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沈莉娟 《学理论》2012,(16):187-188
党的十七大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党中央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探讨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有效实现路径,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普及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是近几年来一直在探讨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体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排除万难,实现亿万同胞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白鹤  白鹭 《学理论》2015,(5):257-258
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向全党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环境与实现路径如下:强化教师主力军的素质;打造活力课堂,疏通马克思主义教育主渠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思政教育的隐性功能。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建立宣传员制度、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利用电影戏剧进行渗透、运用年画宣传等方式,对全体民众进行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和灌输,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方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深化对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体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积极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是深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和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6.
何理 《理论导刊》2012,(5):43-4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理论读物以人民大众为主要话语对象,以实践需要和大众需求为导向,以贴近生活的话语内容为核心,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为辅助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从话语对象、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情感、分析框架等五个维度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理论读物话语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凸现了人民群众的认知主体地位,关注了大众的需要、情感和兴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主体化;运用了大众熟悉的语言、思维方式和认知场域等认知中介因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采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激发了大众的认知感悟和体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化。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对今天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有着巨大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在于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行动指南和理想信念。就教育方式而言,将隐性教育运用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又有着区别于显性教育的独特优势。在科学认知和把握隐性教育的基础上,构建隐性教育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裴桂清  符潇潇 《学理论》2013,(3):171-17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高校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高校学生由接受认同到掌握运用的过程。在传统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模式中,显性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的传播主要依靠高校课堂的显性教育来完成。但是,只有显性教育是不完整的,因为显性教育存在其固有的缺陷,所以隐性教育的提出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之处,为推进新世纪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入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科学解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几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可圈可点.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党掀起了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潮,并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性;在党内通过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性;在党外通过开展对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实现乌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泛性;注重结合党内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类对象的特点进行理论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回溯历史,总结经验,对于目前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房晓军 《党政论坛》2013,(19):14-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入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科学解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几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理论创新、宣传教育、话语方式、传播手段和制度化建设等方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具有其他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李金花 《学理论》2012,(35):332-333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当前,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科学水平有待提高;通俗化程度不够;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必须针对问题,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是要抓住"六个着力点":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群众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本保证;实事求是,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力量之源;求真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关注民生,落实党的中心任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于伟峰  李文桥 《理论探索》2011,(1):25-27,70
胡锦涛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明确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实现理论创新中国化;二是探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内在动力,关注民生、体现人文关怀;三是强调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做到思想阐释时代化;四是构筑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平台,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邵夏龙 《学理论》2013,(11):3-5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党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伟大工程。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从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主体、确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尊重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正确思想路线等各个方面,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贡献对于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追求。民族文化路径是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者在本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国,选择民族文化路径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之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努力克服民族文化路径缺失现象,创造性承接和拓展民族文化路径。这种承接和拓展是多维度的,既包括价值观念维度、思想形式维度、思维方式维度、社会规范维度,也包括语言文字维度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沦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建党90余年来,中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不同时期中国的客观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长期而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的时代,在我国社会深刻转型的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显得格外重要。欠发达地区因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设施薄弱和交通相对闭塞等客观因素制约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正因如此,推进欠发达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通过剖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欠发达地区面临的诸多困境,旨在提出行而有效的实施路径,从而使其笼罩在理论光芒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