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 ,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策略 ,是我党对治国理论的创新。通过阐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着重分析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考察了历史上法治与德治的经验和教训 ,并进一步提出了二者结合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①法律和道德的不同作用 ;②正确对待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 ;③树立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相似文献   

3.
实现德治与法治间的良性互动,是贯彻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思想的关键。德治能够推动法治,但运用不好也会干扰法治,所以必须遵循其自身规律。目前我们国家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推进行业的自律。法治对德治具有能动作用,改革就是要通过法治来催生新的道德规范。当前法治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本身的机制尚不健全。要推动法治文化的建设,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把法治的理念转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4.
"德治"是现代学者对儒家社会治理模式的概括总结。现代学界往往认为儒家"德治"将治国安邦的希望寄托在圣君明主身上,因而是一种典型的"人治"思想。实际上,儒家"德治"思想一方面以儒家伦理重塑传统法律的基本结构与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儒家德教提高百姓的道德素质,最终使国家通过公权力所建构的法律秩序与民间社会的伦理秩序形成最大限度的共识。在提倡治理创新的当代社会中,儒家"德治"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培育民间自治力量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方面有着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论德治秩序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治思想作为我国儒家文化的政治理想,与儒家文化本身一样,有着其历史上的进步意义.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今天,它仍有存在的价值,用全新的视野审视它,它与当前的现代化进程并不相违背,追求民主政治并不妨碍我们对自身素质的要求,反而能使我们用更清醒的头脑反思自己的行为.面对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种种危机,我们更加需要对整个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氛围做出必要而强有力的整合,新文化体系的构建势在必然.文化维新无疑是德治重建所期许的文化支持之道.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两种基本治国方略,探讨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提高治国 水平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德治与法治之间存在着相融、相异、相济辩证关系。我们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 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完善治国方略,保障社会的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治国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是关键,德治是基础。只有法治与德治协调配合,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实现和谐社会之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   

8.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俊 《行政论坛》2003,(1):41-43
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是江泽民同志在新世纪之初提出的治 国新方略。德治是法治的基础和条件,法治是德治的保障和升华,二者不可偏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对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尤其要有深刻认识并坚决在实践中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9.
现代法治与德治是实现法治国家不可缺少的两种治国手段 ,但法治和德治有各自的功能优势和局限。发挥法治的功能优势以弥补德治的功能局限 ,发挥德治的功能优势以弥补法治的功能局限 ,实现法治与德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法治结合德治、二者不可偏废 ,有着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基础。新世纪初 ,确立德治配合法治的治国方略 ,标志着国家治理模式有了新的飞跃。这一战略的贯彻落实 ,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深刻理解这一方针是我们实践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于丽红  陈军波 《行政论坛》2003,(1):44-45,78
在我国,法治实践与德治实践历史悠久,现在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所提的法治与德治在内容上是对传统法治与德活的继承和发展,但在本质、目的和指导思想等方面与传统的法治和德治存在根本的区别。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社会主义时期德法兼治不仅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而且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但是,社会主义时期法治与德治仍然不是等同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法治不能代替德治,德活也不能代替法治。新世纪,在我国加入WTO,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据和处理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否则,既会影响法治进程,也会影响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方来武  杨裕辉 《学理论》2013,(32):23-24
德治是社会治道的选择之一,尤其在强调法治的今天,我们也要树立德治意识,充分发挥德治的积极功效。德治对现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发展,起着精神引导作用,要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重建现代德治体系,丰富现代社会的治道选择。  相似文献   

13.
葛楠 《学理论》2015,(4):213-21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但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冲击着法治建设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法治信仰教育。文章对法治、法治信仰和法律信仰进行了阐释,提出了进行法治信仰教育需要注意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能放弃和放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法治信仰教育可以保证和促进法治建设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不论是法治还是德治 ,都是历史的产物。坚持法治与德治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既是法治与德治内在统一性的要求 ,也是实现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的关键。坚持法治与德治的具体、历史统一 ,首先必须立足于我国现实经济基础 ,而不能脱离或超越这一基础 ;在此前提下 ,还要坚持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具体、历史统一 ,以及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与德治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德治"教育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其在对经济社会秩序的规范、人的塑造、社会统治阶段利益的维护、价值观的体现等方面存在着异同.传统的"德治"教育中的精华对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和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德治经济;市场经济需要法治,同时也需要德治。法德合治的实现路径:法德合治的关键是既要立法,又要立德;法德合治的基础是确保民权,劝导公益;法德合治的核心是权出于法,力以德行;法德合治的实质是爱民安民,富民教民;法德合治的实践是法主德辅、法德并举;法德合治的方式是国家推进、民众推进,养德为民、以德勤政。  相似文献   

17.
陈胜 《学理论》2010,(17):80-81
"德治"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传统的德治思想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甚至影响至今。研究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分析它的主要内涵,认清它的历史作用及其启示,这对于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20,(1):17-23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乡村治理始终是贯穿于三农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关系党的治理能力和执政水平以及中国乡土社会的安定和秩序。自治、法治与德治作为乡村治理探索的成功经验,是亿万乡村农民首创精神的集中体现,展现了乡村共同体提升精神、谋求善治、追求发展的诉求和愿望。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而三者的最优融合发展体现的是乡村治理进程中所坚持的传统与现实、坚守与创新、差异与选择,这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中国乡村治理体现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是,坚持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坚持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强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保障,引导社会协同性力量的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9.
德治思想是儒家学派最基本的主张,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和精髓。儒家思想认为,德治较于法治更重视和谐、主动,通过道德的力量感化和教育人是教育的高级境界。儒家德治思想包含了"为政以德"、"为政在人"、"寓政于德"和"修身为本"等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借鉴儒家德治思想精髓,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增强人文底蕴、创新工作理念,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 ,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当然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关于道德教化学说的理论 ,而传统政治道德也包涵了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弘扬我国传统政治道德中的有益成分 ,对于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