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追求人民幸福不仅是一种崇高理想,更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趋势。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幸福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民幸福观,始终把致力于人民幸福作为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把人民幸福作为革命和执政追求的目标,时刻关注人民幸福,时刻致力于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2.
幸福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在于你的生活态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如果人们注意把握满足需要的尺度,理性调控欲望,懂得知足,就一定会有幸福感.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作为特殊职业、特殊岗位、特殊群体,他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民幸福的基础上,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3.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新班子要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戴,就必须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始终把一切为了人民幸福作为最大的执政责任和追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的结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党的根本宗旨与民心归依相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感相统一。从幸福学角度解读,中国梦是集幸福社会主义、幸福中国、幸福人民于一体的幸福梦。实现中国梦,一要以幸福社会主义为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人民的普遍幸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要以幸福中国为目标,建设幸福中国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推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全方位的,包括享有幸福对象的普遍性和幸福内涵的全面性;三要以幸福人民为目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幸福生活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要通过引导全体中国人民对幸福的追求,消弭价值冲突,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发展活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5.
需要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需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与根本范畴。以马克思主义需要观为视角审视中国梦,启示我们:现实的人与现实的需要指明了中国梦的主体是有需要的主体;需要动力思想揭示出中国梦实现的动力来自于人民的需要;需要的理论意义表征了中国梦的最终价值指向是需要的解放与人的解放。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既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观作为其理论基础,同时又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需要观,是其在当代的真正践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幸福观是理论逻辑、时代逻辑与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理论逻辑维度,习近平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赓续与发展,是对历代共产党人幸福观的坚持与深化,是对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吸纳与超越;时代逻辑维度,习近平幸福观把准了幸福的时代脉搏,解答了幸福的时代课题,指明了幸福的时代方向;价值逻辑维度,习近平幸福观以个体幸福为第一要旨,以人民幸福为核心要义,以人类幸福为愿景旨归。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60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胜利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60年。60年的艰辛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经验是:把时代要求和中国实际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创造精神结合起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搞清楚“什么是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如何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为此经历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就是矢志不渝实现自身使命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道路,开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进行改革开放新的社会革命,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灿烂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方式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者的认同是基础,健全人格的形成即自觉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情感立场、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应有的担当责任和使命精神及把公平正义作为崇高追求是情感动力,投身实践即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常修课、通过自身奋斗夯实实践基础、以高标准道德要求提升自身素养及把改造自己与改造社会统一起来是形成途径。  相似文献   

10.
晁辛宁  王健 《学理论》2023,(4):75-77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关键问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践行“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理论。  相似文献   

11.
陶烨  赵永健 《学理论》2013,(3):32-33
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看来,科学的幸福观应该是:劳动和创造的统一,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积极地学习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对幸福进行研究和实践,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充分体现人民利益至上的理论,人民利益至上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追求.党的事业发展实践表明:人民利益至上始终贯穿于新民主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之中.只有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不断深入和拓展.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并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出"四个自信"。"四个自信"实质上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目的,更是"四个自信"的核心价值追求。本文基于人民、文化以及实践这三个层面的现实基础,对"四个自信"的内生逻辑展开论述,把人民幸福作为核心价值追求,以此将"四个自信"的核心价值追求提升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邹章华 《理论导刊》2021,(2):108-115
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幸福"的真谛有不同的理解和探寻。从最初追求道德的"至善",逐步演进为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深刻地塑造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与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幸福不是纯粹的道德至善,也不是凭空玄想的空中楼阁,而是立足现实,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的内里与外在的双重美好。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秉承和对中华文化中幸福观的创造性转化,使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更具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对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哲学基础,不仅从认识维度强调结果和过程辩证统一,为我们如何准确理解幸福、走向幸福指明了方向;还从实践维度揭示了劳动是创造幸福的秘密,讲清楚了劳动对于幸福的历史意义和伦理价值。作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最新表达,奋斗幸福观树立了新时代幸福的标准,倡导尊崇劳动的社会价值观,为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明了前进道路。  相似文献   

16.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20,(4):34-39
"人民的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丰富和发展,是贯穿国家治理的一条价值红线,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检验国家治理成效最根本的价值尺度。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党的坚强领导和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置于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实践中,是实现"人民的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现实路径,彰显国家治理的价值逻辑与深刻的历史逻辑、创新的理论逻辑、坚实的实践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作为最根本出发点。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为谁立命、为谁谋利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全部的奋斗实践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不仅仅是工作态度问题,更是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幸福梦,文章分析了"中国梦"的幸福思想:满足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是追求幸福梦想的内在动力;主动创造是实现幸福梦想的前提;物质幸福梦与精神幸福梦的统一;个人幸福梦与民族幸福梦的统一;人的幸福梦与生态幸福梦的统一;国家幸福梦与世界幸福梦的统一。其幸福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中国的发展,对现阶段建设"幸福中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坚持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一切胜利的法宝,是我们党理应遂行的历史使命,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范式进行研究,分析其内涵和内容,不仅是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总结,也是时代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不仅是强调指导中国发展,而且能给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7)
幸福作为衡量人们现实生活的精神状态,已经成为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在马克思经典作家看来,现实的人是追求幸福的主体,人的本质是追求幸福的现实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追求幸福的保障。中国梦的提出,其实质就是人民幸福之梦,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幸福思想的指导,必须坚持"三个必须",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国民幸福指数,才能更好地实现以人民全面幸福为目标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