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巴马就任以来,对美国核政策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奥巴马核政策的目标是:在确保美国核武器安全、可信和有效的战略威慑能力的同时,通过与俄罗斯签署进一步削减核武器相关协议,提出并倡导"无核武器世界"理念,重塑美国在核问题上的道德形象,恢复美国在国际核裁军和防扩散领域的影响力和领导权,重振国际防扩散努力,增进美国的安全。奥巴马对美国核政策的调整将对美俄关系、全球核军控和核裁军、国际防扩散努力,以及地区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其核政策也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朝鲜能够不顾中美等大国的反对先后三次进行核试验,其拥核战术成为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为了对之进行较为完整的理解与解释,文章以懦夫博弈为分析工具,对朝鲜拥核战术奏效的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在行为体实力不对称的情况下,弱者无法通过"悬崖战术"来取得胜利。朝鲜拥核的成功,表层原因在于其冒险的政策风格,而深层次根源则在于中、美等博弈方有着朝核问题以外的复杂利益考虑,特别是中美在东北亚的战略博弈,改变了朝核问题博弈的收益矩阵,从而为朝鲜利用"悬崖战术"提供了空间。因此,中、美仍然掌握着朝核问题的主导权,关键是两国必须在朝鲜半岛甚至整体关系领域建立起战略信任框架,解除附加的利益考虑,还朝核问题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姜振飞 《当代亚太》2011,(4):145-160,144
基于国际核安全环境的变化和对核恐怖主义威胁的认知,同时为了提升美国在核军控领域的制度和话语霸权,也为了干涉其他国家内政、服务其全球和地区战略,奥巴马政府大大提升了反核恐怖主义政策在美国核战略中的地位。鉴于这一政策为美国在核军控领域制度和话语霸权服务的狭隘性质,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缺陷:反核恐怖主义政策因果关系颠倒;反核恐怖主义政策的目标指向存在一定失误;美国核政策自身存在矛盾。正是由于存在着上述缺陷,决定了奥巴马政府反核恐怖主义政策必然会对国际反核恐怖主义努力产生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奇迹源于产业政策的成功,在"失去的10年"、"失去的20年"等感叹的背后是新产业或战略产业的匮乏、产业政策的乏力。新世纪以来日本政府出台了许多振兴产业的战略,2010年出台的新增长战略把握了日本产业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日本各界雄心勃勃大展宏图之际,2011年3月的东日本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的三重灾难中断了产业振兴计划,震后日本能否实现产业振兴更加引人注目。文章首先分析和评价近年来日本出台的各项经济振兴计划,其次,研究大灾难对日本产业振兴的影响和提出的新问题,最后分析震后日本产业重建战略及其趋势。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朝核政策是决策者在国际层面博弈和国内层面博弈,以及这两个层面相互博弈的产物。特朗普政府朝核政策的主要特点包括:对朝鲜实行"最大限度施压"政策和"所有牌都摊在桌上"威慑战略,并未完全关闭与朝鲜谈判的大门,以及要求中国对解决朝核问题发挥最大影响力。特朗普总统主导政府朝核政策的决策,但其主要顾问起着一定的纠偏和危机时劝阻作用。美国国会一部分议员反对特朗普政府对朝进行先发制人打击,也有一些议员主张通过对华施压来迫使中国向朝鲜施加最大压力和美国在韩国重新部署战术核武器。  相似文献   

6.
日韩两国的邦交正常化谈判历时长达14年.两国建交以后,历史问题亦是日韩双边关系波动的一大诱因.根据唐世平对两个国家和平与和解程度衡量的四个基本标准,即共同的(历史)叙事、加害国是否否认过去的罪行、加害国是否对过去罪行忏悔(道歉和补偿)以及受害国是否宽恕(加害国),对日本与韩国的"和解"程度进行分析和考察后可以发现,日本与韩国的"和解"仍然处于非常脆弱的、不稳固的"浅和解"状态.虽然日韩在历史问题(尤其是"慰安妇"问题)上一直存在政府层面的对话和民间团体的交流,但是两国很难达成一劳永逸的和解协议.日韩两国需要正视历史和解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共同探寻促进历史和解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李享  高衡 《当代亚太》2022,(5):105-134+167-168
近年来,随着大国竞争的回归,美国战略界开始重新关注有限核战争理论。有限核战争理论的建构逻辑、争论现状及其对美国目前核政策影响,已经成为讨论美国核战略的关键性问题。既有研究缺少对上述议题的系统性考察。文章认为,弥补常规力量劣势、强制核升级和限制损伤是有限核战争的三种主要机制。基于有限核战争的理论框架和政策经验,文章梳理了美国战略界近年来围绕有限核战争的必要性、可操作性以及核武器使用政策所展开的激烈辩论。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美国战略界的辩论增强了有限核战争在美国核政策中的地位。然而,由于受到内在缺陷和技术因素的限制,有限核战争理论的基本假设依然面临严重的现实困境,但是,有限核战争带来的风险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试析美国核不扩散政策与地区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振飞 《当代亚太》2007,85(9):10-16
美国核不扩散政策对地区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美国核不扩散政策导致了伊朗核问题等地区性核问题的再次升温,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美国在反核扩散过程中追求建立"核常结合、攻防兼备"的全面军事和战略优势的企图不利于大国在反核扩散过程中的相互合作和战略互信.美国把反核扩散重点指向"无赖国家",有可能使恐怖主义渔翁得利,以及促进地区核竞赛.美国唯有回到包容政策立场并和伊朗等国进行严肃谈判,目前的地区核危机才可能得到解决.朝核问题开始走向外交解决之路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日本总的朝鲜半岛政策就是“两个朝鲜”政策。以此为前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日本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具体对韩政策。20世纪60年代以前,处于战后复兴阶段的日本,为自身的国家利益考虑,在对朝鲜半岛殖民统治的认识、韩国对日请求权、日韩渔业纷争、在日朝鲜人等问题上对韩采取了强硬政策。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美国东亚政策的调整,日本从现实的国家利益及配合美国的东亚战略的角度出发,搁置日韩在殖民统治认识问题上的争议,迅速着手解决影响当代日韩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韩国对日请求权问题和日韩渔业纷争问题,实现了日韩邦交正常化。  相似文献   

10.
徐进 《当代亚太》2007,(3):26-31
本文在考察印度的文武关系及其对核指挥与控制体系的影响的基础上,认为,由于长期坚持"文官治军"原则,印度政治领导人将核事务的决策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将军事首脑排除在核心决策圈之外,从而基本消除了印度军方在核事务上的影响力.这有助于印度强化对核武器的管理,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并有助于其最低限度核威慑战略的运作.  相似文献   

11.
《美国研究》2021,35(2):59-93
特朗普政府从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尤其是军事竞争的角度看待国际政治,认为中国和俄罗斯的核力量构成了美国国家安全与核安全面临的"头号威胁"。特朗普政府对冷战后的美国核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增加了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再承担国际防扩散义务,并对特定国家实施"定制核威慑"。特朗普政府实施的核政策,并没有改变美国依靠核武器确保美国霸权、通过核武器向盟国提供延伸安全保障,以及选择性地实施防扩散的做法,在极大地导致核军备竞赛、刺激核扩散的同时,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门槛。这是对国际战略稳定的破坏和挑衅。为此,国际社会进行了斗争,以降低核武器使用的风险。在可预见的将来,国际核态势依然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学者们对中国核战略的争论焦点在于,没有任何一种现有核战略定义能够完全涵盖中国核政策的特点。本文认为,正确理解中国核战略,需要摆脱现有核战略理论概念体系的束缚。只有从中国核战略产生和发展的具体时代背景中寻找线索,才能认识到,中国核战略经历了从反核威慑战略到最低核威慑战略的巨大转变,而中国长期大规模备战核战争遗留下来的物质遗产和思想基础,仍然对中国核战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学者应从中国核战略实践出发,参与构建主流话语体系,为核战略学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卡特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根据自己对美苏核均势以及苏联对外扩张局势的判断,认为美国有必要调整军事战略,更加灵活地使用核武器来威慑和遏制苏联。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等局势的推动下,布热津斯基与国防部长布朗一起制定了阐述"抵消战略"的第59号总统令(PD-59)。该令得到卡特的批准。实际上第59号总统令正是对尼克松政府第242号国家安全决策备忘录(NSDM242号文件)的继承和发展,在坚持第242号国家安全决策备忘录体现的"灵活和有选择"地使用核武器,并注意控制危机升级的基础上,第59号总统令进一步增加了美国核武器运用的灵活性、扩展了打击目标的范围、加强了军事计划的应变能力和持久力,以增强针对苏联威慑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反恐怖主义问题上,如何从恐怖主义的发展过程入手,以非强制的手段遏止本土恐怖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反恐工作中的普遍问题。对此,一些国家引入"反激进化"概念以深化相关研究并完善政策措施。近十年来,反激进化工作得到迅速推进,但许多关键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是涉及"反激进化"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维度——反对什么、怎么反对、如何合作。本文选取英国"反激进化""预防战略"进行案例研究,基于上述维度对该战略的阶段性目标设置、对象指向性实施路径,以及针对"合作困境"的妥协性做法进行具体分析,尝试在非"单一反激进化模式"的情况下,归纳超越特定情境的"反激进化"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为了营造"安全与稳定"的东部环境、降低对俄罗斯能源依赖度和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同时出于进一步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考虑,2009年5月7日,欧盟布拉格峰会正式启动了"东方伙伴关系"计划,并得到了相关六国的积极响应;虽然欧盟的"东方伙伴关系"计划有着强烈的内外驱动力,但由于俄罗斯因素的影响、欧盟自身的局限以及六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距",未来欧盟"东方伙伴关系"计划的实施不会一帆风顺,其发展仍然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美国对伊政策--伊朗核与导弹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国良 《美国研究》2006,20(1):7-27
随着几十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和伊朗的关系由盟友变为敌对,美国对伊朗的核政策也由核能开发的支助者变为强烈的反对者。在美国看来,伊朗目前的核与导弹发展计划对美国及其盟国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构成严重挑战。如何解决伊朗核与导弹问题,美国面临不同的政策选择。尽管不能完全排除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但美国近期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不大。布什政府很可能继续坚持并强化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的遏制政策,联合欧盟、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社会共同迫使伊朗放弃核与导弹发展计划。由于伊朗与美国之间的政治歧见,伊朗核问题不易解决,很可能在谈判、制裁、妥协、再冲突、再谈判的循环中较长时间的拖延下去。  相似文献   

17.
朝鲜试射导弹和第三次核试验后,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国际关系进入新的"朝鲜半岛拥核和核威胁"时代,朝核问题成为韩国新政府面临的首个重大课题。朝鲜半岛局势动荡相对削弱了韩国对朝的战略优势,为其对朝传统政策带来诸多挑战。朴槿惠政府被迫更新政策,采取包括提升对朝一揽子"抑制力"与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并行的"均衡政策"战略,推动朝鲜半岛"信任政治"进程。目前,朴槿惠政府扩大对朝拥核的国际抑制力是迫于朝核危机形势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不会偏离信任进程的基本框架。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制约,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安全、繁荣和统一的长期目标来看,朴槿惠政府采取对朝新政及与国际社会一道构建与朝互信是明智而"有希望"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战略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美两大因素共同塑造的。中美战略竞争对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化风险为机遇,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日本采取三方面的政策举措:补齐军事力量的短板,推进联盟安全体系的多元化;实施经济安保战略,重组供应链和确保技术优势;推行体现日本价值观的制度战略,谋求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导权,以便乘机达成引导国际秩序重塑的方向,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流大国的夙愿,表现出浓重的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但对日美联盟战略基轴地位的顽固坚守和对中美不对称依赖脆弱性结构的存在,决定了日本无法从根本上平衡自主与追随、依赖与"脱钩"、改革与"辅成"的三重矛盾,要想利用中美战略竞争提供的"空间"来实现上述政策目标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一直以ODA政策为外交工具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关系,而且多年来位居对中亚五国经济援助最多的国家前三名。安倍上台以后,日本加强了对中亚地区的关注,不仅提高了援助总额,而且还加大了无偿援助金额,并调整了重点援助国别。其ODA项目表现为以"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关注民生工程为亮点,以及重视对中亚地区的价值观塑造、积极参与联合国提倡的合作项目等。其政策调整的驱动因素有四点:"俯瞰地球仪外交"理念推动下对一流国家地位的追求、以实现能源进口国多样化为目标的战略部署、受到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催化影响以及意在"平衡"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从实施效果和影响来看,日本对中亚调整后的ODA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发挥政治影响力不足、难以实现能源进口国多样化目标以及受到日本国内经济问题的制约等;而最重要的成效体现在提升日本在中亚社会基层民众中的受欢迎度,这将成为日本进入中亚的潜力。安倍政府对中亚ODA政策的调整不会在政治、经济和能源方面对中国产生大的影响,但其ODA政策的成效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进入中亚、建立良好"国家形象"以及实现"民心相通"等目标提供了启示。中国应在中亚地区重视民生工程,在参与中亚地区能源开发的同时注意环保问题以及加强双方各层次人员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海洋战略经历了扩张——收缩——再扩张的发展阶段。出于对北极地区的资源、环境、战略价值、经济价值的多方面考量,日本政府近年在海洋国家战略框架下积极参与北极事务,谋求北极权益。日本对北极事务介入力度的加强,也将引起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较大变化。文章首先分析了日本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指出日本的海洋战略主要受其国家身份认知(发展成为海洋国家或是大陆国家)、东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及海洋霸主国——美国的影响,并得出未来日本的海洋战略将呈现出对外扩张的趋势,进而探究了日本国家海洋战略受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日本海洋战略的未来发展趋势,得出日本未来将制约中国的北极参与战略、缓和对俄关系、并增强其军事力量,最后从俄罗斯、日本、中国、美国4个国家为出发点分析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