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思源 《求索》2014,(3):182-185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中国“诗画媒介”中文学与图像的相互影响作用,由过去形式、消费的单一进入了“群魔乱舞”的影视、网络、手机等数字化多媒体天地,但无论那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可视为诗画媒介的延续和演变。另外,媒介形式的转变蜕化了国人对美的追求,传统诗情画意的文化传播范式在消失,诗画媒介的高尚审美品格被商业化冲淡。所以今天的图文研究是举传统优秀文化之大纛,使年轻人追求善真的品格,富有敢于担当的社会立场。  相似文献   

2.
杨向荣 《求索》2014,(10):126-131
诗画关系、语图关系、言象关系等命题都属于图文关系的问题域,而其中诗画关系又尤其具有代表性。然而,诗画关系并不是当下文化中的独特现象,在西方,柏拉图、达·芬奇、温克尔曼和莱辛都曾探讨过诗画关系。在中国古代,也有"言象之辨"、"诗画同源"、"诗画一律"等相关命题。以诗画关系为切入点,对当下图文关系的学理渊源展开思考,并据此进一步探讨图文之间的内在张力,将有助于回答当下读图时代图文关系的一些困惑,明确当下图文关系研究的逻辑起点和言说立场。  相似文献   

3.
诗画传统的两个特质:诗画相通和诗画风格,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国电影的创作和表现之中,使得中国电影在西方大片不断涌入的背景下,依然能够留住一大批电影观众。中国诗画传统作为中国艺术的结晶和积淀,将为中国民族电影在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审美动力。  相似文献   

4.
诗画关系论是朱光潜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对莱辛《拉奥孔》的评价。朱光潜认为,艺术都是情趣与意象的结合,都是语言与情感共生的产物。艺术的审美特性并不是以媒介为限制的,不同艺术类型之间是相互通约的,诗可以图画化,画也可以诗化,诗画两者是兼融的。  相似文献   

5.
韩愈的艺术感通力极强 ,徜徉于诗画之间逐渐累聚的审美积淀对其山水诗作影响至深。对《山石》和《画记》的剖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韩愈作品诗画交融的实质就是对传统艺术手段的大胆消解与背叛 ,它使韩诗具备了独特的质感。这种特殊的质感既有传承之轨迹 ,又显示了盛唐与中唐作家诗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漫议“诗中有画”丁远直诗中有画,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之一。苏轼《书摩洁蓝田烟雨图》评赏王维的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诗画的审美关系。纵观中国诗史,“有画”之诗可谓源远流长,无论是质...  相似文献   

7.
曾景初先生赠我《绘画散论》和再版的《中国诗画》,并嘱“指正”。初版的《中国诗画》梓行在1986年,再版是在1994年。一本艺术理论著作得以在短期内能够再版,而且作者不掏腰包,上级主管未发再版指令,完完全全靠了作品自身的魅力赢得读者并再版,在近年的出版行业中实属稀见。  相似文献   

8.
诗画情谊     
80年代初,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咨询部组织了部分科技、文教界人士赴江苏常熟参观、访问。那次、我和任钧教授也参加了。在这之前,我与任老虽有多次会面之缘,相互也甚谈得来,但结伴而行却还是第一次。恰巧到常熟后安排住宿时,我和他以及担任领队的杨羽  相似文献   

9.
诗画配     
好个弹子房, 桌球摆一张。 成年累月打“桌球”, 滚来滚去难拍板。 朝起暮归“太平官”, 辛辛苦苦挺繁忙。 如此“消遣”待来年, 人生易老白发苍。  相似文献   

10.
黎荔 《求索》2008,(12):182-184
在现代诗人中,作为视觉艺术家的闻一多,其诗歌创作体现出特殊的视觉艺术偏爱与兴趣,是其他缺乏美术实践的诗人所无法取代的。闻一多提出的绘画美是新诗艺术美的一个重要问题,他的画家生涯、诗画观念及诗歌实绩辩证联系。论析闻一多在新诗绘画美方面的理论创见和艺术实践,彰显闻一多在新诗关学发展中所具有的开创意义和价值,是闻一多研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傅治平 《新东方》2012,(5):3-I0001
文明大行动,既倡正道,也堵歪路。声讨“庸懒散贪”陋习,即为大行动之纵深延伸也。子日“苛政猛于虎”,余观“庸懒散贪”之流弊,其作祟于团体机关之中。堪为群虎虐于市矣。亟须奋起讨之、扫之、去之。  相似文献   

12.
短信,被人们称为“拇指媒体”。它既带来了“拇指经济”,也滋生了“拇指文化”。同时,短信还可能引火上身,成为侮辱,诽谤他人的工具。 短信传播速度之快,问题之新,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相似文献   

13.
杨帆 《前进》2015,(1):61
<正>泥人张彩塑的小女孩凝神甜笑,清癯的老人抬头张望,喜庆剪纸勾勒出丰收景象,劳作的农家妇女洋溢着幸福甜蜜,街头巷尾大幅图文互释的宣传画,让中国梦的阳光洒满街头、留驻心头。这一本《诗画中国梦》,将街头巷尾的画配诗作品收入其中。版画、剪纸、彩塑、陶俑、杨柳青年画灵动古朴,诗歌清新隽永,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每一幅作品都是中国梦的具体投影,在审美愉悦中展示着中国梦的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14.
李秉楹  刘怀才 《春秋》2012,(5):32-33
所谓古“历下”.当然是区别于今日济南市历下区之“历下”.它是指自春秋战国至明清两代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济南地区曾经出现于历史文献、文人墨客笔端的“历下”。它既存在于历史掌故之中。也存在于重大事件之内:既用于诗词文章之间.也用于题词落款时姓名之前。  相似文献   

15.
人说江南之美,皆在于水。古诗中的江南,正是一派“波渺渺,柳依依”、“春水碧如天”的秀水美景。然而,有着“诗画江南”之称的浙江,近年来却连遭“水乡闹水荒”的尴尬。2003年的大旱尚记忆犹新,2004年用水又捉襟见肘。这不禁让人疑惑:浙江的水资源究竟怎么了?水乡闹“水荒”,引起了学界、政界的多方关注。有专家称,浙江水资源禀赋并不丰富,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少8%,所以水资源原本并不富足。各地为解“缺水”之困,也是多方问计设法,并首推“蓄水调水”。然而笔者认为,欲破难题,必先重新认识浙江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16.
宋儒苏洵说:“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将乱,难治。”(出自《张益州画象记》)从世界历史与国际全局来看,今日世界“既乱”地区在中东、阿富汗等地“;未乱”地区在非洲大湖地区、朝鲜半岛等地,但都不足以引起世界大战。唯独台湾一地,处于舟之舵、车之轮地位,为兵家(强权)必争之  相似文献   

17.
引申意义上的“网”之用法,是相当多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就是我们常听、常看也常说到的一句。既“疏”,而又不“漏”,怎么可能?过去不大留心,近日却有了疑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水质性缺水成为诗画江南的致命之痛。为保障百姓饮用水安全,平湖市人大常委会打响了一场生命之源保卫战。  相似文献   

19.
周泉根 《新东方》2006,(2):33-34
中国近现代社会是一个方生未死、玄黄待定的过渡转型期社会。梁启超在其《过渡时代论》一文中曾详瞻论述:“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之过渡时代也;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之过渡时代也。”[1]的确,这次转型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是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根本性重塑。从动态指向上看,中国过渡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钱财物质.是人们生活之依靠,正当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追求不能是无限度无节制的,而是要符合道德原则.做到“欲而不贪”,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以义为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