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若要富,村上有个好支部──记临洮县新添镇梁家村党支部陈永祥梁家村交通方便,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但人均耕地不足一亩。80年代初,这里是个"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1985年以来,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纯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2.
《党建》1998,(12)
南岭村,是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一个有786人的行政村。过去,我们村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改革开放20年来,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1997年,人均纯收入2.7万元。富裕以后,更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此,我们特别注意:倡导富而好劳,艰苦奋斗创大业富...  相似文献   

3.
雷华  庆陵 《支部生活》2008,(11):22-22
龙陵县腊勐乡中岭岗村有8个村民小组,1322人,10多个自然山寨散布在高山深洼中,人均耕地0.83亩,生仔环境恶劣,群众生活贫困,是个“隔山能对话,相见走半天”的穷山村。2004年,杨根情从白泥塘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调到中岭岗村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2007年村“两委”换届,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面对贫困的现实,他与村“两委”制定了中岭岗村的发展目标,突破交通“瓶颈”,巩固提升粮食、  相似文献   

4.
王桂清纪事     
地处辽宁省最东端的清原满族自治县草市镇小板河村,与吉林省海龙县只一山之隔。这个多年“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如今已成为小有名气的富裕村。村民们每谈起眼下过着的舒心日子,总是说多亏咱村的“四媳妇”…… 15斤大米引出一篇大文章 21年前,王桂清从邻村嫁到本村韩老四家。打那儿起,村民都亲呢地叫她“四媳妇”。“四媳妇”过门就当  相似文献   

5.
自打李春霖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永吉县金家乡二道埠子村就一年一个新变化,村民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二道埠了村过去穷得出了名,荒山秃岭,道路不平,土地贫瘠,人均收入才六七百元。1989年,李春霖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他决心带领群众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村里在70年代建了一个小水库,是个“半拉茬子”工程,全村的90公顷水田三年有两年插不上秧。李春霖发动村民修水库,可是手里没有一分钱,李春霖说:“古代愚公能挖山,咱们靠力气搬石头!”他带人满山遍野找石头,用车推、用肩挑,点点地运到大坝上。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十…  相似文献   

6.
曩宋村是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的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1909人,人均耕地面积1.02亩。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89元,成为梁河县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村。村民们自豪地说:“我们有一个能办大事的好支部。”  相似文献   

7.
杨梅 《支部生活》2008,(11):20-21
抚仙湖畔这个名为“明星”的村子,并非过去在政治、经济上如何似玉石珠宝样璀璨而得名,而是因为它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古人以星星倒映在明亮如镜的湖面上闪闪发光,而给它取的一个很美的村名。近年来,这个辖5个党支部.有党员110名的村党总支带领村民走上了富裕的小康之路。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22元,同比增631元。2003年、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  相似文献   

8.
大山的──耀县瑶曲镇衣食村党支部创业纪实吴玉峰,郭平安这个村曾经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贫困山区,如今却家家有电视、户户有存款,成为人均纯收入1330元的小康之村。一衣食村位于耀县城北50公里处,山大沟深,土地贫脊,山坡地占耕地...  相似文献   

9.
在红旗渠畔,坐落着一座日新月异、璀璨夺目的小康村,这就是中国特色经济村——林州市姚村镇定角村。2008年,该村实现工业农业总产值3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该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村委会”、“中国特色经济村”、“河南省农村五好党组织”和“中州新村”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0.
“破烂村”里“破烂王”孙掌宽,李喜山西省大同县有个康店村,全村250户人家中有30户靠收报废的拖拉机、汽车,拆卸卖配件为生,人称:“破烂村”。“破烂村”里有个“破烂王”,他就是该衬党支部书记陈宝,是地帮助村民在破烂中捡出了“金娃娃”。1990年冬,年...  相似文献   

11.
佳荣镇甲料村是荔波县深山区和石山区的一个极贫村,位于荔波、三都、从江、榕江和广西五县交界处的月亮山麓下,该村仅有一条崎岖的山路与外界相接。由于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照明靠点松油灯,买食盐步行20公里,吃米靠石碓春,是个“四不三靠”(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自来水、不能自给粮食;吃粮靠返销、用钱靠贷款、穿衣靠救济)的典型村。1999年前人均吃粮仅20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2000年7月,县委、县政府为加大全县党建扶贫工作力度,将甲料村调整为县委副书记、副县长龙河云的联系点,并从县农业办抽调了蒙斌同志进驻该村开展党建扶贫攻坚,近两年来甲料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我要让庄户人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是高密市夏庄镇张家官庄二村张宜宗担任党支书以来的梦想和追求。从1981年到今天,他带领全村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把一个过去一穷二白、人口不足800人的小村,变成了现在的村集体固定资产1480万元、经济收入124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的小康村。看着不到60岁的张宜宗已是满头银发,村民们心疼地说:他的头发是为俺操心累白的。  相似文献   

13.
一年“创建”,永泉村今非昔比,村党支部─—抚松县抽水乡永泉村在1998年全乡7个村的“创建”综合评比中,不声不响地拿了个第一!今非昔比,这个多年的“老大难”村如今令人刮目相看了。上任一年多的永泉村党支部书记臧月英告诉我们:是“创建”活动给了永泉村打翻身仗的机会,成绩来之不易。永泉村有居民232户、1012口人,耕地2786亩,资源相对贫乏,村民一年忙到头,也就收入个一千多元钱,生活不宽裕。永泉村人不仅经济生活贫困,更致命的问题是,前些年,村干部责仟心不强,处事不公,严重损伤了党群、干群关系,村民对村干部的抵触情…  相似文献   

14.
箐脚村位于织金县三甲白族苗族乡东南面,全村274户1071人,分布在10多个山谷里。1996年,全村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22公斤,人均收人600元,150户贫困户、700多贫困人口,吃粮靠救济,用钱靠贷款,生活十分困难。1996年初,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村民们怀着殷切的希望,纷纷投票选举年轻党员张建超为村主任。1997年7月,乡党委根据该村  相似文献   

15.
三板桥镇位于普安县西部,距县城12公里,辖9个村62个村民组,共3862户15794人,国土面积62.4平方公里,耕地13560亩,人均耕地0.87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镇。全镇有15个党支部301名党员。几年来,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镇党委紧紧围绕“六个好”目标深人开展创建工作。1998年,全镇干部职工团结一致、求真务实、积极奉献,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镇容村貌日新月异。1998年全镇人均纯收人1264元,人均吃粮400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10.8%…  相似文献   

16.
我是1956年入党,1960年当村党支部书记的。39年来,我经常想,一个人的能耐有多大呢?如果他一生中尽其所能为人民群众办一些好事,干一些实事,这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脱贫致富,要找好发展经济的路子我们村是名符其实的“都市里的村庄”,依城傍路,是全县乡村中人均耕地最少的村子,全村2000多口人,耕地410亩,人均不足0.17亩。说实话,在这仅有的一点土地上作文章,不要说富民达小康,恐怕连口也糊不住,同县城的国营、集体单位抢“饭”吃,也没有多大市场。只有兴办新的工业企业,充分利用现…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0,(20):24-27
仅仅一年时间,大望京村民的生活彻底翻了个个儿。一年前,这里还是靠出租房屋生活的“瓦片经济”村。现在,村子虽然没了,但村民却在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  相似文献   

18.
我叫于志云,今年31岁,是柳河县安口镇大沙滩村村民,家有3口人。1999年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了10亩烤烟、10亩苗木,年纯收入3万多元,走上了富裕路。 几年前,我家可不是这个样。那时,我思想保守,靠传统的种植方式维持生活,家里连一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日常花销靠东挪西借。越穷越懒,越做越穷,我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1998年底,镇党委在党员“冬训”中开展了“一帮两带”活动,当时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种植烤烟、苗木专业村,眼看村里党员同困难户结成了“帮扶对子”,我心里着急也没办法。心想…  相似文献   

19.
保靖县复兴镇和平村辖7个村民小组,493户1898人.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80%,党员49人。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45元,比县均低523元。2007年定为省政府办公厅建整扶贫帮扶村。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q2480元,社会治安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成为保靖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2007年被湘西自治州评为“三文明”村.2008年被评为全省农村先进党支部和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相似文献   

20.
新阶段扶贫攻坚的难点在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难点也在贫困山区。为了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探索贫困山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我两次到盘县老厂镇色绿村调研,获得了有益的启示。大山深处的巨变色绿村地处盘县南部边远山区,全村165户人家分散居住在99座山头、76个洼子、36道深沟之间,90%的耕地在25度以上,素有“抬头看山草帽掉,刨出洋芋滚下坡”的说法。1990年以前全村人均占有粮食仅8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是盘县有名的“五缺”、“三靠”村,即缺粮、缺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