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雷 《学理论》2009,(5):105-107
首先谈一下关于“知青文学”的定义。笔者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无力对此下精准的定义,只能根据经验性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知青文学”是特指反映“文革”时期置身于“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代知识青年的生活命运的文学作品(也延伸至“文革”结束以后的“后知青时代”及其子女的生活命运),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形式。其中有曾是知青身份的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还有大量非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这类“民间”知青文学作品主要以“知青网络文学”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2.
菁菁 《党政论坛》2014,(18):18-19
1979年2月,几百万上山下乡的知青大军如潮水般返回他们当年出发的城市。按规定,知青返城是要安排工作的,一般都被分配在国营和集体单位。而当时返城知青规模庞大,根本无法全部安置,就业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小型骚乱。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做法莫过于“开闸放水”,也就是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让他们自谋出路,解决就业。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9)
"知识青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而作为个体的知青在其生命历程中必然与下乡地产生重要的联系,已有研究主要从知青的下乡生活时期和"后知青时代"1讨论知青对下乡地的贡献。以恩施州的一个知青为个案,呈现知青对下乡地贡献的第三种类型,即知青留在当地,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当地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张春波 《党政论坛》2009,(10):11-11
都说穷日子难过,我从不怀疑这种说法。我过过穷日子。在做知青的时节,常用盐水拌饭吃。那样的夜,非常非常地漫长。知青中的坏孩子说,谁和我去偷老乡的鸡?好孩子们不由自主,纷纷起立。最好的模范知青不起立,小声说:“我不去……我留在家里烧开水吧。”没有过过穷日子的人真是不知道,穷而守志,那太难了。  相似文献   

5.
知青文学作为知青运动及与之有关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知青一代思想情感、文化心理、精神特征外在化、艺术化的表现,是知青一代的心灵史。知青文学既有对农民和乡村的由衷赞美,也有对传统乡村文化和农民身上的历史积淀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体现出知青作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中国知青史》作者谈《中国知青史》刘小萌定宜庄编者按:定宜庄著:《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和刘小萌著《中国知青史》大潮(1968—1980)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1998年1月出版。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首都青年问题、青年运动史、近代...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60年代末,一批分到云南边疆的知青越过国境线,奔赴缅甸参加革命。战争结束后,流浪到金三角的知青走上了各自的人生旅途。而属于他们的那段历史,在千里之外的故国已经很少再有人提及。  相似文献   

8.
如今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可能都记得一个叫‘李庆霖”的小学教师。这位无取无权无亲无故的平民百姓,居然上诉十亿人的领袖毛泽东,直谏上山下乡的艰难困苦,哭诉“无米之炊”的窘境。而且毛泽东亲笔回信,还寄给他三百元钱“聊补无米之炊”。李庆霖的信对中央震动很大,由此调整了一系列知青政策。在改变知青命运的同时,李庆霖的命运也在不断改变,从学校的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到县知青办副主任和县教育组副组长甚至福建省招办副组长和国务院知青办成员,从学校到机关,从地方到中央,似火箭冲天,青云直上。然而好景不长,1977年初李庆…  相似文献   

9.
石金焕 《学理论》2013,(21):197-198
"农民-知青"间的互助关系很少被学者和作家关注,梁晓声的《知青》则弥补了这一空白,通过对《知青》中共同时代,共同生活,共同苦难下的"农民与知青"关系的探讨,阐释了农民与知青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人性美"的跨时代性。  相似文献   

10.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婚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的婚姻是一个涉及面颇广的问题。“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以及将城市青年送往农村接受“再教育”的特定形式,使这个问题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婚姻问题,而成为上山下乡运动中纠结着诸多矛盾的一个焦点。剖析这个问题,有助于加深对上山下乡运动性质的理解。本文试从知青婚姻的政策、已婚知青的人数、知青婚姻的类型、已婚知青的难题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蒋原伦 《民主》2013,(5):50-52
有那么一段动荡的岁月是我们人生的旅程因为自己当过知青的缘故,很少看有关知青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记得去年五六月份,中央电视台开始播《知青》,后有人在网上说要停播该剧,心想要停播的东西一定值得一看(心理有点阴暗哈,不过也是经验之谈),结果发现满拧。看了几集,感觉有的拍得不错,有些地方则处理得草率,将今天的某些观念带进了历史,有错位的感觉。自己的知青生活经历往往会化为吹毛求疵的资本,总觉得有些地方写得不真实。随便一例,知青们怎么能把"说服"念成说(shuì)服呢,这是在穿越么?  相似文献   

12.
知识青年大返城风潮动因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象60年代末期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一样,到了70年代未期,他们大多带着10年风霜、百样磨难,以锐不可挡的气势又返回原籍。知青大返城绝不仅仅是一些偶然的知青突发事件所能铸就的,它掺揉着诸多复杂的政治动因、经济动因和文化动因,加之知青回城呼声日高和决策层知青政策的改变,最后汇成了势不可挡的返城风潮洪流。  相似文献   

13.
李金华 《各界》2013,(7):92-94
1970年春节,周恩来总理在同回京探亲的延安插队知青周秉和、何立群的交谈中,了解到延安地区贫困、落后以及知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帮助延安地方搞好北京知青插队1作,3月10日至26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延安地区插队青年工作座谈会,会议由国务院副总理谢富治、纪登奎和北京市委书记吴德主持,陕西省、延安地区和12个县的负责同志、北京市和7个区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14.
知青上山下乡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青上山下乡和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同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特殊群体,知青与村官之间有着十分相似的情形。通过对二者的考察,弄清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特别是从知青上山下乡过程中寻找得失,对新时期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开展、制度设置的规范和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18,(11)
正日前,我加入高中同学的班级群,当年知青多在其中。一天,一位知青点的同学发来一幅照片,使我大喜过望,那是半个世纪前的知青房舍!尽管是残存的一侧,但由于我阔别小山村之后再没有旧地重游,因而,对这幅照片魂牵梦萦。随后,又有知青上传两幅照片,分别是他们在那残存房舍前的留影。我端详照片中那座高过房脊的砖砌烟囱,追溯那镌刻其上的一半对联时,仍然很激动。为什么只有孤独的下联?上联哪去了?说来挺奇怪。当年,知青住房建成后,大家搬来一块桌形大石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60多岁的沈阳老知青王向红,一生历经风雨,但她知难而上,苦学上进,从来不向命运低头。为迎接今年9月18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她与"辽宁知青驿站"的伙伴们,在群主汪杰的带领下,自编、自导、自演、自拍了反映知青生活的6集微电影《知青,难忘的岁月》。这部微电影通过上山下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33)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对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知青博物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正是记录了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凝结了内涵丰富的知青精神。影响教育学生,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构建依托知青博物馆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徐珣 《各界》2010,(5):11-13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这个知青队伍中的“小江苏”,在《北大荒》内刊打工时,居然结识了聂绀弩、吴祖光、丁聪和丁玲这些蜚声中外的文化大名家。  相似文献   

19.
正15岁,青春年少,岁月青葱;7年,时光漫长,日久月深。细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掩卷自省,久不平矣。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书里以系列采访实录的方式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同志,在困顿中坚定信仰、在困苦中磨炼意志、在实践中提升本领的成长过程。在这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同志读懂了生活之本,读透了中国农村,透骨而又  相似文献   

20.
知青出身的作家成了中国80年代文坛的主力新军,知青文学以城市价值观摹写乡村,对乡村的叙述过于偏重情感的宣泄,呈现出两种矛盾的叙述风格,自我主义和牺牲心理的强势话语遮蔽了真实的乡村世界,消减了知青文学的现实意义和警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