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应该看到,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走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早期走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道路,这种粗放发展模式在中国是不可持续的。当下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抉择,要实现由粗放发展模式向以集约、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
好书推荐     
《理论导报》2012,(10):59-59
本书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同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重点阐述了自生能力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动力和创新力量。金融创新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和经济发展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于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科学地选择金融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路径,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俄罗斯、东欧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转型国家的经济增长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无论是俄罗斯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东欧国家的外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中国的低端加工型经济增长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脱节现象,这不利于长期的经济发展。因此,转型国家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将本国自身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完善纳入到一个更加开放的经济系统中来,将成为决定转型国家长期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及其指导下的又好又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经历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观及赶超式经济发展方式、经济主导型发展观及转轨式经济发展方式两个演变阶段。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又好又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过程作理论上的回顾,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各时期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演进顺序。  相似文献   

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发展方式能更好地体现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深刻地反映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更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工业化的路径选择。为此,我们应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从根本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06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存在四大问题。从监测结果来看,在全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仍在扩大。报告显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存在的四大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从2006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结果看,经济发展指数为63.82%,其中,权重最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是42.26%,距100%差57.74%。  相似文献   

8.
李忠将 《当代贵州》2007,(19):47-47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绿色版块”正崛起于黔山秀水之间。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创新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宏观层面,中国政治民主和经济发展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但是从地方政府民主创新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并不绝对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这种不一致说明经济元素并不是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直接因素,而是间接因素;民主工具理性的有效发挥和善治是达成“经济发展——政治民主”良性循环的重要基点。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关键在于主导经济改革进程的政府能否具有一个良性的治理空间。  相似文献   

10.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广阔的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特别优惠的外资政策和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为外资进入中国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和机会。毋庸置疑,外资在中国经济崛起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然而中国外资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集中了近90%的外资,而占2/3国土面积的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数量却很少。因此本文基于复杂系统协调度理论,建立了一个包含三个子系统的“FDI-经济发展”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试图解释经济发展与FDI之间的关联性。同时把贵阳市作为典型实例,从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入手,利用2001-2006年的数据系列对贵阳市“FDI-经济发展”复合系统协调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FDI与经济发展关联子系统有序度对“FDI-经济发展”复合系统协调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2)贵阳市的经济增长是一种投资带动型、消费拉动型和财政刺激型增长.(3)贵阳市经济发展与FDI之间并不是协调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记者: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连续保持了平均9%以上的增长率,创造了“中国奇迹”。那么,成就“中国奇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周天勇:概括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上适度集中和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体制模式,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在中心任务方面,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的最优途径是什么?中国认为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大多数政策专家赞成这一观点。但把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与印度长期增长缓慢的经济发展道路进行比较,人们惟—途径。实际上,印度本土的企业家借助其国内高效率的银行和资本市场,在较长时期里有可能推动印度的经济超越中国。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春节在海外的流行,再好不过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即文化的兴盛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力量壮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龙 《探索》2007,2(6):72-77
考虑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重视发展观的更新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进作用.1949年以来,中国大致经历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观、经济主导型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三个阶段.与此相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经历了从赶超式经济发展到转轨式经济发展,再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的转变.把发展观内化到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举措中,需要以创新与完善制度建设为载体;紧紧围绕国家整体发展目标与长远规划、充分认识到中国发展的现实条件和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条件与环境.发展观内化到经济发展方式上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调整与适应过程.在认识问题和制定政策时,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注意吸收自己的和别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规划提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改革定位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动力”。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不仅具有现实的紧迫性而且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来自哪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经济学的基本规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不断依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来推动,继续破解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转型,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胡扬帆 《新湘评论》2006,(12):48-49
山东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板块之一。2005年的全国百强县(市)中,山东占20个,居全国第二位。笔者近期有机会在山东挂职学习,觉得山东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和做法对我们湖南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福建省而言,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方式是决定中国经济能否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发展,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变得越来越紧迫。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国外市场和国内投资的拉动,过于依赖物资消耗。这使我国过深地卷入国际分工体系,其负面作用日渐显现:我国低端加工业高度依赖出口,投资品和高技术产品创新升级能力不足、严重依赖进口,从而挤占了本国同类产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加剧国内经济结构和分配结构失衡。  相似文献   

19.
一是城市化。随着城乡经济的融合,整个中国经济将会形成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二是产权的多元化。国有经济的比重会逐步减少,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混合经济将成为主导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发展潜力巨大。三是国际化。我国之所以选择在现阶段加入WTO,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要站在世界和全球的角度来考虑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四是市场化。  相似文献   

20.
核心劳工标准日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本文主要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梯度特点、生产力在中国东西部发展存在的非均衡性.从地区角度剖析劳工标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通过分析核心劳工标准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制定出符合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和核心劳工标准二者能够兼顾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