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笔者随几位银行领导到一个贫困县现场办公,行长们着实想帮该县一把,可听完提出的项目不禁大失所望,其中十有八九是生产淘汰产品,或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县长为难地说:“造一个好项目真比登天还难!”行长们不悦地说:“过去选不到好项目,贷款照给,结果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今后再选不到,别怪我们见死不救!”笔者以为,行长的话切合时宜。上一个好的、大的项目,可使一个地方尽快脱贫致富,甚至抱一个“金娃娃”;而上一个无效项目,可能成为甩不掉的“包袱”。此类佐证比比皆是。一些地方之所以老是被甩在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2.
可行性研究,是一个新项目通向成功的第一个驿站。然而,时下一些项目研究的“可行性”与现实性相差较大,很值得研究。几年前,某地有个大项目,在几次可行性研究中,申办者再三言明:该项目技术如何“先进”,效益如何“可观”。谁知竣工投产后,经市场检验的结果,产品未能达到预期的水平,经济效益很差,工厂连年发生亏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中出现执法行为“市场化”倾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如一些地方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国家多次下令关停,然而在向相关执法部门交费后便死灰复燃。一些企业的排污项目未得到治理,却因向有关执法部门交了费后继续排污,从违法变为“合法”。苏北一些乡镇渔政管理部门,向  相似文献   

4.
如今,一些地方的干部,为了树政绩、塑形象,总会想方设法,办一些“面子工程”。一是“办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样板”,精心描画一个点,追求上档次,不管经济效益。二是“画线”。在公路沿线,人们易见的地方做“示范”,做到整齐划一。羊养在路旁,肥堆在路边,调整的项目也放在醒目  相似文献   

5.
时下,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中喜欢贪多求洋,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今天招商引资弄进来一个,如获至宝;明天民营经济上一个项目,宠爱有加。在“油多不坏莱”理念指导下,这些地方产业发展变得太多、太快,变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地方出现了“贪多嚼不烂”的现象,有限的生产要素投入到过多的产业,不仅拉长了战线、分散精力,还出现“东施效颦”,在一片发展声中任自己优势产业日渐凋谢而无觉察。  相似文献   

6.
革命老区湖北省黄冈市“为提升城市品位”而规划实施的东方广场,如今变成了杂草丛生的“撂荒广场”。该广场建设因挪用国债资金、挤占安居用地而被列入“审计清单”。这一“形象工程”已成为一块难以愈合的伤疤。当地老百姓形象地说:“有人搭梯子,没人擦屁股。”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就是喜欢干一些“搭梯子”的事情,喜欢上马新的、亮的、大的、高的项目。到了一个地方,首先想到的是赶快出一些闪亮的政绩工程。就说这东方广场,当初征地时说,要建成老区的“天安门广场”。如此的好“梯子”,谁会不喜欢呢?下级喜欢这样的“梯子”,上级也喜欢这样…  相似文献   

7.
曹卫东 《群众》2020,(1):40-41
2018年以来,泰州市创新构建基层党建“书记项目”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质量标准,通过有力实施一个个“书记项目”,有效传导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撬动了全市基层党建质量的整体跃升。党建与发展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同频共振、互促互进、密不可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两张皮”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泰州升级“书记项目”载体,推动乡镇党委书记将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一件件大事、要事、棘手事,转化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用大党建思维、“党建+”手段极力破解难题,有效促进了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在,一些地方总在埋怨搞经济建设缺投入,而对当地出现的用钱马虎、投入不讲效益现象却视而不见。故而,便出现了:一边是需要投入的项目“无米下锅”,患下“饥饿症”;一边是效益不好的项目占用大量资金,患下“消化不良症”。 在聚财用钱方面,江西上饶地区创造了一套“扎竹成排”的办法,值得借鉴。两年来,该区将红壤项目、果业开发、扶贫开  相似文献   

9.
什么叫“政绩工程”,以笔者拙见,大概就是一些领导干部、政府官员为在任期间有所建树,实施的颇见成效的项目。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然而,如今变味的事情太多,政绩工程也在变味之列。一些政府官员把“政绩工程”当作官场攀登的阶梯或升官晋级的敲门砖,政绩工程便成了“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他们不是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而是随心所欲、好高鹜远地实施一些带有轰动效应的项目,其结果是轰轰烈烈上马,凄凄惨惨收场,为官者“政绩”到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之初,华大基因研究发展中心落户杭州,引起了国人极大的关注。据说,这个世界生物科学的前沿项目落户杭州还有幕后新闻,国内一些大城市争先恐后向“华大”开出极其优厚的条件,但“华大”最终选择了杭州。  相似文献   

11.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各地都在千方百计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却招来了“伤”。如:一些骗子抓住地方发展经济心切的心理。搞来一些假公司、假项目等.假借独资或与地方合资的名义到处招摇撞骗;一些不法商人把某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结果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人民的生产发展、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惜采取减免税收、降低土地征用价格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结果让不法商人钻了空子.损害了国家和百姓利益;还有一些地方的领导。借招商引资之名,行公费旅游之实……  相似文献   

12.
持续、高速、健康增长,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主流,但也有一些地方,由于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不切实际地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因而分散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致使许多在建项目无法按期竣工,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胡子工程”。 一、遍地铺摊子,“胡子”似个长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20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年代。有资料表明,近年来全国的经济增长超过10%。沿海某些省份接近30%,而苏南、浙北和胶东部分县市提出的口号是,“三年翻两番”,“一年翻一番”,“今年再建一个××厂”,“明年再建一个××市”。这样的发展速度靠什么支撑?靠投入,靠超常规的大投入。为了使经济  相似文献   

13.
“撒胡椒面”与“扎竹成排”程建平现在,一些地方总在埋怨搞经济建设缺投入,而对当地出现的搞钱积极、用钱马虎、投入不讲效益现象却不以为然,故而,便出现了两道风景线:一边是需要投入的项目“无米下锅”,患下“饥饿症”;一边是效益不好的项目占用大量资金,患“消...  相似文献   

14.
时下,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已成为许多地方的一种常规作法。为鼓励官员招大商、大招商,激发官员的招商活力,一些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诱人的激励措施。比如,按引进资金的多少提戍,或分档设奖。引进一个大项目,招来一个大老板,除了丰厚的奖金,还可以在职位上给以重用因而官员人人招商, “见钱眼开”成了一种时  相似文献   

15.
“三资热”喜中有忧王文峰在“三资一企业繁荣的背后.潜伏的危机已经浮现。问题之一:项目良莠混杂一些地方求“外”心切,饥不择食,顾不上对项日考察论证,重数量.轻质量.造成投资项目良莠混杂。有的地方引进了不少规模小的劳力型项目.而高科技的智力型项目却不多。...  相似文献   

16.
时下,国家正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些地方跃跃欲试,“跑部进京”憋足了劲。 跑部进京,何为?固然是要项目,争资金,启动市场,拉动增长。诚然,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优势吸引项目,拿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争取资金,有准备地“跑部进京”,本无可厚非;以优势项目造福一方,亦是一招实在的振兴之策。问题是,有些地方的“跑部进京”纯属盲目冲动,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7.
一些国人思维或做事 ,往往喜好跟风 ,呼拉一阵来 ,呼拉一阵去 ,抽风似的 ,精神病似的 ,人称一窝蜂、大呼隆。这种情况 ,尤其表现在搞建设、上项目的时候 ,你追我赶 ,好不热闹。这种“盲人骑瞎马”的追赶 ,越是较劲 ,越是用力 ,越是“夜半临深池”,到头来会落得一个“撞车”、“追尾”的结局 ,人仰马翻。不说别的 ,就这几年 ,钢铁、电解铝、水泥等类“紧俏项目” ,在不少地方便是人家上我也上 ,“创造条件也要上” ,结果弄得经济失衡 ,粗放低效 ,有的实在就是胡打乱来 ,活活被“套牢”了 ,有的严重负增长 ,有的竟血本无归 ,破产、“跳楼”。…  相似文献   

18.
之中 《今日海南》2010,(4):25-25
在进行一些较大的项目建设时,都要进行可行性论证,这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立项单位、决策单位认识到项目的正面效应,即可行性价值。但有一种现象却不容忽视,有的单位在对一些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时。往往缺少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好的方面有利的方面讲得多,不利因素说得少,顾此失彼,盲目乐观,指示一些项目建成后,实际效果与最初预想相差甚远,甚至中途“流产”,称为“半拉子项目”,造成劳民伤财的局面,受到广大群众的严厉指责。  相似文献   

19.
对于“韩流”,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和态度。本文就是从另一个视角为我们阐述了一个别样的“韩流”:对韩国青少年中的一些时尚事物、大明星等等有好感,“拿来”一些以装点自己的生活。中国青少年中的“韩流”现象,其实质大抵如此。  相似文献   

20.
“专家论证”是重大投资项目(这里包括重大技改项目)决策之前必不可少的环节。“专家论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投资项目的成败,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有一种不良倾向着实令人担忧。这就是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出现了“专家论证”附和“投资方意志”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国有投资项目(包括国有控股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已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一是影响“专家论证”的严肃性、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