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于一九四○年一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是一篇系统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光辉著作。它的发表,是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毛泽东同志在这一著作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精辟地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的历吏条件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和实质,驳斥了国民党顽同派和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反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谬论,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具体地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发展、对整个中国文化哲学的发展和丰富,都作出了极其重要而伟大的贡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毛泽东文化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早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文化哲学思想有着不同的内容特征,也有着内在的联系。毛泽东的文化哲学思想解决了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走向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世界社会主义百年来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过程,思考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及其发展阶段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启了世界社会主义如火如荼革命阶段。二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曲折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陷入低潮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中国取得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成功开辟了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活力,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进入振兴阶段。  相似文献   

4.
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中,高度重视时代问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最新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有180余次使用了时代一词.毛泽东重视时代问题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反对国民党一党训政制度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并在建国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进一...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国际斗争,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对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套外交理论。其中,关于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理论就是毛泽东整个外交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斗争实践和经验积累,毛泽东的国际统一战线理论逐渐发展成既有革命性,又有务实性,既有坚定原则,又有灵活策略、结构严密、内容丰富的外交理论,它对我国外交方针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革命和改良的辩证关系为视角,审视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作者认为,农村革命与乡村建设是毛泽东和梁漱溟在探讨救国之路过程中得出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也是他们各自全力以赴进行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实践.尽管两者在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上大相径庭,一个是革命,一个是改良,但他们都基于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认识和体察,其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从农村做起,复兴中国.  相似文献   

8.
文化叙事的现实基础是现实世界以及人的活动,每一种文化叙事都与自己的存在场景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描述建立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基础上,社会实践是这种叙事的现实素材,唯物主义和辩证方法是这种叙事的哲学基础。历史上有过第二国际中后期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叙事和修正主义文化话语的出场,苏维埃俄国在文化理论和实践中的话语延伸,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解构与建构,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文化创新。随着社会场景的交替和转换,马克思主义文化叙事朝着积极的光明的前景演进,其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文化叙事方式的演变机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围绕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的性质和形式问题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有观点主张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产党的一个联合"组织";也有观点认为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的"最重要目的是推动建立一种国际主义的合作"。然而,从历史发展来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有赖于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团结合作的形式是历史形成的,构建"同质化"理论和"单一革命战略"是不实际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不应抛弃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遗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里夫·德里克教授现任职于美国俄勒冈大学,他长期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及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其代表作有《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起源》、《中国共产主义的起源》、《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革命之后:警惕全球资本主义》、《后殖民氛围》等。德里克教授是美国社会科学界的代表性人物、西方学界研究中国的权威学者。在本文中,阿里夫·德里克教授对雷默先生提出的“北京共识”进行了批判性讨论,并就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行反思,认为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不应该抛弃民族经济的一体化、自主发展、政治和经济的主权以及社会平等等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1.
李北方 《南风窗》2013,(26):27-29
今天的时代背景和革命时期不同了。我们有必要分析毛泽东的视野中群众路线的理论含义和历史实践,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思考群众路线应如何调整和完善,以此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杰出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是由一批城市知识分子组成的,与工农的关系算不得紧密。党的气质的真正转变,始于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建立革命根据地并开展武装斗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其著作和论述中初步创立,经后世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完善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关于犯罪预测与犯罪防控的理论体系,是犯罪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学派。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犯罪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指出了犯罪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预防措施。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进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犯罪现象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和趋势,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理论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本文即拟对马克思主义犯罪预防理论进行历史的考察,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3.
文化发展问题是列宁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列宁在对革命和建设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列宁晚年著作中对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已经显现出体系化和制度化的端倪,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和具体制度性文化问题的基本观点。列宁晚年关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观点为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成了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然而,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那里的情况与中国迥然不同,如何用它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就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经过长期的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明白了这样一条真理:马克思主义不是绝对真理,只有把它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科学理论,并指导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①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以中国的话语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精髓概括为"实事求是".正是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走上了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王明并不能取得成功;因为他忽视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东方红,太阳升……’”①——这是多少年以前,王明的亲信、“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之一的盛岳颇有感慨的一句话。这样的坦白言词,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反面人物对惊人事实的承认,或者说是一种深刻反思的结果。 今天,虽然《东方红》的歌曲并不需要大家天天唱了,但在中国大陆一股“毛泽东热”形成了无法摆脱的特殊精神氛围。特别是国内学术界对毛泽东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外交思想的研究,掀起了“在理论上寻找毛泽东”的热潮,已经取得了相当一批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列宁虽然也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没有明确地提出和使用过"全球化"的概念,但是却不仅有世界历史理论,也有全球化思想,而且还极其丰富。列宁全球化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作为其理论基石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即世界历史理论,离不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时代第二轮全球化发展的总体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离不开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活动的尝试和探索。这些构成了列宁全球化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全球化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7.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中得出的清醒认识和重要结论.自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 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际,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提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理论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实践创新,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回顾90年对外交往历史,可以看到,党的对外交往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对外交往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搞好社会主义不仅要有硬件,更要有软件.一方面要摆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放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的落脚点是实现、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