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延川  贾婷婷 《群众》2014,(4):21-22
<正>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逐渐凸显,谁来种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发展以适度规模为特征的家庭农场,正是把想种地、能种地、会种地的农业人才留在土地上,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辽宁人大》2006,(11):11-11
不少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采用了农户兼业的经营模式。不同国家的农户兼业同其农业发展历程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时代背景,或者同一背景但处于不同农业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农户兼业的动因和规律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农户兼业既是现代化的结果,也是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 一、关于农村劳动力兼业化问题。城郊型农村经济的特点,是第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民务工经商的比较多。据统计,我市郊区农村约有十二万农民在乡镇村组各级兴办的企业中做工,约占农业总劳动力的33%。在乡镇企业发达的村镇,农民转入非农产业的比例高达70%以上,有的乡、村难于找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农民。农村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劳动力的大转移,因是在责任制后农户均田制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原来那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在小块土地上从事生产的小农业的弊病开始显露出来。在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大批有一定知识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已在非农业部门从业,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的知识文化水平下降、年龄结构老化,兼业农尸数量增加。由于每个农户承包的土地数量少,而且零星、分散,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而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在农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条件下,农村经济资源势必向非农业部门倾斜,农民日益把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弃耕撂荒的现象不容忽视近来农村“弃耕撂荒”现象严重,部分农民背土离乡从事二、三产业,土地大量闲置,利用率锐减,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这主要与农民隐性负担过重、农业成本过高、经济效益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差、劳动力缺乏等有关。为此建议: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科技,深化农业服务;发动村组干部或种田能手承包经营弃耕田。(农工党巴中市委会)渤海海域陆源污染日趋恶化由于长期受沿岸排污影响,渤海海域…  相似文献   

6.
金宗志 《当代广西》2013,(11):22-23
【核心提示】 土地流转是土地使用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农民不仅可以获得财产性收入,还可向本地或外地的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增加家庭经营收入。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同时,有利于提高农民非农转移的稳定性,从而弱化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戴庄村是江苏句容的一个村庄,“戴庄模式”农业合作社让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声名鹊起。这种将科技人员、村委会和农民“绑”在一起的合作模式,让当地农民重新回到了土地上,被日本专家认为是高效、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合作社形式。  相似文献   

8.
侗族社会传统人工营林业是在山地村寨家族共有基础上展开的.近五个世纪以来,侗族人工营林业有了规模性的发展,形成了林粮兼作以林为主的经济生活方式,并孕育出一批具有商业费本性质的巨富.但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国家的主导下,我国土地制度经过了五次变更,这些政策的变更基本上是立足于农业生产而进行的,但这对林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贵州锦平林区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对土地制度的变迁与人工营林业的兴替进行了分析,指出建国以来的我国农业用地政策的多次变更,不仅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也给林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蔡甸区侏儒街"土地流转"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这一经验可简略地概括为:通过"土地流转"而实现从"耕者有其田"到"耕者有其业"的转变。正是在这一转变中,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步伐明显加快,耕地的经营效益显著改善,农民的收入也因此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土地流转成为工业化进程中,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农民发展的诉求。土地流转旨在保障农民在市场中获得充分的经济利益,应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规范土地流转的方式,形成合理有序的流转机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增加土地经营收益;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