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赖恩·比克斯著,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版著者比克斯在该书《导论》中介绍说:"我在第一章中解读了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一书中有关‘开放结构’的讨论,同时也比较了维特根斯坦和魏斯曼著述中与哈特‘开放结构’概念类似的观念。第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宣言》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后两者的继承和发展。三个稿本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增减,更重要的是三个稿本的主要内容以及侧重点不同,三个稿本的生成过程体现了最终形成的《共产党宣言》的生成逻辑。《共产主义信条草案》落脚于对财产公有社会的阐述,是站在未来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对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平均社会主义中未来规划的创新的"沿袭";《共产主义原理》侧重于废除私有制,落实于现实世界,其演进的逻辑转向现实世界;《共产党宣言》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出发,既有对现实世界的"破",也有对理想世界的"立"。马克思的理论兼具科学的批判方法与广阔的人文情怀,对我国进行理论创新以及构建话语体系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共生论     
著者在该书《前言》中介绍说:“萌生共生思想的直接原因是新世纪9.11事件后对恐怖主义的研究”;“见诸文字的是2004年向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提供的论文:‘全球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反映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要求,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今天,继续实施集体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要求。学习这一章主要了解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以及该学科的发展概况,了解学习国际关系学的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二、主要内容。国际关系学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它是一门新兴学科,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该学科的研究中,先后出现过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行为主义、后行为主义等学派;这些学派的盛行及其论战,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国际关系学。学好这门课程,可以使我们掌握一个认识世界、分析各国  相似文献   

6.
著者在该书第一章《序言》中写道:“我认为,把宗族的历史放在地方的和政治的脉络上,能够从几个方面促进我们对于中国社会的理解。第一,我们能够把中国社会转变过程相当精准地确定于嘉靖时期,即大概在16世纪20到30年代。第二,在这个社会转变过程中,礼仪成了联系王朝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主角。  相似文献   

7.
苏共亡党过程中的领导干部因素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共亡党已经20多年了,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极大的打击,留给世界的教训可谓沉痛。其历史教训主要在于:苏共中央主要领导干部缺乏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背离甚至背叛马克思主义,高级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丧失并腐败变质,等等。深入剖析这些深层次原因,吸取其教训,对于我国当前及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不同阶段,尤其是它的第一阶段的论述,我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因为用明确的语言较为集中地谈论这个问题,这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是仅见的。自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以一章(第五章)的篇幅详加阐发以来,它就被公认为研究社会主义社会最具有权威性的经典。多少年来,人们围绕着这些论述,一再进行解说、考证乃至发挥,争论不休。后人如此重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遗产,是出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是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理论与实践批判中全面生成了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其中,对高度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是其重要前提。通过价值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应当灭亡,代之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通过科学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和谐社会必然产生;通过历史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准备了条件。正是这些批判,不仅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找到了合法性根据,而且还揭示了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和现实道路,从而全面生成科学形态的和谐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10.
阶级解放与民族解放都是通往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两者的关系在《共产党宣言》中进行了双重表达。一方面,在“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一章,马克思、恩格斯以阶级分析方法为中心,认为民族解放从属于阶级解放,不用作为独立的政治运动进行,可以在阶级解放过程实现,提出“工人没有祖国”的著名论断。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以波兰问题为中心进行历史考察,发现英国无产阶级并没主动承担推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历史任务,波兰等被压迫民族率先实现民族解放是进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基本前提,在“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提出了民族解放可以独立于阶级解放。阶级解放与民族解放关系的双重表达具有各自的理论适用范围,辩证统一于人类解放的总体逻辑。从人类解放的高度把握双重表达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发展是作为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存在着。他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概括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共产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考察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高度阐述了他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一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在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形成以后。在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形成以前,历史还不能…  相似文献   

12.
著者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本书的任务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中,考察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的根据和起源。选择‘边缘社会主义’而不沿用‘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是因为‘边缘’能揭示世界体系的内部关系,而‘落后’只是一个直观的、外在比较的概念。边缘社会主义实现于帝国主义战争的背景下,但是当它最初实现的时候,它对自己的历史根据、发展道路、所处世界历史的方位,  相似文献   

13.
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共同构成了《共产党宣言》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渊源。《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中的全球化思想,是《共产党宣言》全球化思想最直接的文本渊源。马克思、恩格斯亲身体验到的全球化客观进程,是《共产党宣言》全球化思想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他人无法比肩的"毛泽东精神"。它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精神,争取民族独立与平等、自由与幸福精神,国际主义的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独立思考精神,永远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毛泽东精神在中国乘"毛泽东热"回归,它将与中国与世界同在。毛泽东精神不仅激励着持有远大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国人,也激励着世界上那些为争取公平、正义、幸福,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人们。  相似文献   

15.
一、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否取得成效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如果说共产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那么社会风气的核心就是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风尚。现在我们面临着全面改革的形势,共青团要成为改革的促进派,也是首先转变人们的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把改造客观世界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青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中,共产主义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别以异化劳动理论和唯物史观为基础,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阐述和论证。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于共产主义的认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已有论及,之后又经历了从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到生产、交往的普遍发展这样一个动态转变的过程。这样的转变使二人确立了唯物史观,转为科学共产主义者,也深化了人们对于共产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著者在该书《中译本前言》中写道:“这一系列的讲座主题是后现象学和技术科学。我先从后现象学的问题开始,描述了现象学和实用主义的融合如何适用于分析科学和技术。然后我简单回顾了科学和技术的变化历程,我将两者的融合称为技术科学。在第三讲中我以成像技术(imaging technologies)作为具体例子,表明了这些技术是如何转化了知识的生产。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进行理想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澄清一些错误认识。有的同志认为,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与实行按劳分配政策和承包责任制是不相容的;也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实行的是按劳分配政策,拿多少钱干多少活,不需要提倡共产主义理想。这些问题过去就存在,实行经济责任制后就更突出了。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与实行按劳分配政策是相辅相成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理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但在现阶段,如果不贯彻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9.
本书是美国联合国协会经济政策委员会推出的一本新书,由麦克阿瑟基金会主席桑顿·F。布雷德肖等人担任编辑,1988年由美国巴林杰出版公司出版。 本书共18章,分为绪论、国家简介和政策构想三大部分。本书谈到的新工业化国家主要是巴西、墨西哥、新加坡、南朝鲜、中国、印度等。这些国家是经济成功发展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一 )人类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 2 1世纪 ,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汹涌而至 ,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一轮的巨大挑战 ,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走过的道路 ,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动摇 ?社会主义迄今所遭受的最大的挫折和失败莫过于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故乡———俄罗斯 ,在经历了 7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顷刻间荡然无存 ,社会主义思想也几近销声匿迹了。“无可奈何花落去” ,是不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真实写照 ?社会主义的旗帜能不能依然飘扬于中国这块大地上 ?这是我们不容回避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