三创”人才。  相似文献   

10.
高亚光 《群众》2020,(9):13-1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明确数据是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在当前特殊时点下,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齐绍平  张婧 《求索》2013,(2):230-232
协同创新是创新体系的一种新思路新模式.这种思路和模式的核心在于对区域内创新要素和资源的有效聚集和共生效应的产生。因此,区域协同创新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需要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创新主体、要素和创新资源间的壁垒,建立一种具有正向聚变效应的动力机制。这一动力机制通过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利益分配、资金投入和评估监控等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2.
杨先明  黄华 《思想战线》2023,(3):121-129
熊彼特创造性破坏命题的价值在于其结构变迁的内涵,在当下产业革命浪潮下,创新理论回归其创新引致产业演变的本质,具有历史必然性。创新不仅淘汰现有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引致产业间资源再配置和新旧产业替代、从而导致产业动态化:创新—产业动态化准确地刻画了这一本质特征,并应对于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需求,即认识创新—产业动态化是知识创新、技术突破、市场进入、范式替代到产业组织变迁的交互继起的机制过程,以及资源、需求、能力与网络等方面形成的约束条件,这有助于理解我国创新发展的实现机制。我国推进创新—产业动态化进程、把“创新落在产业上”的政策重点在于加强基础研究对产业的传导、构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以及市场化的激励和创新采购制度。  相似文献   

13.
赵智敏 《今日浙江》2014,(19):39-39
正县域通常被认为是区域科创体系的"最弱一环",其要素资源、企业实力、创新能力等,与高新区、集聚区、城市群存在天然的差距。县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如何走出一条新路,关键是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上下联动、梯级推进,部署落实创新驱动这个"大战略"在一个个"小县域"的贯彻实施,形成具有县域经济发展特色的"创新模式"。以特色驱动。即突出创新的区域特性。以县域经济发展的现有基础为立足点,围绕特色优势资源和产业的深度开发和整合提升这一主线,通过开发"新产品、新装备、新服务",构建全新的技  相似文献   

14.
王平 《群众》2011,(6):70-71
科技服务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科技创新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江苏在全国率先初步形成较完整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之后,又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强调,要提高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水平。为此,“十二五”期间,应该促使科技服务平台放大“链式效应”、突破制约瓶颈、优化关键路径,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对江苏创新型经济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坚众  俞慧军 《群众》2000,(2):39-39,44
生命在于运动,企业贵在创新。面向新世纪,张家港人运筹帷幄,坚持“创新”是企业灵魂的宗旨,积极构建机制、技改、科技“三维创新体系”,使张家港市的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高效的发展势头。机制创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必然选择该市十大企业集团之一的江苏宏宝集团于1998  相似文献   

16.
王蓉  鲍彦苓 《中国发展》2010,10(5):50-56
该文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之下,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创新体系是辽宁沿海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该文以分析创新与制度的关系为基点,在分析辽宁沿海区域创新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其不足之处,并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创新体系对个体化制度和社会化制度的新需求为指导,对辽宁沿海区域创新体系的制度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创新改变生活的时代,一个区域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柳州,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工业中心城市,在改革开放中率先迈开了步伐,在战略转型中也率先探索了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道路。迈向“柳州创造”的要旨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传统制造业是柳州的支柱产业,柳州制造”享誉国内外。一批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在这里诞生“,柳工”、两面针”、金嗓子”“、五菱”等走向了全国。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理念、什么力量支持柳州催生了这样的业绩?比较起来,柳州缺少…  相似文献   

18.
王德忠 《江苏政协》2013,(11):16-18
<正>近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把科技创新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市战略,深入落实科技创新工程,广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完善;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步伐加快,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集  相似文献   

19.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是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关键所在。济南市在人才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创新,提出构建人才工作“决策体系、执行体系、监督体系”的工作目标,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推动人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人才工作“决策体系、执行体系、监督体系”构建和有效运转。需要通过采取设立机构、完善制度、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加以解决,从而推动人才工作三个有机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其可持续性机制尚未得以有效揭示。以浙江省“千万工程”二十多年实践为例,对乡村治理模式创新的结构性与过程性要素及其蕴含的逻辑链条进行考察发现:推动乡村治理模式可持续创新和不断制度化的要义在于国家政权通过组织嵌入、项目嵌入与精英嵌入实现自上而下的结构嵌入,乡土社会则经由自下而上的过程吸纳达到美丽宜居、共同富裕、城乡融合的累积性功效。面向未来的乡村治理,必须把握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体系化脉络,构建国家组织与社会多重互动的可持续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