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基本理念是自由、正义、人权、民主、平等;现代法治理念完全溶入中国本土,需深入到道德层面.法制作为一种理念和精神,应作为道德内涵指导个体和社会行为.法治理念既是伦理道德底线,更是其最根本的准则.法治是道德建设的目标和标准,法律至上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行政管理的基点.  相似文献   

2.
侨讯     
《侨园》2014,(2):3-3
西班牙电视台跨年晚会丑化中国人引华人愤慨 西班牙电视五台曾经于2013年4月,在一档访谈节目中,对华人中餐馆进行了比格的抹黑和侮辱。而在2013年最后—天的跨年晚会上,这家电视台再次故伎重演,在一幕小品节目中,大肆丑化、侮辱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自然法精神即正义具有普适性,它不因民族和国度而异。现代法治要素所包含的价值理念离不开自然法精神,这是现代法治国家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在现代国家的法治建设过程中,借鉴传统自然法精神可使我们获得很多教益,从中引出的人权保障、法律至上、权力制约等一系列宪政装置对于现代法治的确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的脸,变幻无常。人们对正义的解读从未终止,但结果确实莫衷一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罗尔斯提出了以平等、自由原则为基石的公平正义理论,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他强调机会平等,呼吁对弱势群体的帮助,追求能够维护人们公平合作的正义。这种正义理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正义观、构建法治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重人治、轻法治的四种偏向如何开展反腐败斗争,实际上有着两种不同的意见和主张:一种是"法治",另一种是"人治".公开不赞成"法治"的情况不多,但在行动上轻视"法治"、偏爱"人治"的情况还相当普遍.其表现有: 首先,夸大思想教育的反腐败作用.片面强调对人的思想、精神灌输作用,很明显这是以"人治"为特征的."法治"是根据国家和全体公民的最高利益及意志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一切行为为准则,具有极大的强制力.勿容讳言,我们并不否认思想教育反腐败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3)
刑事"冤假错案"的频发严重地侵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引起人民大众对司法公信力、司法权威的重大质疑,浪费司法资源,影响了中国法治建设进程,摧毁了公众的法治中国梦。为加强对人权的进一步保障,提升司法公信力,重树司法公正的权威也成为当前司法改革背景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法制化不断加速的进程中,法学界对刑事"冤假错案"的预防机制研究也渐进增多,本文从我国"冤假错案"的成因入手并参考了国外的相关规则进行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六项制度建设的阐述中,“民主法治”被放在了首位,这绝不是偶然的。法治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基础。对现代国家来说,法治本身就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它可以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公平与正义、塑造诚信友爱的文化精神创造一种基本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8.
<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贯彻"法治"价值,就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表明了作为执政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倡法治精神"的集体态度。精神是一种力量、一种信仰、一种信念。一个集体有了精神引领,就有昂扬向上的  相似文献   

9.
公民自治权是当今社会各种自治制度的法权基础,是为个人拥有的一种固有的、体现为公民个人或集体自主、自我统治、自我决定的权利.自治权在生活世界的私人领域,表现为某个人管理其自身并且单独对其行为和命运负责的一种状态;在生活世界的公共领域,表现为社会团体共同享有对公共事物治理并受益的一种状态;而在政治上表现为人民选举官吏、罢免官吏、创制法律和程序执法的权利.公民自治权是政治民主的法权基础,但又依赖于民主政治的实现.由于民主过程存在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脱节,也由于民主过程本身具有不完备性,因此,实现公民自治权必然仰仗民主法治的完善以及由法治保障的各种自治实践.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一种靠共同体所认同的规则形成的一种有秩序的社会状态,是社会成员达到一定的规模的人类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与"武功"相对应的"文治"的基本形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关注对公民权利的保护,而且要关注公民义务的履行;不仅要关注对权力的控制,而且要关注权力使命的完成;不仅要关注实体正义,而且要关注程序正义;不仅要实现形式法治,而且要进一步实现实质法治;不仅要看到并充分发挥法治的优越性,而且要看到并尽力避免法治的局限性;不仅要看到法治与政治的紧密关系,而且要将法治放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大格局中定位;不仅要在社会价值层面确定法治在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位置,而且要看到法治对于治国理政的体系性效用。  相似文献   

11.
巫洪才 《学理论》2013,(24):136-137
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具有典型的地方性、民族性特征并且还在不断地流变,对民族地区国家统一的法治建设进程有着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因此,按照法之正义与公平的精神对其做出善恶的分类,是民族地区进行国家统一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吴鹏 《理论探索》2020,(4):50-57
建构性正义旨在为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提供一种事实上可行和价值上应该的正义原则,强调以渐进性的方式来推动人类的正义实践和正义追求不断走向更加完善的状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应该走向建构性正义,这种判断的逻辑依据在于:一方面,当代中国的建构性特征及其所面临的公平正义挑战呼唤着一种建构性正义理论;另一方面,学界对正义问题的研究缺乏一种建构性取向,与当代中国的建构性特征发生了"脱嵌"。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凸显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建构性正义的逻辑起点;以"贡献原则"为主体、"平等原则"和"权利原则"为两翼的"协同正义"是建构性正义的基本原则;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建构性正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有关“钓鱼执法”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钓鱼执法”呈愈演愈烈之势.执法者在执法中,有法不依、不遵循正当程序,严重违反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违反行政法治原则,不但突破了人们的道德底线,更为法治国家所不容.在一个法治国家里,行政执法不仅需要实质正义,也需要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新课题。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本质,构建和谐社会要在党的领导下循序渐进。和谐社会最终得以实现,则是要靠法治建设、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最终也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5.
近期,有较大影响的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公开拘留村民事件、杭州拱墅区祥符派出所向发廊女家属发告知信事件、广州市海珠区公告小偷资料事件、武昌警方实名公告卖淫嫖娼人员事件、陕西富平上访女子万人大会公审事件等等,都是典型的公开示众事件。这些公开示众事件是对依法治国精神的背离,是对宪法和宪政精神的背离,是对社会主义基本法理价值精神的背离。从法理学视角审视,公开示众是政治运动方式的遗毒、是对公民人格尊严的侮辱、是打着普法幌子的违法行为、是违背法治精神的人治行为。  相似文献   

16.
现代法治精神的构建是以一定的国家传统法律精神为基础的。中国的传统法律精神是一种法律伦理精神,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法律伦理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是中国迈向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必须实现从法律伦理精神向现代法治精神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强制侮辱妇女罪、强制猥亵妇女罪、侮辱罪界分的主流标准是:为满足性欲而实施奸淫以外的行为是强制猥亵妇女犯罪,为满足精神刺激而实施猥亵以外的行为是强制侮辱妇女犯罪,出于报复动机而非流氓动机的公然侮辱行为构成侮辱犯罪。这种以人格尊严是三罪共同法益为前提的论断,难以为现有立法模式提供正当性,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之法益是性自主权,侮辱罪之法益是名誉权。前者有别于后者之关键在于前者是侵犯被害人性自主权的性侵行为。从主观不法角度认定性侵行为存在诸多缺陷,应从客观不法角度将性侵行为界定为能够满足性欲的行为,并实现对强制侮辱妇女罪之消解。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31)
法治精神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所在,但在当代中国,法治精神的缺失还比较明显,文章从培育法治精神的必要性出发,初步分析了国民法治精神缺失的几种表现,并就如何培育国民的法治精神进行了思考,以期对培育和提高国民的法治精神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张静 《学理论》2009,(28):91-92
正义建立在人本精神的基础上,违背人本精神必然是非正义的,在对人本精神的理解上存在个人本位和集体主义两种相互对立的认识进路。在人本精神的基础上,个人本位认识进路形成的是个人正义,集体主义的认识进路形成的是集体正义;一旦违背人本精神,个人正义就会演变为极端利己主义,集体正义就会演变为集体专制主义。正义就是个人正义和集体正义通过人本精神这一共同基础形成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石岩 《侨园》2008,(1):18-19
多少年来,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因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等问题被侮辱、伤害事件时有发生,过去,这些"寄宿他乡"的华人,为了生活,大都选择忍气吞声,但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世界华人都扬眉吐气,民族自信心也大大加强.如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对恶意抹黑华人的事件已不再沉默,纷纷运用法律手段,有理有据地加入到反击行动中,维护华人的尊严和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