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防止利益冲突:预防腐败制度安排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止利益冲突”作为一个廉政概念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西方对“防止利益冲突”问题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际的制度安排上都已经比较成熟.“防止利益冲突”概念是预防腐败制度安排的逻辑起点,更能给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一个合理对话的平台.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以“防止利益冲突”为核心,建立完善我国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有效预防腐败.  相似文献   

2.
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是产生腐败的重要根源.当前,腐败面临的窘境已凸显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各国开始探索防止利益冲突问题以打破社会发展的瓶颈.从学术角度来看,既要从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利视角对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进行理论解读,又要挖掘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核心要件.从实践角度来分析,既要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支持网,搞好系统配套工程,又要落实防止利益冲突的各项举措.归根结底,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势不可挡,实现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建立防止利益冲突过程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合作共担责任机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腐败发生的重要根源在于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重要根源在于公职人员权力观的错位。树立“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从制度层面上规范和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使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相分离,从而阻断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通道,最终达到预防腐败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预防利益冲突给我们的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止利益冲突方面,加拿大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做法,其主要内容体现在<加拿大公共服务的价值与伦理规范>的相关规定中.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加拿大的预防利益冲突的做法加以研究,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加深对于政府的公共性、腐败、法制与腐败防治等同题的认识;同时在实践中对于防止利益冲突、预防腐败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腐败的实质在于公权力的不正当使用以谋取私利,表面上看来是权力侧的问题,以致长期以来反腐败的理论聚焦于以权力为直接目标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但往往因“内部人陷阱”导致控权失灵,因为实际上腐败发生的根本在于运用权力的“人”。显然破解对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建立“人”“权”并重的“正人治权”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通过“正人”来实现“治权”。以“人”为反腐败的出发点,是因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最根本要素,在决定“人”现实行为的种种因素中内因才是决定性的。长期以来的反腐败实践中聚焦于“权”而忽视了“人”,使得围绕“权力”设计诸多精良的控权措施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利益冲突无法根本消除。欧美国家的实践也说明了防范利益冲突的重点实际上并不是“权力”而是“人”,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都将管理利益冲突的制度制定为法律,强化利益冲突行为的惩戒机制、形成防止利益冲突的组织保障机制,他们防范利益冲突的重点实际上并不是权力运行中的“风险点”,而是官员的财产、经济行为等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6.
利益冲突是公职人员的私人利益与其公共角色承担的公共职责之间的冲突,是产生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被认为是预防腐败的有效制度安排。当前高等院校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正面临着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界定不清、缺乏利益冲突风险评估、缺乏独立审查和监督利益冲突机构、文化缺失等困境。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的新领域,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措施:要明确界定与高校管理人员及教师职责产生冲突的私人利益的类型和行为,合理介入教职员工的个人生活;制定科学的利益冲突风险评估体系,提高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有效性;在国家层面建立防止利益冲突的伦理法规,完善整合现有防止利益冲突的法律法规;加强综合配套措施,完善利益冲突管理流程。  相似文献   

7.
林吕建指出,以实际情况看,腐败分子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利己性。凡是腐败分子都是极端利已主义者。他们通过腐败行为获得各种形式的好处。这种“好处”极为广泛,表现为金钱、荣誉等。腐败是个人主义的一种“物化”过程,是私欲的外泄过程。利已是所有腐败分子产生腐败行为的原动力。利己决定了一些腐败分子不择手段的贪婪性。  相似文献   

8.
腐败是政治的杀手,更是社会的毒瘤.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1]查处腐败,发现是关键.发现腐败不仅是查处的开端,更是遏止小患酿成大祸的要害.因此,在加大反腐败力度的同时,健全完善腐败发现机制,增强对腐败的发现力和预见性,有效降低未被发现和未被查处的“腐败黑数”,对实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反腐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腐败与权力主体在利益冲突中不中立、甚至直接成为利益冲突的一方有密切关系。由于非公共利益的驱动,权力必然会千方百计地摆脱监督和规范,从而形成腐败的温床。防范利益冲突,避免政府直接成为利益冲突的一方。应当坚持服从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利益、尊重私人利益三项基本原则。回避利益冲突,确保政府在各方利益冲突中保持中立,应当坚持依法处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三项基本原则。应当积极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加强党纪政纪监督、强化人大监督、严肃行政诉讼制度,建立健全利益冲突防范与回避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一把手腐败是政治生态严重的“污染源”,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关键少数”作为治理腐败的重中之重。基于对党的十八大后36名省级党委书记腐败案例的研究发现,与一般省部级“老虎”相比,作为执掌一方权柄的省级党委书记,其腐败行为的共性特征主要表现为:拉帮结派,更容易结成腐败圈子;边腐边升,更容易潜伏腐败;权力外溢,更容易形成家族腐败;政经交织,更容易产生严重政治危害;贪图享乐,更容易形成腐败温床;“前腐后继”,更容易损害地方政治生态;跨省感染,更容易大面积蔓延,极易产生巨大且持久的蝴蝶效应。  相似文献   

11.
马华 《行政论坛》2013,(5):67-71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再次指出"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鉴于此,防止利益冲突机制构建应实现从学理到路径的转化。通过运行、监督、惩罚三个方面的机制解读可以有效把握防止利益冲突机制构建的内部逻辑结构及运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止利益冲突机制构建的路径选择在于:强化公共权力制约和公共利益监督,配之以公共价值引导,实现利益冲突根源的逐步化解,有序理性引导公共权力运行。  相似文献   

12.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的社会冲突。其通常表现是起哄、扎堆、看热闹,严重的可引发骚乱。社会矛盾预警应急机制可有效预防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新时期“无直接利益冲突”呈现出的新情况、新趋势、新动向等特征,迫需构建这种机制。构建这种机制,需夯实“地直接利益冲突”预警应急的基础,建设科学、高效的矛盾预警与应急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一周网谈     
《瞭望》2006,(45)
继“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报道后,本刊文章《防治公务接待腐败》再次成为网民高度关注的话题;国家发改委专家有关“完善社保制度,百姓才会敢花钱”的观点,也在网民中引发热议纷纷;有关人士关于增加烟草征税、提高烟价的建议,多数网民表示反对。此外,有关目前“问责制”对“一把手”尚缺约束的报道,也获到了不少网民留言。  相似文献   

14.
官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这不仅表现为它对商品经济的限制、对民主政治和民主文化的压制,更表现在从揭露出的领导干部腐败的新特征诸如:“一把手”腐败,腐败主体集体化,腐败呈现“三高”、“三最”、“三贪”发展态势,“全家腐”的“家族式”腐败等来看,无不与官文化的深刻影响有关.彻底根除腐败已经成为摆在我党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要想根治腐败就必须标本兼治,要预防、监督、严惩“三位一体”,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15.
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和犯罪 ;法律失去执行和监督就会成为一纸空文。从近年腐败现象和职务犯罪滋长蔓延的势头看 ,综合治理职权 ,加强法律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从建立法治国家的长远目标看 ,法律监督更是一个必须加强的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 ,要“深化改革 ,完善监督法制” ,高检也提出要“严格执法 ,狠抓办案 ,加强监督”。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怎样才能在新形势下完善法律监督职能作用 ?笔者提几点初步的意见。一、法律监督要明确其在监督体系中的定位在立法、执法和监督活动…  相似文献   

16.
利益冲突是造成腐败的重要根源,是影响公共服务质量的消极因素。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问题包括预算最大化倾向、利益部门化、消极决策倾向、执行偏私性、监管谋私性、信息反馈的延迟性等。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之所以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利益冲突问题,与政府内部的行政机制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伦理素质以及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有关。结合回应性和有效性两个评价维度,当前我国公共服务领域防止利益冲突应建立健全参与机制、预算民主机制、责任机制、绩效管理机制、合作机制、监管治理机制、评价机制、行政沟通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落马官员涉及以血缘、姻亲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式腐败是当前中国腐败发生的典型特征之一,其产生既有人性本能中利益驱动形成家族式腐败的原因,也有中国社会家族主义传统中形成家族式腐败的原因,更有权力监督失灵形成家族式腐败的原因,还有制度设计与执行中形成家族式腐败的原因。通过对家族式腐败诱因及其生成逻辑的分析,实际上已预设了治理家族式腐败的路径:可以通过涵育廉洁家风稀释家族式腐败的生长土壤,强化权力制约监督以切断家族式腐败的利益链条,管理利益冲突以降低家族式腐败的发生几率,完善廉政制度以压缩家族式腐败的滋生空间。  相似文献   

18.
“亚腐败”是腐败滋生的一个重要土壤,是腐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具有私利性、模糊性、普遍性、衍生性特征和多种表现形式。当前,“亚腐败”在我国公务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且具有蔓延之势。它在我国公务员中产生具有深刻的伦理原因,必须从伦理上找寻治理的对策,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9.
何旗 《理论探索》2018,(6):49-56
落马官员涉及以血缘、姻亲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式腐败是当前中国腐败发生的典型特征之一,其产生既有人性本能中利益驱动形成家族式腐败的原因,也有中国社会家族主义传统中形成家族式腐败的原因,更有权力监督失灵形成家族式腐败的原因,还有制度设计与执行中形成家族式腐败的原因。通过对家族式腐败诱因及其生成逻辑的分析,实际上已预设了治理家族式腐败的路径:可以通过涵育廉洁家风稀释家族式腐败的生长土壤,强化权力制约监督以切断家族式腐败的利益链条,管理利益冲突以降低家族式腐败的发生几率,完善廉政制度以压缩家族式腐败的滋生空间。  相似文献   

20.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异化现象,目前腐败问题从行为主体上,从时间、空间、数量上正在向外发散弥漫,其特点是:1腐败行为主体由个体腐败发展为集体腐败。依腐败行为的实施主体,腐败可以划分为“个人腐败”、“集体腐败”,即“政府腐败”、“企事业单位腐败”。所谓集体腐败,是指多人乃至团体合谋违纪违法,中饱私囊的腐败行径。综观时下风行的这种集体腐败现象,其表现形式和数量已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集体行贿,公礼之风盛行;集团截留,私设账外“小金库”;集体走私,明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