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据"实践发展-法律与政策指向-理论回应"的三维分析框架,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大体上经历了"选举民主主导""协商民主后来居上""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三个发展阶段。未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协同发展的框架下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通过强化制度设计,在坚持协商无果必经投票表决、投票表决前充分协商沟通和重要决策投票表决与一般抉择诉诸协商相结合等原则下建立和完善协商与投票表决衔接机制,致力于促进协商与投票表决机制的有序衔接转换;另一方面是立足于基层民主自治,通过法治、问责、便利化民主参与平台建设和公民教育等途径,致力于提高农村基层民主质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先有协商民主,后有选举民主,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继续存在,人大选举民主与政协协商民主长期共存、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从而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人大选举民主与政协协商民主的协同发展,既能发挥各自优势,又能弥补各自不足。推进人大选举民主与政协协商民主协同发展,能够实现刚性民主与柔性民主的相得益彰,能够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同部分群众特殊利益的完美结合,能够确保人民既有充分投票的权利又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从而真正实现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3.
中国先有协商民主,后有选举民主,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继续存在,人大选举民主与政协协商民主长期共存、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从而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人大选举民主与政协协商民主的协同发展,既能发挥各自优势,又能弥补各自不足。推进人大选举民主与政协协商民主协同发展,能够实现刚性民主与柔性民主的相得益彰,能够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同部分群众特殊利益的完美结合,能够确保人民既有充分投票的权利又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从而真正实现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4.
民主的本质在于人民当家作主。选举民主顺利地实现了人民对政府更替的控制,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但选举并不等于民主,选举民主也有其内在的局限。协商民主在承认和反思选举民主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它有助于使民主更加完美,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政协民主: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互补互动,构成中国特色的双轨民主模式,统一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而政协协商民主是中国独创的、具有独特优势的典型的协商民主模式,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基础模式.  相似文献   

6.
选举制度是建立以选举民主为基础上的现代宪政制度之一。但由于选举民主存在自身局限性,导致建立在选举民主基础上的选择制度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通过将协商民主导入选举民主,有助于选举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8)
协商民主是民主理论发展的新风向标,是中西方民主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西方协商民主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如形成的渊源、形成的路径、参与的主体、实践的形式、发展的层次等方面。认真厘清二者的区别,探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与不足,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协商民主的价值,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相似文献   

8.
侯莎莎 《学理论》2010,(22):28-29
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学术界就其与政治协商、选举民主的关系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认为未来研究应着重探讨协商民主在中国实现的具体条件。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积累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为中国式民主新发展奠定了厚重的基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标定了积极有益的参照价值和镜鉴坐标。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新时代的拓展与升华,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规律的最新凝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重要制度载体和实践样态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开创了人类民主文明新形态,标志着中国式民主话语体系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9)
我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西方社会的协商民主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是结合我国的实际与国情而建立起来的,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相契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需要多种因素共同支持。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发扬与之相对应的政治文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的完善与发展,离不开公民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11.
2006年2月,党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意见》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形式,将协商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个重要的实践形式。我们要充分重视协商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协商民主不是中国特有,但可以体现中国特色。这种特色既鲜明地体现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运行过程之中,也蕴含在它的发展逻辑深处。具体而言就是,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合力并举、寻求有序参与与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机均衡、立基于理性沟通以促进偏好转换,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3.
"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是近年来我国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矛盾形式,暴露了我国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协商民主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民主治理形式,构建与完善协商治理机制,在国家制度层面上,继续坚持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在基层治理上,推广社区民主议事会、基层民主(民情)恳谈会;在社会领域内,培育民间组织自治发展;在虚拟空间中,重视网络协商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范与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协商民主成长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协商民主成长的进程贯穿着"统一战线协商民主→群众路线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逻辑线索。党局部执政和全面执政为中国协商民主的成长提供了有力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协商民主成长的内源性动力主要来自对民主的执着追求、对民主发展经验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巩固和扩大党执政基础的高度自省,外源性动力主要来自消灭强大革命对象的需要、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应对西方自由民主竞争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协同选举民主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立法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运行"场域"。妇联作为旨在代表、维护妇女权益和促进男女平等的人民团体,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构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尤其是,其在参与《反家暴法》等立法协商方面充当了利益之统合、协商平台之构建、智库使命之担当诸重要角色。妇联参与协商民主的实践表明,人民团体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形态,在协商民主建构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发挥独到的效应,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之建构及其有效运行不可或缺的主体要素。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是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式,是中国民主政治在农村发展的最广泛实践。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是一种村民的价值理念,是一种农村社会治理机制,更是一种村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在规范村民选举行为,推动农村选举公平公正;提升村民参与能力,推动农村决策科学民主;完善农村治理结构,推动农村治理创新优化;确保村务信息公开,推动农村监督规范完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对改变村民的政治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层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层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在内涵上,基层协商民主就是我国基层组织和基层单位的各类主体,通过有组织地协商,依法参与基层公共决策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实践;在外延上,基层协商民主的领域和范围包括城市社区协商民主、农村协商民主和企事业单位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4)
从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中国政协制度,在比较传统民主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后,通过研究政协的运作,揭示协商民主与政协的契合和联系,从协商民主的角度论证政协存在的必要性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主既是一个备受关注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但是,其本质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和"事"这两大问题。出于对民主的不同认知,衍生出不同的民主形态。基于此,检视现代民主形态的主要类型成为分析现代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从主体维度看,可以分为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从内容维度看,可以分为政策民主与选举民主;从功能维度看,可以分为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现代国家的政治实践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都不可能过于依赖某一种形态而天然地排斥另一种形态。对于中国而言,形成协商与票决相结合的复合型民主是其战略选择。这不仅源于对单一民主形态之不足的有效克服,还是由中国的权力结构及民主使命等中国语境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中国的协商民主:国家和社会层面上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商民主的出现是协商与妥协理念的复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已经具有了发育和构建协商民主的基础。作者认为要把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协商民主构建和基层社会自治中的协商民主构建相结合,发展中国的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