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资本论》在揭示资本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阐明了社会主义诞生的条件:资本积累生成社会主义诞生的物质条件,与资本积累相适应的劳动者的贫困积累生成社会主义诞生的主体条件;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达到顶点,资本主义的外壳就要炸毁,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但是,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必然会使资本突破地域限制,进行全球扩张,由此产生了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在空间上的分离——资本积累主要集中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积累则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于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并未因为成为受到"死亡的威胁"的无产者而变成革命的主体,而同时支撑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持续的"资本积累"的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劳动者的"贫困积累"达到极点,由此导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劳动者通过革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因此,俄国十月革命并非如葛兰西所说是"反《资本论》的革命",而是《资本论》思想在现实历史进程中的逻辑展开。  相似文献   

2.
列宁帝国主义论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对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主脉络和新特征。特别是近40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的纵深发展,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研究也不断深化,总体上呈现出辩护、批判和创新三种取向,国内学者侧重于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核心论断及其当代意义的阐发,西方学者则比较倾向于综合列宁和其他理论家的帝国主义理论来进一步提出新论点和新视角。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化列宁帝国主义论研究,既要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相关文本加以深入解读来建构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也要关注列宁和同时代不同理论家之间有关帝国主义论述的思想比较来揭示其理论来源和创新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3.
列宁帝国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作为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的经典概括和系统阐述.其中充满辩证统一思想的两个基本观点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向新的社会形态演变的过渡性和垄断资本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可能性.20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依然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并没有摆脱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4.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首先,列宁发展了商品生产理论和向资本主义转变的理论,特别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初矛盾是生产者的独立性与社会劳动分工之间的矛盾,并指出正是这种矛盾造成了生产者的分化,形成了雇佣工人阶级和资本所有者阶级。其次,列宁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他指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阶段是市场向晚期资本主义转变的必然阶段。最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特别是对垄断和金融资本特征的揭示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的,论述总体上基本正确,但也有历史局限性.列宁低估了资本主义的调节能力,结论"不免说得太绝对、太概括"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直线式发展,而是高潮与低潮相交错,成功与失败相交织.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一九二○年,列宁在共产国际二大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论断,即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无产阶级领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前途将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而是通过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列宁的这一思想是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革命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列宁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遗产。长期以来,列宁的这一思想并没有为人们所充分认识,特别是没有被人们当作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所全面认识。苏联理论界更是别有用心地篡改列宁关于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  相似文献   

7.
论列宁处理“两制关系”的辩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十月革命以来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列宁关于以"共处论"与"交往论"为核心内容的处理"两制关系"的辩证思想,不仅有效地指导了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苏维埃俄国的外交实践,而且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两制关系"理论和实践的新图景;特别是列宁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前提条件、现实基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理论认识,以及其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相互交往的方式和方法等充满辩证法的思想,对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编辑手记     
正本期的访谈栏目推出了两位西方左翼学者有关农业政治经济学的对话,他们结合马克思、列宁关于农业和资本主义关系问题的论述,对农业、农村阶级分化、资本主义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历史梳理和逻辑论证,对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农村阶级分化及其未来农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对比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栏目集中阐述了福利国家理论及其实践问题,其中《21世纪的福利国家》一文着重分析了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在缓减拉美国家贫困方面所发挥的作  相似文献   

9.
美刊《每月评论》2007年12月刊发了驻印度孟买的政治经济研究所(简称政经所)撰写的论文《论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同期还刊发了约翰·B.福斯特对该文的回应。政经所的论文认为,福斯特不能将线性发展观点归因于第三国际。相反,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派及其所领导的共产国际,和毛泽东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开创了非线性发展观的帝国主义理论,即认为,在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日益反动并因此阻碍落后国家发展正常的资本主义——落后国家的资本主义之路不通。保罗.巴兰则是在新的历史语境内,于自己的著述中整合并拓展了共产国际及毛泽东的理论贡献。同期所载福斯特的回应同意,政经所的论文的主要观点,并阐发了列宁和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阻碍了落后国家社会形态正常发展的观点。政经所的论文及福斯特的回应评述,依次译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承继与延展:列宁的"均势"理论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势"一词一直被视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特有话语,然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也多次在他的论述中论及"均势",构成了其"均势"理论。列宁对"均势"的论述承继了欧洲国际舞台的某些传统,同时,又与其"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和"和平共处"思想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列宁的"均势"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实践始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问题,列宁有每个提法,一、"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二、"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但是,在列宁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充满了唯物弁证法,他在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趋势是腐朽和寄生的这一点时,同时还指出了其迅速发展的可能性,这是十分明确的。问题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提出了战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论点,并且认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将在缩小的基础上进行,因为这些国家的生产将要减缩下去。"这无疑对我国理论界产生了影响,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们都相信这个观点,并且照搬来宣传。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并非如此,斯大林的这个观点是片面的,绝对化的,缺乏看问题的弁证方法。列宁指出: "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的"黄金时期"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的"中产阶级",它的出现曾使"告别工人阶级论"甚嚣尘上。但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使"中产阶级"的多数成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入不敷出,为维持生活水准又举债消费。在2007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大衰退"来临后,"上层阶级"的财富不降反升,而"中产阶级"则大量破产。"中产阶级危机"暴露了它的大部分成员其实是无产阶级的事实,资本积累的逻辑必然导致资本主义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3.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时代问题的思想观点,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立足事实和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全局,科学阐述了时代观的基本原理。他依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深刻地把握到时代变化的本质,形成了关于帝国主义的时代观。在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中,他详尽地论述了帝国主义时代的起始时间、主要内容、处于时代中心地位的阶级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列宁帝国主义时代观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当代帝国主义的本质和新形态、正确看待当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世记初,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此,对时代的回答就成为揭示世界发展规律和实现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根本问题。正确判断世界政治格局,制订国家的内外政策,也必须以正确认识时代为前提。时代的理论是列宁首创的。他最早对时代给予了科学论述,其代表作是:《打着别人的旗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和"帝国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15.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它通过回顾资本主义历时数百年的演变进程,揭示了其固有的发展逻辑。"政治马克思主义"从民主幻象、政治权力私有化以及政治乌托邦三个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在"政治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的衰退与危机早已被马克思所揭示,虽然经历了从农业资本主义到工业资本主义、再到殖民帝国主义、最后发展为资本帝国主义的转型过程,资本主义扩张和控制世界的手段有所改变,但其追求资本增殖和利润最大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因此,只有对资本主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给世界带来的危机,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复兴。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模式 (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国家 )实行的国家干预下有所缓和。 2 0世纪 80年代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化调节达到资本主义制度所能容忍的极限 ,随着资本积累利润率呈不断下降趋势 ,为了摆脱危机 ,金融资本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为名 ,加紧了资本对劳动、“中心”对“外围”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并妄图以新帝国主义战争来镇压全球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 ,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骤然加剧和深化。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陷入结构性矛盾和危机 ,资本主义必然由于其制度内在逻辑矛盾而走向灭亡 ,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7.
监视资本主义是大数据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特社会景观,其兴起的直接动因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根本动因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经济逻辑.数据监视延续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但在新技术条件下拥有了比以往更加隐蔽的形式和内容,成为大数据时代资本操纵和控制社会的主要机制.基于资本的贪婪本性和生产规律,监视资本主义内含集中的基因,并不可避免地朝着寡头垄断的方向发展.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不可能解决监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马克思的"两个必然"论断仍然适用于对监视资本主义前景的判断,即监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存在必然是暂时的,必然为真正契合大数据时代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数据社会主义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的著作,泰克西埃在《马克思恩格斯论革命与民主》一书中解读了该书的第一章。在国家的本质与职能、国家与阶级的关系、民主制与民主共和国、国家消亡等观点上,泰克西埃批评列宁违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思想。泰克西埃的批评是中肯的,但是他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政治思想的理论区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条件下国家权力的增强、列宁研究国家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批评又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仅要重视研读经典原著,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经典作家的思想,更要结合中国的实践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时代课题作了深刻的哲学探索和升华。《哲学笔记》是探讨"帝国主义论"和"社会主义革命论"的哲学导言,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列宁构想"的哲学基础,预见了科技革命发展和人类科学认识发展的大趋势。列宁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重要性,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解决时代具体问题的理论总前提、奠基石。  相似文献   

20.
"美国社会主义例外论"是西方学界争论已久的议题,并引起美国社会主义和美国工人运动史研究者的关注。美国共产党的历任领袖也经常出现关于"例外论"的言论,其中,美共书记杰·洛夫斯顿还曾因发表过类似言论而被驱逐出党。事实上,洛夫斯顿并不认为美国的资本主义不存在危机,美国的工人阶级不会进行革命。他的"例外论"是在列宁帝国主义论基础上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情所进行的分析,认为当时的美国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阶段,工人阶级还不可能起来革命。从根本上说,洛夫斯顿的"例外论"是美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美国化"和"布尔什维克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