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湖 《今日广西》2007,(5):34-36
1999年,十几个穿着壮族黑色服饰的演员,唱着他们奇特的山歌,拉开了第一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帷幕。 这些演员就是来自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因为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为人们所认识,因此,他们的服饰、相貌和山歌倍受城里人关注。 从此,那坡的黑衣壮走出了山旮旯,走进了城里,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黄微 《传承》2011,(6):81-81
那坡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被誉为"壮族活化石"的那坡县黑衣壮是一个自称为"敏"的壮族族群,是大壮族文化的精髓。那坡的瑶、彝、苗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十分浓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和中越"两廊一圈"  相似文献   

3.
陆潇玲  谢森 《传承》2011,(11):64-65
黑衣壮和高山汉族两个族群葬礼有其共同与区别之处。以葬礼入手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文化语境中折射的孝文化内涵,即黑衣壮与高山汉族的孝文化的相似想通处:停尸、守灵、哭鬼、还礼,还有其迥异部分,有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可见,前者是内敛、繁琐、浓重,后者则是张扬、简约、淡墨。  相似文献   

4.
黄微 《传承》2011,(16):81
那坡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被誉为"壮族活化石"的那坡县黑衣壮是一个自称为"敏"的壮族族群,是大壮族文化的精髓。那坡的瑶、彝、苗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十分浓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和中越"两廊一圈"  相似文献   

5.
伍永志 《今日广西》2008,(22):20-20
《欢歌》:“天人合一” 《欢歌》一票的图案为在具有广西喀斯特地貌特色的青山绿水中欢快地抛掷绣球、对唱山歌、弹奏乐器的壮族青年男女。邮票上红衣壮、黑衣壮、蓝衣壮三个壮族支系的服饰已经过艺术美化,尤其是女子的头饰,设计者选取了多见于当代民俗活动和文艺表演中的粽子式头套的造型。中年男子手执的乐器叫马骨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上林县积极抢救民间文化瑰宝,让“藏在深闺”的壮族多声部民歌等文化遗产重新焕发青春光彩,产生非凡的魅力。 曾经像壮锦一样美丽 “壮人自古爱唱歌,从小唱到牙齿落。”上林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壮族人口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  相似文献   

7.
许晓明 《当代广西》2009,(17):56-57
壮族人民以好歌善唱而著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承载了壮旅民歌及其“涛性思维”的壮语却渐为式微,“欢”、“嘹”、“歌圩”等似乎要成为远去的记忆。为传承壮族文化记忆,一些壮族年轻人以网络为平台,悄悄发起了壮语“保卫战”。他们除了在壮族门户刚站“壮族在线”上建立专门的壮语文学习板块外,还通过流行歌曲这种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承母语。这些年轻人先用壮语翻译或改编歌词,  相似文献   

8.
彝族撒尼人     
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早在公元2世纪,滇池一带就是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公元3世纪,逐渐扩展到了滇东北、滇南、贵州、广西一带,与其他族群杂居融合,形成了众多的支系,其中,居住在云南石林、丘北一带的彝族多为撒尼人。撒尼人非常崇尚老虎,在撒尼语里“罗”是虎,“倮”是龙,因此也自称为“罗倮”,意思是像龙和虎一样勇猛而不可战胜。  相似文献   

9.
那坡黑衣壮     
《今日广西》2010,(5):44-45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那坡县境内,占那坡县壮族人口的32%。由于历史上战争和民族迁徒等原因,许多人躲入深山老林,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从而保留了古老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布傣”为壮语译成词,傣人的意思。金龙布傣是聚居在桂西南中越边境,龙州县金龙镇境内的一个小族群,人口1907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7%。据专家考证,金龙布傣是秦汉时期生活在中国广西南部、越南北部的骆越民族的后裔。解放初期进行民族识别时,被国家定为壮族。但一直以来,他们习惯自称为“布傣”。  相似文献   

11.
黄微 《传承》2012,(3):32-33
那坡县地处云贵高原末端,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山水秀美、自然风光旖旎;常年平均气温15度上下,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素有“天然空调”的美称;境内居住有苗、瑶、彝等少数民族,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特别是黑衣壮原始村落以及奇特的礼仪节日、饮食居所、服饰装束、山歌舞蹈、宗教信仰等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2.
陆潇玲 《传承》2012,(11):25-27
重点对黑衣壮女性在仪式剪纸中的剪纸实践、剪纸作品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女性在仪式剪纸中边缘化地位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陈贻琳 《前沿》2012,(15):177-179
仫佬族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以其民歌为代表性传统民族文化.仫佬民歌分为“随口答”“古条”和“口风”三种基本形式,每一种山歌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用途,但从根本上说,唱仫佬歌是仫佬人凝聚族群的有效途径,同时,仫佬歌也体现了仫佬民族对汉民族——中华主流民族文化的接受和认同.  相似文献   

14.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口口相传的苗族民歌成为苗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虽然苗族在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向不同地区迁徙,并最终形成了苗族的分散居住格局,但是大多数地区的苗族民歌中依然保留着一定的族群记忆。广西苗族民歌不仅保留了苗族民歌的基本特征,也在内容、价值观、主题等方面延续了族性的阐释,形成了特有的族群记忆书写。这些族群记忆的存在不仅能够促进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也有利于苗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成为苗族人和其他民族区别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广西苗族民歌的传承过程中还需要继续通过各种方式书写族性,延续族群记忆,以苗族民歌中的族群记忆保留促成苗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哇爱哇的妹妹呀;妹妹哇爱俚……”这是一首情歌,是一首早年台湾民众熟悉的民歌,它抒发了对爱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我爱我的台湾呀,台湾是我家乡……”曾几何时,有人旧曲填新词,唱道:“……我们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兄弟们呀,姐妹们,不能再等待。”多么强烈的诉求,是对祖国母亲的一番眷恋、一份挚诚的爱。曾有一天,父亲告诉我,他1948年回家乡台中拍了一部电影《花莲港》,那首“哇爱哇的妹妹呀”就是影片的主题歌。正因为台湾与祖国血浓于水的亲情,正因为有这份剪不断的真诚挚爱,在我心中从幼年时就留下了抹不掉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闽”是福建省的简称;然而,作为地理空间概念,“闽”的范刚要远大于行政区的“福建”。它包括目前行政区划的福建省、台湾省,浙江东南部、广东东北部与江西东南部。“闽”又是一个族群概念,闽人是中国大家庭中最具海洋个性族群。“闽”更是一个文化概念,闽文化是中冈海洋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5月17日晚8点多,“抢劫捉强盗”几声尖利的呼叫声划破宁静的夜空,从距海门中学南20多米处的杂货店里传出。听到呼叫声,刚刚开完会的江苏省海门市保安服务公司驻海门中学保安分队陈建平、徐燕辉、陆建荣3名保安迅速冲出值班室,直奔出事地点。这时只见一个身穿黑色衬衫,身材偏瘦的青年正向南逃窜。说时迟,那时快,3位保安毫不犹豫地追了上去,紧紧地咬住“黑衣”。“黑衣”见势不妙,狡猾地窜入居民楼区的里弄。保安队长陈建平当机立断,3人分两路包抄了上去。“黑衣”慌不择路,逃进了死胡同,情急之中准备翻越市税务局铁栅栏逃跑…  相似文献   

18.
容小安 《当代广西》2004,(24):63-63
出了那坡县城,车子在群山中颠簸、盘旋。已是初冬,连绵起伏的峰峦依然翠绿。终于,我们看到前面两座山口处有一扇用石头砌起来的山门,这就是吞力屯。在黑衣壮语中,“吞力”意为坚硬的石头。踏着歌声,我们走进了吞力屯。这是一个坐落在大山中只有57户人家的小山寨,在冬日的夕阳里,是那么清新,那么淳朴,那么错落有致,那么让人神往。吞力屯村民的房子,均为干栏建筑,全部用木头搭建而成,工艺独特,结合部全是榫铆结构,非常坚固,体现了黑衣壮高超的建筑技巧和创造文明的智慧。这样的民居建筑,极具民族特色,一幢幢错落有致,有如镶嵌在大山深处的一颗颗璀璨珍珠。  相似文献   

19.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又一次给民歌以高度的评价。毛主席指出:“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回顾我参加整理撒尼(彝族支系)长诗《阿诗玛》的过程,深深感到毛主席的教导是多么亲切,意义是多么深远! 长诗《阿诗玛》整理出版,至今已有二十四年了。由于它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过去时代撒尼劳动人民的斗争和生活,塑造了阿诗玛和阿黑这样的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并且先后翻译成几国文字介绍到国外。这是撒尼人民长期口头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是一首优美的叙事长诗,也是我们祖国文学遗产中的一份珍宝。这部长诗的发掘、整理、出版、是坚持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一个收获。  相似文献   

20.
桂文志 《当代广西》2005,(22):61-61
山清水秀的马山县居住着壮、汉、瑶等民族,这里无歌不成寨,无歌不成圩, 被称为“歌海”。马山民歌源远流长,据《岭南录异》记载,早在汉代,土民们在劳作之余,便三五成群唱欢为乐。“欢”者“歌”也,这说明马山人唱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