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他1970年所看到的中国,斯诺的态度和反应复杂,包含着许多层面.北京大学现在位于以前的燕京大学校园内,在去北大参观时,斯诺发表了演讲,埃德"颇感震惊地获悉,北大和燕京的历史被概括为‘文化帝国主义机构',解放后才获得了新生".斯诺时刻等待着即将来临的与毛泽东的会晤,他花时间准备和"等待着与这位左派人士的会晤".但是,他与主席的会晤推迟了两个月,直到¨月中旬才实现.  相似文献   

2.
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一位美国记者。最近,世界知识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伯纳德·托马斯所著的《冒险的岁月——埃德加·斯诺在中国》,此书大量使用了斯诺40余年的日记,为我们了解斯诺提供了许多新的材料。现将书中记叙的斯诺最后一次来到中国的经历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3.
斯诺对扩大红军国际影响的作用管丽萍时值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在改革开放业已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的今天,再去回顾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和胜利,我们仍可以从中汲取许多有益的启发。本文仅从斯诺对扩大红军影响发挥的作用来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斯诺对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共产党的外交发展史上,埃德加·斯诺作为一位美国的新闻报道员和新闻评论员,用他的文字及摄影作品向世界人民展现出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他的社会行为和作品在向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国际关系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等作品,在对外宣传中国共产党、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斯诺1959年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曾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两种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之间关系的大讨论,在斯诺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及他们所代表的不同文化间的隔阂和冲突已经危及到了人类未来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调和这两种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两种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从而使社会朝着一个更加有序更加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时隔半个世纪,尽管这场讨论的热潮早已余温散尽,但两种文化间的关系显然没有出现象斯诺所设想的那种最佳结合的状态,人文文化和…  相似文献   

6.
马斯诺的需求理论在90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了解被教育者的心理需求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文中通过分析90后的心理特点,合理利用马斯诺的需求理论,因人施教,因势利导,使思想教育工作适应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方式和渠道有许多,但是,直接、迅速的方式和渠道首推新闻媒体。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十分关注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争取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因此十分重视做对外的新闻媒体方面的工作,周总理更是呕心沥血地亲自开辟让世界了解新中国的媒体渠道。周总理亲自做外国新闻媒体的工作,如果从1935年同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斯诺的会面算起,到他1973年10月26日最后会见美国《纽约时报》驻巴黎外事记者安兹贝格为止,历时将近40年的漫长岁月,他有无数个夜晚是在同外国记者的亲切交谈中度过的。中国…  相似文献   

8.
农民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以解决农民问题为基础。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三农”的发展;中国的希望,关键在于农民的希望。这正像毛泽东在陕北与斯诺的谈话中曾说到的一样,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  相似文献   

9.
中国语言可谓博大精深。从几千汉字中挑选组合的词语,比起由几十个外文字母拼成的词句,当然丰富多采。特别是一些不见典章的世说俚语,更是精彩生动,往往使一些外国朋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据说,当年毛泽东主席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用了一句“和尚打伞”的比喻,而这位世界知名记者难解词意,竟译成了“中国和尚不论什么天气,出门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的处境非常艰难。当年鲁迅就不喜欢沈从文,但鲁迅毕竟是鲁迅,后来改变了,和美国作家斯诺谈话,点几个优秀作家时,提到沈从文。茅盾对沈从文的偏见,是文学观念向左。对沈从文伤害最大的是郭沫若,将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的”反动作家,扣上了一顶“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大帽子。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的地位如日中天,沈从文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特色劳改工作形成的理论本源.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中国无产阶级优秀代表人物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中国特色劳改工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更现实、更直接、更深刻、更具体的影响,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最杰出的代表毛泽东同志,以他伟大的创造力和影响力,通过对我国罪犯进行劳动改造工作的研究和关注,为中国特色的劳动改造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创立中国特色的劳改工作方针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一、关于人是可以改造的理论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对于反动阶级和反动派的人们,在他们的政权被推翻以后,……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成为新人对反动阶级实行专政,这并不是说把一切反动阶级分子统统消灭掉,而是要改造他们,有效地改造他们,使他们成为新人.”他在1960年《接见斯诺的谈话》时指出:“犯罪分子是可以改造好的,是能够教育好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在他亲自修改的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决议中指出:“大批应判刑的犯人,是一个很大的劳动力;为了改造他们,为解决监狱的困难,为了不让判处死刑的反革命分子坐吃闲饭,必须立即着手组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上海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这里居住着数量可观的外国人。他们来源众多,成分驳杂,同情中国处境、热爱中国的不乏其人。中国共产党人针对这一特点,积极探索出一条开发、利用上海统战国际性资源的有效途径,包括尽最大可能团结、联合国际友人,努力拓展国际舆论空间,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支持与帮助国际友人组织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整合、提升以国际友人为主体的国际性统战资源;巧妙利用国际友人的特殊身份,在其寓所装置秘密电台,掩护地下党员;委托国际友人购买、输送药品等紧缺物资到陕北,护送陈云离开上海前往苏联;推荐斯诺成功访问延安,推荐马海德去延安从事医疗工作等。这一审时度势、机智灵活地利用上海社会高度国际化的特点,综合利用上海统战资源的国际性,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伟大斗争,是党的统一战线法宝在近代上海取得的重要成果。作为中国共产党忠诚同志的宋庆龄,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梁勇 《人事天地》2010,(21):53-53
他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一个贫穷的外来移民家庭。从小,他是个腼腆内向的孩子,和他一样大的孩子都不喜欢和他在一起,因为他什么也不会。每次考试,他都是倒数几名。老师不想让他回答问题,因为他总是羞涩地说"不知道"。大家认为他是笨  相似文献   

14.
王国军 《人事天地》2010,(24):49-49
他的父亲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一名美术家,只是他偏偏对美术毫无兴趣,很简单的一副水彩画,他坐了一天,却未曾落一笔。他也尝试过认真读书,下课后,别人都去玩,他依然在教室里认真地复习,但是每一次考试,他都排在倒数第一。这让他十分尴尬。同学们也嘲笑他,也  相似文献   

15.
李晓 《人事天地》2010,(23):62-62
他有一个普通却宏大的梦想,那就是让地球上的人们都吃上饱饭。这个人,就是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34岁时,他开始研究杂交水稻。44岁时,他配置的种子成功了。68岁时,他再次投入研究杂交水稻新课题。74岁时,他研究出来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800公斤。他刚刚度过了80岁生日。一个国家的总理,向他诚挚地表达生日祝福。因为,他的贡献已经属于世界。  相似文献   

16.
吴邦发温文尔雅。他明亮的眼神,还有爽朗的开怀大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他象个营长,带着士兵冲锋陷阵在前方,但他的职业是一位医生。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救死扶伤——为生命设防。  相似文献   

17.
学而后为政     
春秋时期,郑国地位最高的大臣罕虎,想让尹何治理自己的封地,便向子产征求意见。子产说:“他年龄大小,又不知他能力如何!”罕虎说:“我很喜欢他,他也肯定不会背叛我,至于治理政事的能力,我想让他到那里去学,大概慢慢地就可以了。”“不可!”子产听他解释后断然反对,“人们喜欢一个人,总想让他得到一些好处,现在您喜欢尹何,便把政事交给他,这就像他还没学会拿刀  相似文献   

18.
灵魂的高度     
尹玉生 《人事天地》2010,(20):54-54
他是天生侏儒,终生100厘米。7岁那年,他看了一场钢琴演奏会,着迷到神魂颠倒,父亲就给他买来一架钢琴。他要别人抱着上下钢琴座,父亲在钢琴上安装了一个特殊的辅助器来控制踏板,使他的脚容易牵动踏板。他痴狂地练了五年。  相似文献   

19.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家,他与北京有着剪不断的不解之缘。北京是老舍的生命之根,是他的创作之源,成为凝聚在他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关照着他的生命、他的创作和他的意识,构成一个作家与其对象之间完美而和谐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他者"研究展现了当代西方哲学全新的思维原则,引起了许多思想家彼此之间激烈的争论,现象学史上留下了他们探索的足迹和精彩的片断。胡塞尔在"先验自我"的层面上开启了"他者"研究的先河,海德格尔、萨特和梅洛—庞蒂等存在主义现象学家不满于胡塞尔从纯粹意识出发来构造"他我",而是认为没有什么比他者更实在了,他们从存在论领域分别对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处理与他者相处的不同模式,列维纳斯更是直接将"他者"置于中心地位,以避免他者被同者所湮没、占有,从而实现了他者对自我的真正超越。纵观现象学史上"他者"研究的思想脉络,经历了一个从自我走向他者、从同质走向多元的开放过程,它启示我们要不断反思主体性哲学、走向"边缘",走近他者,关注他者的"他异性",在面向自我与他者的空间中寻找理想的关系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