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秦丛丛 《学理论》2009,(19):133-134
村官贿选现象,近年来在农村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重视村官贿选问题,加强村官反腐问题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四点预防贿选的机制,希望对遏制今后的村官选举中的违法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村委会直选成为农村生活的重点体现了农民群众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选举中贿选的存在,直接影响基层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通过对贿选现象调查和分析提出进一步防范和遏制贿选发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李军  张小罗 《行政论坛》2011,18(3):62-65
"村民自治"作为中国民主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试验形式",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随着基层民主权利的落实,"贿选"行为作为一种民主制度的"顽症",也愈发显示其不可忽视的破坏力。"贿选"是政治行为的经济化,"贿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公共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对"贿选"查处不力,导致贿选的风险成本低,是"贿选"产生的重要原因。加强对基层选举中贿选行为的法律规制,进而准确诠释新的基层民主政治体制和社会组织形式,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4.
从"贿选"事件频发看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地方选举中“贿选”事件的频频发生 ,既是贿选者扭曲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升迁动机产生的恶果 ,也与部分选民及人大代表政治权利和责任意识淡漠有关 ,更是有关制度的缺陷和操作中的变形所致。“贿选”事件频发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表明了发展和完善人大制度的紧迫性。发展和完善人大制度 ,既需要转变观念和提高认识 ,更需要改善党对人大的领导 ,并完善选举制度和加强人大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出现贿选丑闻,仅媒体披露的就有好几件。  相似文献   

6.
李洁 《学理论》2010,(10):40-41
在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选举中,贿选现象严重。贿选已呈多发性、形式多样化、组织严密化、操作隐蔽化等特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经济的因素、制度因素,也有农村社会结构及文化等因素。治理这种现象,首先在于培养村民的民主意识,其他则要合理划分村委员会的职能、加强对选举的监督和对贿选的处罚力度等。  相似文献   

7.
村委会直选中贿选问题的成因、危害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委会直选是村民自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 ,推动了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但是 ,在目前的村委会直选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贿选问题 ,危害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 ,对村委会直选中贿选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 ,应深入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贿选频发与治理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我国选举领域频频发生的贿选案是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颗毒瘤 ,贿选案频发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行选举制度存在的缺陷诱导所致 ,表现在候选人提名待遇差别化、候选人确定过程黑箱化、差额选举程序形式化、代表与选民关系疏离化、对贿选当事人责任追究温情化、选举与选民 (代表 )利益关系空洞化等方面 ,因此治理贿选根本途径是改革、完善、创新选举制度 ,依靠严密的制度防控、治理贿选现象。  相似文献   

9.
为了防止和杜绝发生“问题干部”上岗提职等问题,最近,山东省委组织部提出,在干部任用问题上必须做到“八个严禁”和“八个必须”。“八个严禁”即:严禁跑官要官;严禁买官卖官;严禁拉票贿选;严禁封官许愿;严禁任人唯亲;严禁跑风漏气;严禁弄虚作假;严禁有案不查。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和处理村民选举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选举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村民享有的“四个民主”权利之一。然而在村民选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反选举程序的行为问题,扰乱、破坏选举的行为问题,贿选问题,承诺问题,宗族、派性问题,选民资格问题以及候选人资格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选举才能健康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1.
蒋萌 《民主》2008,(1):42-42
北京通州一个“大款村民”近日自曝,自己在村主任选举中耗资150多万元贿选,但最终落败。竞选对手同样财大气粗,也靠“巨资拉票”,却如愿当选。对于“以钱换票”,大款声称是为了“权力平衡”。  相似文献   

12.
按照《党章》规定,从今年开始到明年上半年,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都要分批进行换届。笔者认为,防止和纠正换届中的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一方面要杜绝出现“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突击提拔干部等违规违纪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坚决防止悄然滋生且呈蔓延趋势的“挑官”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我国农村村委会直选中或多或少存在"贿选"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无疑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造成"贿选"现象的主要原因集中表现为村民政治素质低下、经济利益诱致、选举机制不完善以及经济能人对政治地位的需求驱动等。为此,必须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加强选举宣传教育,理顺利益链,加快立法工作、完善选举程序、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经济能人的政治引导、规范其从政之路。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央两办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选举工作的通知》中涉及到的村委会选举失范问题,学界现有研究大都是政策解读式的理论分析,缺乏必要的解释力。所以本文试图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对个案村庄村委会选举中出现的贿选,非法使用暴力和村民自治权受到上级部门过度干预等不规范现象进行考察,以形成对当前村委会选举所面临困境成因的更具解释力的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桃源  力扬 《瞭望》2008,(18)
古人云,"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证之今日某地"村官"之三请,信哉斯言。报载,某地选"村官",原"村官"推出"三请"策略,"请吃、请喝、请投票"。此"三请",很是惹人视听。村民自治,公平选举,杜绝贿选,上有明令。乡邻之间,谁能干,谁不能干;谁有公心,谁不称职,公道自在人心。功夫不下在平时,请客意在选票,此种技术含量不高的贿选,也太低估了村民的智商吧?方家云,"三请"还是要请的,只不过要换换内容,这就是向村民请教,为村民请命,请村民监督。果如此,则新农村建设,当开新境。  相似文献   

16.
<正>在村委会民主选举过程中,贿选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级党委和政府。近年来,贿选现象不仅进一步增多,而且出现了新的特点,贿选活动开始越来越严密化,手段也变得更加隐秘。贿选的本质是金钱政治和政治腐败,它对民主政治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17.
贿选现象显示“重农”背景下农村基层政治资源的“稀缺性”《瞭望新闻周刊》在最近的调查中发现,在我国最新一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一些地方的贿选问题仍很严重。买票、代票现象时常出现,现代民主政治如何在中国传统乡村扎根遇到了新的挑战。贿选界定困难重重今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期间,安徽省当涂县里桥村两个村主任候选人争着请村里的人吃饭、给村民送香烟拉票,一些群众有意见,把送来的香烟转送到乡政府举报他们。县乡纪委接到举报犯了难:选举期间利用各种借口请吃喝、分发香烟、糖酒等物品,算不算贿选?相关法律对此规定不够明确,查处这些问题缺少必要的手段和有力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05,(45)
根治贿选的关键还在深化、完善民主制度。如果民主选举做得好,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跟不上,就会使“选票”贬值,令群众感觉不到民主权利的价值,为贿选培育了土壤。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多管齐下,根治贿选问题:一是让民主管理成为民主的核心内容。选举是一次性的,民主管理才是日常性的、更重大的民主。对村集体资产的控制、支配要实行透明化,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减少村干部非法牟利的可能,从而弱化他们强烈的牟利预期。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落实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这也是防止贿选的最根本措施。民主管理使村干部无利可图,自然就不会去投资了,才能选出真正有公心的人。  相似文献   

19.
《理论视野》2009,(6):63-63
《新京报》6月6日发表蔡定剑的文章指出,近日,中办和国办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这对被贿选困扰已久的农村民主选举来说,虽然来得有点晚,但还是来了。  相似文献   

20.
村“两委”选举中派系贿选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派系在农村社会文化网络和利益诱导的特定背景中产生,并具有政治属性。这一政治属性主要表现为村庄派系参与村"两委"的选举竞争和利益博弈,并以贿选的方式操纵选举。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村庄派系之间的力量对比均衡格局和利益博弈激发了选举的竞争性。村庄资源越丰富,派系力量对比越均衡,选举的竞争性就会越强,派系精英即竞选者越有可能利用制度上的某些缺陷通过贿选方式操纵选举,从而掌握村级权力,实现派系利益目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产生的村庄派系和贿选现象已经成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障碍。必须进一步完善村级管理制度,特别是村级项目招投标管理和村务决策制度,细化其中的运作程序,加强与其相配套的监督机制建设,防止串标和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出现,铲除派系形成的土壤。同时,加大对派系贿选行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强化对派系贿选行为的约束,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