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认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道德认同是指道德主体在原有道德图式的基础上不断同化社会道德规范于自身的道德结构,同时又不断改变自身的道德结构以顺应社会道德发展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对社会道德所采取的自觉接受,自愿遵循的态度.道德认同是社会与个体互动的道德交流和深层次的精神渗透.作为一种道德互动,道德认同的实现,取决于道德主体、道德客体(社会道德)、道德环境的有机互动.道德认同的发生和实现,首先依赖于道德主体即认同者的主观条件.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认同者内在的道德图式.所谓道德图式,是指个体意识中具有稳定性的道德观念结构和道德信念系统.它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道德图式一旦确立,就不仅对个体的道德认知发生影响,也对个体的道德行为发生影响.道德图式往往作为一种主观的内在尺度,引导个体对周围的道德现象进行感知、评价和选择.在道德认  相似文献   

2.
彭浩东 《理论学刊》2003,42(2):30-32
本文试图通过对“主体认识图式”在认识中作用的研究 ,对能动的反映作一番新的探索。该文认为主体认识图式主要是由知识、需要、价值观念、情感、意志等因素构成 ,并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认识之所以是能动的反映 ,是因为主体大脑中存在一种统摄整个认识过程的先存结构———主体认识图式 ,主体就是通过主体认识图式能动地反映外部世界的  相似文献   

3.
编辑活动过程是编辑文本进入编辑主体图式而被解读、整合、修正的过程。编辑主体图式是编辑主体内含的由一定要素构成的精神观念框架。优化编辑主体图式,对编辑活动的成功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接受图式是主体大脑内先存的各种意识形态的综合统一体,是主体观念上把握客观世界的精神器官.接受图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获取信息的过滤网,也是内化信息的整合器,同时又是接受信息的解释工具.通过对接受主体的需要、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等接受图式要素的研究,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提高提供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主体基于自身的思维结构以及体验感悟,自主建构起来的价值观世界。信仰内化是一个双向逆反同化的过程,即包括自上而下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外部宣传教育和自下而上的以国民为主体的内在能动反映,二者缺一不可。主体心理构成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民信仰内化的着力点和抓手。  相似文献   

6.
一自我意识是认识主体对自身的需求、本质力量、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反思的精神实体。它既是相对独立的、自相统一的结构和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经常处于自我矛盾和不断变化中的系统。它不仅是主体反思自身的“思维器官”,而且是主体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条件。它是认识主体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不断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所获得的人类所特有的机能和属性。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是思维方式更新的表现。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战略的要求、核心和追求目标,表明人们在对待社会发展问题上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思维主体本位的变化。 思维活动由主体来进行。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的定势及其运行模式。思维主体是现实中的有着实践和认识能力的人。但人作为思维主体,有着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类主体的区分。一个人的现实的思维活动,既可以从个体本位来进行,也可按群体来思考,还可以依类本位来展开。从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理念,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思维方式的深处正表现了思维主体本位的变化。“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定义是:“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考虑后代人满足自身的需要。”即当我们思考社会发展问题,探寻和实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时候,同时还要考虑这一行动不能危及后代人满足他们的需要;不能在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代际间的利益应当平等。后来,此定义又被补充,如1992年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在讨论发展中国家问题时指出,“满足这代人,尤其是穷人的需要,实际上是持续地满足今后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辩证唯物论的这一基本观点,要求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加任何主观成份,并通过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说实事求是以辩证唯物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石,与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实事求是是主体认识客体,发展真理性认识的过程。而要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主体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活动,即实践。实践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去接触客观物质世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内容及其表现中国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 ,是指中国农民认识、把握和评价客观事物的传统思维定势和程式 ,是千百年来农民习惯用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框架和重要工具。传统思维方式广泛地存在于中国农民头脑之中并影响着他们的思维认识活动。研究中国农民传统思维方式的内容及其具体表现 ,无论是对于防止传统思维方式对主体思维认识活动的消极作用 ,提高主体的思维认识效率及正确程度 ,还是调整中国农民的思维视角 ,使传统农民转化为现代农民 ,都具有重要意义。(一 )依附型思维方式。中国农民从来不能代表自己 ,…  相似文献   

10.
刘信波  饶志勇 《党史文苑》2004,(10):111-1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学生是教育客体也是教育主体,它不仅在教育过程中以客体身份能动地作用于教育主体,激发教育者的思想和情绪,影响教育内容和方法,从而发挥主体性作用,而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则直接充当教育主体,将社会思想要求内化成个体思想认识,将个体思想认识外化成行为,从而起到主体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实效性不够的问题,其原因之一就是在认识上未能注重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作用。笔者认为,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强化学生自我教育功能,是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和重要途径。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1.
编辑主体对编辑文本的审读,是编辑主体的认知系统与编辑文本的语义系统的互动整合过程,是编辑主体的内在情感的外在显现过程。编辑主体认知系统中的认知图式、认知能力、认知定势,以及蕴含编辑情感的审读动机、审读心境、审读人格,直接影响和决定审读的质量、水平及效率。认知系统的优化和高尚情感的培育,对编辑审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认识—实践作为一个过程是通过人的一系列活动而实现的。其中,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实践是以认识为指导的实践,认识与实践有机地给合在一起。统一的基础就是人作为主体的活动。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现实当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却不时干扰着我们的实践活动。本文拟从理论知识——思维形式——实践技能三个方面论述一下主体在认识——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一、主体的知识、经验在实践、认识中的作用知识是前人的经验,经验是后人的知识。人类认识不断发展,就在于知识是具有继承  相似文献   

13.
科学思维方式对人类实践有重大价值,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是思维主体(群体与个体)对关系事物全局、根本与长远重大问题进行顶层谋划的思维方式,从历时性、共时性、决定性、复杂性、创新性等方面表征出显著特征。战略思维必定受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双重制约,两个尺度的内在统一是无始无终的系列过程,直接引领着战略思维在现实化中与时俱进。为了获得良好结果,有效规避不利方面,战略思维必须同底线思维结合起来,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内化机制,是指通过对接受主体信念、信仰、价值追求、品德修养及思想境界等方面的有效提升,使主体形成自觉的敬业理念,并由此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保持持久动力的过程。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内化机制从大学生这个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自身可以从敬业价值观在其意识、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认识,逐步认同以及在实践中运用时得到认可或赞同,最后加深对敬业价值观重要性认识而形成行动上的定势。  相似文献   

15.
决策是领导职能的核心。决策认识的形成过程,是领导者个体认识转化为组织认识的过程,领导者的个体素质对决策认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组织环境、决策目的也是决策认识形成的重要根据。  相似文献   

16.
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互动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天思 《求实》2003,(3):31-34
存在方式是存在的形式及其运动规律。思维方式则是存在方式的内化 ,这种内化发生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人们不仅认识世界 ,而且同时在改造世界 ;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人们的思维方式又外化为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决定人们社会实践的特点 ,因此又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而且就主体而言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外部世界的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构成一个三角互动结构。  相似文献   

17.
模糊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思维过程中,以反映思维客体的模糊性为特征,并使思维过程运用非精确性的认识方法而达到思维结果清晰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模糊思维是建立在模糊逻辑的基础上,使用模糊概念、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进行的思维。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主体性存在的现实的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逻辑起点与现实归宿。马克思主体结构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理层面不可忽视的理论内容,是从主体角度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学理基础。基于马克思"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类主体"的主体结构可以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内在蕴含着"人民主体—国家、民族主体—人类主体"逻辑结构。在现实关照上,主体结构思想启示我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一要立足现实主体的实际需求,坚决维护人民主体的核心利益,二要正确把握和处理不同国家、民族主体之间的关系,三要深刻认识共同体构建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阶段性。  相似文献   

19.
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维活动就其功能而言,可分为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创造思维(Creative Thinking)两大类。前者的目的指向于考察对象的现实情况,辨明问题。后者则偏重于构建新观念、创造新思想。这两者间虽然有着明确的界限,他们各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但现实思维却是两者交互作用的过程,往往既需要主体批判地考察已有的认识成果,更需要大胆创新。在认识过程中,批判是创造的前提,而创造又是科学批判精神的内在要求。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强调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坚持批判和创造的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需要全国人民有高度的创造精神,但同时又必须正确对待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建设成果以及当代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的意义上讲,参照系就是主体为确定客体的特性而选定的认识范围和认识角度。在人们认识自然、改造社会和进行思维时,参照系都是普遍存在的。参照系在认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参照系是认识发生的条件。一方面,一定时代的人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对客体的某一部分、方面或过程进行认识;另一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范围去认识事物,必然得出不同结论。因此,要获得有关事物某一方面属性的认识,人们便首先要选择认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