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中外,大凡干部制度改革,都是围绕“为’“和“位”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至于“为”和“位”之间的关系问题,早有很多经典性论断,如“有为才能有位”。“在其位谋其政”等等。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为”和“位”之间的关系富有哲理,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味道。本文拟从哲学的视角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干部制度若干改革实践作一些总结,旨在推进干部制度的科学化进程。 思考之一干部工作是唯“为”的。以科学的实绩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准确评价干部的“为”,是处理好“为”“位”之间关系的大前提。 “为”就是工作实…  相似文献   

2.
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开展干部考察情况反馈是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有效形式和载体。近年来,新沂市试行干部考察情况反馈制度,变原来的“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实现了组织与考察单位、干部的“双向互动”,进一步扩大了干部考察信息公开范围,对提高干部选任工作科学化水平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干部“带病提拔”现象的产生,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干部提拔前已“染病”。二是在“染病”的前提下,组织上失察失误。因此,防止干部“带病提拔”,首要的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使干部不愿、不能、不敢违法违纪,保持整个干部队伍的纯洁性,这是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釜底抽薪”之策。同时必须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从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人手,把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识人不准、用人不当、责任追究不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创新干部管理机制,必须“完善干部交流制度,加大重要部门、关键岗位、东中西部地区干部交流力度,疏通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交流渠道。”这就再次强调了干部交流制度对培养锻炼干部和完善干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引起全党、全社会对干部交流制度、干部交流工作的热切关注。  相似文献   

5.
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是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指针。干部“年轻化”方针的贯彻和落实,有力地扭转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终身制、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论资排辈、缺乏活力的积弊,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应当看到,目前一些地方、部门和少数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干部“年轻化”方针过程中,无论是对“年轻化”方针内涵的准确把握,还是制定具体实施方法,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干部“年轻化”方针的全面落实,给干部队伍建设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个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个性化”,要创新观念,树立“个性化”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创新方法,落实“个性化”干部教育培训措施;创新制度,建立“个性化”干部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以来,干部制度建设与改革处于活跃期,“制度选人用人”形成共识,“党管干部”的方式、内涵发生积极变化。  相似文献   

8.
干部考察不仅是组织部门的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基础性工作,而且是保证干部工作达到“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但从目前干部考察的工作实践来看,由于受到主、客体和外来因素的制约和干扰,干部考察往往不能反映干部的本来面貌和工作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考察失真”,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些甚至为数不少的的干部带“病”上岗。探索建立一种真实、可靠、科学的考察方法和干部识别评价体系,是当前干部考察工作的难点问题。本文拟就如何强化对干部考察工作的“质检”与优化干部考察的操作过程,谈谈推进干部考察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一些基本构想和思路。随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和干部工作民主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优化考察主体,改进考  相似文献   

9.
所谓“天花板”干部,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指那些因为受干部选拔任用的年龄限制,职务再无晋升空间的干部。干部队伍中出现“天花板”干部现象,无疑有悖于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不利于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是对党的执政资源的极大浪费。“天花板”干部现状如何、  相似文献   

10.
去年以来,我们金塔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制度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大胆改革。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自主研制开发了干部考核评价系统软件,较好地解决了干部考核中“谁来考”、“考什么”、“怎么考”、“考核结果如何运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这是在总结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干部制度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干部工作水平.科学化是核心,制度化是保障.而民主化是基础。没有民主化,也就没有科学化,制度化也就失去意义。干部选拔工作是整个干部工作的关键,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扩大干部选任工作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相似文献   

12.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第二十条强调,“对确定的考察对象,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严格考察”。但在实际工作中,干部考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些考察失真失实现象,严重影响了组织部门在群众中的公信度。笔者通过学习《干部任用条例》,结合干部考察工作实践,就加强和改进干部考察工作谈几点建议。一、在考察动机上,要破除“考察服从调整”的思维定势考察工作的正确动机就是为了客观地了解和反映一个同志、一个领导班子在德、能、勤、绩、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新的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从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等环节到最后的任职,都有着极其明确规范的程序,旨在为选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夯实制度基础。尤其是民主推荐环节,新条例强调“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推荐结果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实际上进一步坐实了“群众公认”这个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空降"干部(即从上级机关下派干部到下级担任领导职务的)作为一种干部交流方式,在培养锻炼干部、改善领导班子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防范用人不正之风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有的地方"空降"干部过度,相对挤压干部晋升空间,严重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基层干部队伍活力不足;少数"空降"干部"镀金"思想严重,急功近利,导致短期行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影响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其危害不容小觑.对此,笔者就消弭"空降"干部负面影响,谈几点粗浅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干部考察是了解干部情况的重要途径,是选拔任用干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加强干部监督的重要手段。兰州市红古区从2002年开始,在干部考察中推行上级评荐下级、平级互评互荐、下级评荐上级的“三评三荐”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干部考察方法是对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提高干部选任工作水平的有益探索,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组工研讨》第21期刊登文章,指出当前加强和改进挂职干部管理工作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视解决“两不管”现象,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对挂职干部的管理,事关干部挂职锻炼的实际成效,建议对近年来挂职干部管理工作的实践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从而不断提高挂职干部管理工作水平。二是重视解决“过客”思想,引导挂职干部珍惜难得的锻炼机会。注意教育和引导挂职干部尽快进入角色,自觉做到“不做外行做内行,不当客人当主人、不站局外入局内”,从而克服和纠正急功近利、浮夸虚荣等不良作风。三是重视解决“多头选派”问题,加强干部挂职工作的统一管理。组织部门是干部挂职工作的主管部门,干部挂职工作必须在组织部门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统一协调下进行,防止随意性。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不断提高干部考察工作质量和选人用人公信度,陇西县先后制定出台了《陇西县科级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评价办法》等规章制度,在干部考核考察和管理中细化干部“德”的评价指标,完善“德”的考评办法,为科学评价干部探索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党管干部”是干部工作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管干部”的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党管干部”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涵盖的内容和标准也是不同的。在计划经济年代,“党管干部”是靠干部高度的“党叫干啥就干啥”的自觉性来实现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9.
61岁时“空降”安徽 十年“文革”结束时,刚被解放的万里,原是被派往湖北省工作,临行前他去看望邓小平,向老首长辞行。邓小平听万里说要去湖北,迟疑了一下,说:“你不要着急走,再等一两天。”邓小平随即向华国锋、叶剑英建议,安徽这个“老大难”要有个得力的干部去。于是,万里转而来了安徽。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下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干部能“上”不能“下”,是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是制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瓶颈”。干部“下”的问题,不是简单降职就能解决的,而现今的制度对待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往往只强调调整,不注重调下干部的下后安置和合理使用。实际上,调下干部情况有多种多样,有的是自身能力不适应问题,也有的是组织使用不当问题。要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关键是要找到“下”的出路,用其所长,使“下”的出路明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