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为期一年的实地考察和实验室的部分试验,研究了甘肃省甘南牧区肝片吸虫中间宿主螺(青海萝卜螺和狭萝卜螺)的生态学,阐明了椎实螺的生态环境特征、活动与繁殖季节;椎实螺对饥饿和干燥的抵抗力;椎实螺的休眠与迁移以及与中间宿主螺孳生地有关的宿主群。首次为甘南牧区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有关椎实螺的生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采用活体观察,胚胎整体装片和石蜡切片法研究了甘肃省甘南牧区肝片吸虫中间宿主螺(青海萝卜螺和狭萝卜螺)的个体发育,同时对生殖习性进行了观察。明确了椎实螺在甘南牧区的交配时间,产卵时间、地点及繁殖代数等。阐明了椎实螺的早期发育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七个不同时期,即卵裂期、桑椹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和幼螺形成期。  相似文献   

3.
用从甘南绵羊和合水山羊胆囊中收集的肝片吸虫虫卵孵化出毛蚴,实验感染采自合水的各种淡水螺,并用从阳性螺收集的囊蚴感染家兔,确证小土蜗(Galba pervia)和梯状土蜗(G.laticallosiformis)为该地区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4.
福建光孔吸虫(Psilotrema fukienensis)是1978年由林秀敏发现并定种的。该吸虫主要分布于福建沿海广大地区,在闽南的气候条件下,一年可繁殖3代,全年可检查到阳性螺。该吸虫为小型吸虫,中间宿主是纹绍螺,调查和实验证实,淡水虾可充当其第二中间宿主,多种水生植物均为其媒介物。该吸虫的大量尾蚴还可成囊于水面上,从而对禽类产生较大的危害,尤其对雏禽可引起溃疡性肠炎,造成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5.
我们于1983~1984年先后对56只人工感染肝片吸虫绵羊和4只自然感染肝片吸虫绵羊,应用陕西省化工研究所1981年合成的可利苄(Coriban)进行了驱虫试验。随后又于1984年底到1985年初,对28只人工感染肝片吸虫绵羊进一步用可利苄做了最小有效剂量的试验,同时对4只健康绵羊做了毒性试验。在肯定可利卡对不同日龄(特别是幼龄)肝片吸虫有特效、毒性低、安全系数大的基础上,采取小剂量、连续给药的方法,探讨了其对肝片吸虫感染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6.
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兽以及其它哺乳动物胆管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近些年对本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微观分析,采用现代技术如电镜、染色体、高速电影摄影术等分析病原的结构、性质和危害性;采用理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揭示病原与环境(包括中间宿主和终宿主)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了科学的预测模型。本文就上述几方面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片形吸虫线粒体nad1基因的序列分析及种系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来自中国、尼日尔、法国和美国的片形吸虫分离株在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1基因(nad1)部分序列(pnad1)的遗传变异情况,并以pnad1序列进行种系发育研究,利用PCR扩增了中国、尼日尔、法国和美国片形吸虫分离株的pnad1序列并与GenBankTM中片形吸虫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进行了种系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片形吸虫样品的pnad1序列长度均为446 bp,中国、尼日尔、法国和美国肝片吸虫分离株与GenBankTM公布的肝片吸虫相应序列的种内变异为0.2%~0.7%,0.2%~0.9%,0.9%~2.0%,0.2%~0.9%;中国及尼日尔大片吸虫分离株与已报道的大片吸虫相应序列的种内变异为1.8%~2.7%,1.8%~3.4%;中国中间型虫株与中国及尼日尔大片吸虫分离株以及网上报道的大片吸虫的序列差异为5.6%~6.3%,5.6%~7.8%,5.7%~8.1%.中间型片形吸虫在遗传学上介于大片吸虫与肝片吸虫之间,但与大片吸虫的遗传关系更近.表明,片形吸虫pnad1序列可作为种间鉴定及种内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在中国的确存在中间型片形吸虫.  相似文献   

8.
业经查明,反刍动物胰阔盘吸虫病的病原是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Janson,1889)。本吸虫的中间宿主是陆地螺蛳 Bradybaena arcasiana Cr.et Deb.和B. dieckmanni Mouss,而补充宿主为螽蟖Conocephalus percaudatus B. Bienko和C. Chinensis Redt。在螺体内幼虫阶段的发育期为12—13个月,在螽蟖体内为1.5—2个月。在终末宿主体内本吸虫发育到性成熟阶段需要87—89天。  相似文献   

9.
1983~1985年,我们应用陕西省化工研究所1981年合成的可利苄(Coriban),对84只人工感染肝片吸虫绵羊和4只自然感染肝片吸虫绵羊进行了驱虫效果试验,并对4只健康羊做了毒性试验观察。确证可利苄对不同日龄肝片吸虫有很高的疗效,且用药安全。随后又对19只人工感染肝片吸虫绵羊进行了小剂量多次连续给药预防肝片吸虫感染的试验,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为了验证可利苄在田间的应用效果,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于1985年11月,1986年9月分别在四川、吉林及甘肃省的部分肝片吸虫病流行区对绵、山羊进行了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中间宿主调查、黄牛粪便生物学检查、病原体鉴定、人工培养尾蚴感染黄牛和家兔试验、药物治疗病畜等一系列研究,证明长江三峡上游的万县、涪陵、黔江、重庆、南充和达县等地(市)有东毕吸虫病流行,中间宿主是狭萝卜螺和小土蜗。解剖黄牛34头,感染率达33.0%~44.4%,感染强度为1~4000条;用生物学方法检查黄牛1268头,阳性率为23.20%;采用硝硫氰醚等药物治疗自然感染东毕吸虫病牛460头,转阴率达100%。  相似文献   

11.
四氯苯磺酰替苯胺驱杀绵羊人工感染肝片吸虫童虫的效果观察已有报道。为了进一步观察对自然感染肝片吸虫的驱杀效果,我们于1988~1989年进行了对绵羊自然感染肝片吸虫的驱杀效果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稳定性效果观察和大面积防治试验,均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片形吸虫病(Fascioliasis)是由片形属吸虫(Fasciola spp.)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病原主要包括大片吸虫(Fasciola gigantica)、肝片吸虫(Fasciola hepatica)及其中间型。该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严重损害人及动物健康,威胁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目前在片形吸虫病的免疫预防及新型药物制剂的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是该病防控的前提是对片形吸虫病的准确诊断及检测。本文对近二十年来片形吸虫病的分子诊断与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包括基于核糖体DNA、线粒体DNA及全基因组序列的片形吸虫分子鉴定,以及基于这些遗传标记进行PCR诊断、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试验(LAMP)等检测及诊断方法,以期为人和动物片形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及微量检测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芬苯哒唑是一种广谱驱虫药 ,对不同动物线虫的驱除效果已有大量报道 ,但对羊肝片吸虫的驱除效果却资料有限。为了验证芬苯哒唑干粉混悬剂对绵羊自然感染肝片吸虫的驱除效果 ,并确定适宜的使用剂量 ,笔者于 2 0 0 0年 8月进行了本项试验。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药物 芬苯哒唑干粉混悬剂为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试制产品。1.2 试验动物 在肝片吸虫流行区选择 2 0 0 0年未投服任何驱虫药的羊群 ,采集新鲜粪便通过反复水洗沉淀法检查粪便中肝片吸虫虫卵数 ,计算 1g粪便的虫卵数 (EPG) ,选择EPG在 8枚/ g以上的 40只羊供试验用。1.3 …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驱杀肝片吸虫的药物较多,但疗效好而安全的药物却为数尚少。Boray氏和Happich氏(1968)曾用11种驱杀肝片吸虫的药物对绵羊人工感染肝片吸虫病做了效果比较试验,结果发现“拜耳9015”药物对牛羊使用,既安全,且又疗效高。国产“拜耳9015”是1971年武汉医药工业研究所合成的,兰州兽医研究所先后用该药进行了对绵羊肝片吸虫病的疗效和毒性观察(1971),对黄牛肝片吸虫病的疗效和毒性观察(1972、1973),以及  相似文献   

15.
蛭得净(Acedist)系六十年代末问世的驱肝片吸虫药,其有效成分为溴酚磷(Bromphenophos),化学名:4,4’,6,6’—四溴—2,2’—二苯基(二氢磷酸)水合物。国外许多学者(Rruyt,1969;Reinders,1969;薄井,1970;杉浦,1972等)对牛和绵羊进行的临床试验表明,此药对牛、羊肝片吸虫的童虫、成虫均有效,尤对成虫更有卓效;不仅可用于治疗,兼可作为预防。广西农学院(1986)对自然感染肝片吸虫牛的驱虫试验,也  相似文献   

16.
选择6只平均体重13.75 kg±1.35 kg、8~12月龄的山羊.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山羊血浆中一氧化氮(NO)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研究山羊血浆中NO和TNF-α正常值以及感染肝片吸虫后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山羊感染肝片吸虫后第3周血浆中的NO开始升高,持续至15周,TNF-α感染后第5周开始升高,一直持续至试验结束;病理剖检发现感染肝片吸虫的山羊肝肿胀,且有明显的损伤病灶.试验结果提示,NO和TNF-α可能参与了肝片吸虫损伤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西北部牧区牦牛肝片吸虫感染率相当高 ,导致牦牛消瘦 ,生产性能下降 ,严重时可引起母牛不孕、流产 ,公牛繁殖力降低 ,甚至死亡。为选择高效驱虫药 ,笔者于 2 0 0 1年 7~ 8月 ,在川西北牧区两个牧场选择感染肝片吸虫的牦牛进行了肝蛭净的驱虫效果试验。  材料和方法 在川西北牧区两个牧场选择感染肝片吸虫的牦牛 12头 ,采集粪便 ,用循序沉淀法进行肝片吸虫粪便虫卵检查 ,称重 ,按体重投服肝蛭净(瑞士汽巴 -嘉基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 6 0 80 0 5 ) 12mg/kg。投药后 7d再采粪便 ,如上法检查肝片吸虫粪便虫卵 ,计算虫卵减少率 ,判…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绝大多数羊群均感染有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和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chinensis)。经调查前者染感率为10%~84%(平均43.9%),后者为8%~92%(平均33.5%)。以感染比较严重的突泉双城水库羊队的放牧地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该山区此二吸虫的贝类宿主是枝小丽螺(Canesella virgo)。山上采获的蜗牛不多,胰阔盘吸虫感染率为6.18%,中华双腔吸虫为11.29%。山下草场蜗牛密度大,它们感染分别为2.8%和6.03%。胰阔盘吸虫昆虫宿主中华草螽(Conocephalus chinensis)主要捕获于山下草场,感染率为5.26%;中华双腔吸虫的昆虫宿主黑玉蚂蚁(Formica gagates),山上的1965只蚂蚁中检出144粒本吸虫囊蚴,山下草场397只蚂蚁中检出4751粒本吸虫囊蚴。  相似文献   

19.
旨在筛选出肝片吸虫诊断候选抗原,拓展诊断肝片吸虫感染引起的肝吸虫病的靶点。通过蛋白免疫印迹试验从肝片吸虫成虫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中筛选出肝片吸虫特异性抗原基因,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特异性抗原基因,并连接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质粒,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通过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用SDS-PAGE和Western-blot验证其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共计获得了18个阳性克隆。通过候选抗原核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肝片吸虫假定蛋白D915_000758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蛋白cDNA全长为345 bp,编码114个氨基酸。成功扩增出该特异性抗原基因,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蛋白pET-Fh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分子质量大小约为32 ku;Western-blot证明该重组蛋白可以被肝片吸虫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结果提示,假定蛋白D915_000758可作为潜在的肝片吸虫病诊断候选抗原,应用于肝片吸虫感染引起的肝吸虫病的诊断技术中。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继研制“肝-15”之后,又合成了两种苯磺酰替苯胺卤代衍生物,并进行了对肝片吸虫的驱虫药效试验。试验表明,这两种药物对肝片吸虫成虫和童虫均有很好的驱杀效果。(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药品:(1)氯溴苯磺酰替苯胺,化学名为2-羟基3,5,6-三氯-2’,4’,6’-三溴苯磺酰替苯胺,试验室合成编号“肝-27”。本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不溶于水,溶于乙醇,熔点156~1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