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匹兹堡峰会看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推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凯  倪建军 《当代世界》2009,(11):61-62
如果说前两次金融峰会为国际金融体系避免系统性崩溃、世界经济避免全面深度衰退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9月2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则重在引导全球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复苏,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此次峰会在完善国际金融机构现行决策程序和机制、二十国集团地位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整体推进仍旧迟缓,同时美元持续走软问题威胁到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影响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等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正在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层次变化,新兴大国在所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成为更加重要的行为者。新兴力量呼吁并推动全球治理进行转变以适应全球权力格局的变化。全球治理需要纳入多方面的力量以形成合力推动全球治理更健康地稳步前进。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论坛等模式就是新兴大国在全球治理竞争中的制度化形式,体现了全球治理改革的进步。在力推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变革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国家有可能重塑全球治理谱系。国际政治体系正在新兴力量的推动下发生重大转型,全球治理多元化的变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张帆 《当代世界》2014,(10):61-64
<正>中东国家间争夺地区影响力的竞争由来已久。海湾战争后,中东地区形成两大相互竞争的集团:一个是由以色列、约旦、埃及和海湾君主国组成的所谓"温和阵营";另一个则是由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以及中东各色"圣战"团体所代表的"抵抗阵营"。地缘政治竞争和逊尼—什叶教派冲突是推动两大集团在该地区争夺影响力的重要动力。"阿拉伯之春"前后,"温和阵营"内部出现分裂,卡塔尔和土耳其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兴大国的崛起、新型全球问题的突显和新式多边机制的形成,全球治理体系和格局正经历着重大变革,全球治理的理念、机制和能力面临诸多挑战。联合国曾实施"四个发展十年"战略、千年发展目标等全球发展治理行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全球发展治理理念、目标和手段的转型提供了契机。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应紧紧围绕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在治理上作文章,推动二十国集团从危机应对机制和国际经济合作首要论坛转型为全球发展治理平台,并进一步提升全球发展治理的能力。联合国与二十国集团在全球发展治理中分别发挥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双方可以通过共享发展议程、共建发展秩序,形成合作共治的关系,以完善全球发展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支持非洲低收入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债务救助能够快速释放流动性,是国际社会对非救助的重要经济手段。目前,二十国集团"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国际金融机构对非纾困贷款、国际债权人对非双边承诺,正成为国际社会对非债务救助主要方式。中国是非洲债务构成和债务救助的重要攸关方,在国际社会对非债务救助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多边机制和国际团结合作有助于中国在对非债务救助上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中国对非债务救助需妥善应对多边救助与双边救助、短期救助与中长期债务危机应对、中国贡献与西方媒体诋毁等多重关系。  相似文献   

6.
崔天凯 《国际展望》2013,(2):I0001-I0001
回顾历史,二十国集团可谓成绩斐然。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峰会应运而生,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带领世界经济走出危机。二十国集团的成功,在于其成员涵盖了主要的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有较好的代表性,并且总体上体现了各成员平等参与、民主协商。相对于八国集团和“8+5”对话会机制,它更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协调应对世界经济领域的重大风险和挑战。这是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战后国际体系经历了从分裂走向整体的过程,中国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人们应一以贯之而不是分裂地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中国一直是战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但在一个异质性很强的国际体系中,如何实现不同文明、价值、制度和道路之间的互相承认与尊重、和谐与共生,避免国际体系分裂对抗,仍然是国际社会的重要任务。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是概括中国外交理论的重要样本。当前国际体系经历的从转型到定型的过程,必然也是一场知识范式革命。中国外交理论的解释体系并非只能解释中国自身、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还能解释他国与世界的关系,并为处理这种关系提供借鉴。这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在经历理论本土化阶段后,实现国际化和在外部世界的当地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叶自成  杜鹏 《国际展望》2012,(3):12-26,40,139
国际社会正面临自1648年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出现以来最复杂的大变化大调整,它表现在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新的外交形式的出现、全球性话题的突出和中国地位与作用的提升等方面。为适应这种变化,中国外交也在进行深刻的调整,对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中美关系、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三次峰会后看二十国集团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舒  宫玉萍 《当代世界》2009,(11):51-53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二十国集团(G20)成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这是发展中国家首次以平等姿态与发达国家共同参与全球治理,意义深远。G20占世界人口的2/3和全球经济总量的90%、世界贸易总额的80%,具有相当广泛的代表性。G20迄今为止已经分别在华盛顿、伦敦和匹兹堡召开了三次峰会,在推动世界经济逐步走出危机泥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匹兹堡峰会更是将G20确定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并决定每年召开一次峰会,  相似文献   

10.
张丽娟 《当代世界》2021,(12):26-29
国际上对全球贸易治理的改革议题和方案讨论已久,亟需凝聚共识、推进合作.治理改革应包容各利益攸关方,治理体系应兼顾约束性与灵活性,治理目标应保障发展利益.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二十国集团(G20)应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发挥引领作用,提高解决重大核心问题的效率,加快全球贸易规则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步伐.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台湾地区政治转型的原因,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论,侧重探讨台湾经济和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变迁的相关性。认为台湾政治转型是基于与其政治系统相关或相互依存的结构条件发生变动所致。二是从政治行为过程的角度出发,主张台湾政治自由化的发生是执政集团与反对阵营在激烈冲突后制度性妥协的结果,着眼于考察国民党与反对势力策略互动的政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全球化潮流中,国家仍然、并且将继续是世界政治或全球体系的主要角色。国家在同侵蚀其权势和权威的非国家行为体、特别是跨国行为体的关系中,总的来说仍占据显著上风。所以如此,是因为国家仍在国内、国际和全球生活的组织方面发挥非常重大、甚至首屈一指的积极作用。国家及其主权一般仍是为在其疆域内实现和维护人的安全和福利、造就或促成社会公正、表征和保持人首要的社会群体认同所必需;主权国家与其国际体系可以大体维持国际安全,并且进至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进步。当代技术力量、特别是信息技术力量在不少方面削弱了国家对其境内社会的控制,但与此同时国家完全可以、事实上也在利用这同一类技术加强自己,维持甚至增进其控制。当代世界存在三大类在有效权能和全球化适应能力方面不同的国家。总之,对全球化潮流中国家作用的削弱和加强必须有双重性的观察,形成辩证法所要求的精致理解。尤其需要抵御在西方(乃至一定程度上世界范围)相当流行的国家衰落、过时甚至有害论,为此必须认识其意识形态性质和思想方法弊端。  相似文献   

13.
纵观瑞典社会民主党百年发展历史,坚持平等而务实的执政理念、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体系以及稳固的政治基础是其保持长期执政能力的关键。其所坚持的"人民之家"执政理念将进步主义的平等观念与实用主义的妥协精神结合在一起。基于这一理念,社会民主党在政治和政策议程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策体系,它们在体现团结与共识的精神的同时,有效地将运用和发挥企业和个人的创造力与社会团结结合在一起。而保持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跨阶级政治联盟为社会民主党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政治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后,面对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社会民主党失去了其政治主导地位,但依然通过改革显示了自己的特色和政治适应能力,并设法在新的脆弱的左右平衡基础上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这也为欧洲社会民主主义走出困局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动荡,各国经济普遍受累,国际社会要求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避免危机重演的呼声日盛,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中国、巴西等发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和巴西同是金砖国家和二十国集团成员,又是所在区域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文领域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在国际事务中也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1993年中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2年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  相似文献   

16.
从二十国集团的演变历程可以观察到国际秩序重构的多重意蕴,特别是2008年之后,G20峰会代替八国集团峰会,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的首要全球性论坛。国际秩序重构的动力源头在中国,G20峰会为中国发挥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切入点。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治理秩序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G20峰会的表征性意义更为明显,必须清醒认识到国际秩序重构的渐进性与曲折性。  相似文献   

17.
对外政策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家的对外政策制定和施行过程,简称之为对外政策过程或外政过程。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它几乎涉及到和综合了这个国家的社会体系,首先是其政治体系,国际关系体系,特别是国家间关系体系的全部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而这一切又是通过人的活动,通过对社会和国家、阶级和集团、运动和组织以及个人客观地位和主观情绪反应出来的作用和反作用形式,亦即互动形式来表现的。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过程首先都与以下几个领域有联系:一是国家的社内(社会内部)体系,首先是其政治体系;一是国际关系体系,特别是国家间关系体系;三是个体体系。关键的领域是第一个  相似文献   

18.
王兴化 《台湾研究》2001,(1):37-43,70
一、传统产业的延续与 新兴主导产业优势的确立 港台对祖国大陆的直接投资,形成港台经济发展的两体化特征:香港经济与台湾经济各自都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港台各自的本土经济,它实质是超越原有“四小龙”经济结构的新型经济体系,在国际分工中逐渐接近日、美等发达经济体的某些优势;另一部分是在祖国大陆投资形成的港台经济,它是原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优势在祖国大陆的再生,在港台本土之外延续和发展了这种传统优势,继续领先于亚洲其它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及其它发展中经济体。  相似文献   

19.
2020年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现代世界体系中的经济与政治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加速了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从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现代世界体系便开始形成,并在百余年前发展成为全球性体系。这一体系内部始终存在着最为基本的两对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和主权国家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推动了现代世界体系中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对现代世界体系中的世界市场经济体系和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政治体系产生了冲击,加剧了世界经济动能转换以及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候,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大国在全球治理体系重塑中将发挥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俄乌冲突是世界百年变局的标志性事件,是以北约为战略工具的美国霸权扩张突破了俄罗斯国家安全的物理与心理边界的产物,它从政治、经济、治理三个层面推动了世界格局的演变和重塑,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双边与多边关系发生历史性变革和重塑的关键因素,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对此进行分析。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地缘冲突激化、扩大化和复杂化,集团政治和强权政治周期性强化;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表现为世界市场体系集团化、国际贸易集团内循环、产业链脱钩、供应链断裂、国际货币体系分化与世界数字货币体系构建;世界治理格局的演变表现为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机制的调整与重塑。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乃至新殖民主义所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所取代是世界格局演化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