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日韩三国关系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10 1”与“10 3”机制的不断发展,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形成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拟从中日韩三国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建立中日韩及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即使发生了福岛核事故,东北亚仍可能成为核电站最密集的地区。这意味着今后中日韩三国越来越有必要加强合作。三国的核能合作发展如何?如果三国的核能合作没有达到阶段性要求,还需要如何加强三国核能合作呢?本文回顾了关于多边合作和地区治理的理论争论,以及中日韩之间有关核能的三国合作及双边合作的结果评估。总之,韩国应该促进三国在核能方面的合作,并作为中间国促进在这一地区建立核能合作多边制度。  相似文献   

3.
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中日韩三国,原本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粮食安全问题.新冠疫情冲击了国际粮食产业链,干扰了世界粮食生产与贸易的正常运行,使得中日韩三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凸显.尽管中日韩已初步构建起政府间粮食合作机制,但存在机制议程化现象和农产品保护主义盛行等诸多问题.新冠疫情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向本土化、区域化方向的转变,促使中日韩三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彼此间高度相互依赖关系的同时,也提升了中日韩粮食安全合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三国应共同努力,从供给、流通和市场三个层面扎实推进实质性的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经济复苏迹象的日趋明显,如何构建中韩FTA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对中韩两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本文在剖析中韩两国各自FTA战略的基础上,根据三国经济福利水平变化模型提出了中韩、中日韩和东盟“10+3”FTA三个方案的战略构想,并得出中韩FTA战略的最大可能为中日韩FTA,继而提出了中国FTA谈判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2000年5月6日,东盟与中日韩三国财政部长在泰国清迈就东亚地区财政金融合作,特别是就在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10 3)的机制下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也称“清迈协议”)。声明指出,为进一步保持区域经济稳  相似文献   

6.
建立中日韩FTA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中日韩FTA有其不可否认的有利条件,同时也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关于建立中日韩FTA的路径有好几种构想,笔者在列举和评价这些构想后,认为,中日韩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可以在东盟的合作框架下,通过3个"10 1"的具体渠道而形成,从而促进了中日韩三国的紧密合作.  相似文献   

7.
张迎红 《德国研究》2019,34(4):4-20
近年来,为了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会和挑战,美德英三国纷纷公布了其工业战略,以便维护和重新获得在世界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德英三国工业战略的主要问题、总体目标和实施措施进行比较,分析美德英三国工业战略的异同点以及趋势性特征,并对当前发达国家工业战略的主要理论来源——新李斯特主义经济学派进行评析,认为当前发达国家主流经济理论有从新自由主义向新李斯特主义转向的趋势。美德英三国工业战略将对中国的赶超战略、工业化进程和新型大国关系形成压力。  相似文献   

8.
论东北亚经济共同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亚经济共同体"可以定义为"东北亚地区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合作、互相融合,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化组织".它与目前功能性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相区别,两者是并存而非包容的关系.建立东北亚所有国家参加的经济共同体的条件较难成熟,中日韩三国必须先行一步.因此,东北亚经济共同体从近期看,就是中日韩经济共同体.东北亚经济共同体与东亚共同体可以同时推进.另外,构建东北亚经济共同体时必须考虑到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刘洪 《新民周刊》2012,(21):21-21
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的粉墨登场,刺激了中日韩自贸区的加快进程。作为东亚经济整合的关键一步,不久前中日韩三国北京峰会达成协议,年内将启动自贸区(FTA)谈判。之所以讲其"关键",是因为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既是国与国的较量,更是经济集团的比拼,  相似文献   

10.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缔结为加速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创造了条件.然而,日韩两国对区域经济合作走向的调整以及三国围绕"RCEP+"议题的博弈、中美战略竞争等因素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复杂影响依然存在,中方加速协定谈判面临挑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对三方管控供应链风险、加速经济复苏、打造地区最终消费市场、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协定的关键在于中国能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当中率先实现强劲复苏,促使日韩主要从经济收益视角审视协定的价值,管控相互竞争与制衡思维,搁置争议、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1.
韩中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分别经历了"发展阶段"(1992~1998年)、"构建阶段"(1998~2003年)、"提升阶段"(2003~2008年)等三个历史过程。现在,两国关系已经开始进入"强化阶段",即"充实、拓展两国关系内涵阶段"。中国外交部韩半岛事务副代表徐步对韩中建交20年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他指出:"在过去二十年间,两国加强了政治互信和战略沟通,韩国是第一个承认中国的完整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两国间人员往来十分频繁,在处理国际和区域问题时始终坚持相互沟通与合作的原则。"建交21年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飞跃发展,但在诸多领域仍存在矛盾、摩擦。因此,本文在回顾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摩擦,并为消除两国关系未来发展障碍提供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中国与印尼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关系加快向全面、稳定和高层次方向发展.但是,两国关系在经贸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摩擦和障碍,需要双方加强互信去解决.如何把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推向新阶段,需要两国政府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与协定和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3.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政治信任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行了12年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成立时的初衷尚有相当的距离,其中障碍之一是各合作方之间在政治上缺乏信任,而湄公河水资源开发有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是导致各方政治信任度不高的关键所在。目前,促进合作各方在政治上相互信任、真诚合作和高度重视环境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中国在东北亚各国外交中处于一个很微妙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列举了五对十个挑战,并简述了形成的主要因素:中国国家影响力的增强、美国国家利益和对华政策使然、东北亚各国内政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应在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制定东北亚区域战略、重视美国因素培育战略互信、坚持灵活务实的原则和确立危机管控机制等方面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15.
完善韩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立足于“求同存异”和“和而不同”精神上的两国共同发展是摆在两国面前的时代课题。2013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韩中首脑会谈,宣布两国将加强“人文纽带”。可以说这是努力跳出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热潮,将两国关系朝着更高层次深化和发展的尝试。系统化的人文交流将为加强相互信任、构建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作出贡献。不过,中国的人文交流是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角度出发予以推进的,强调人文传统可以说是在以中国未来规划为目的的文化方面的努力。并且,其中心是名为“中国模式”的新普遍主义。站在韩国的立场上,应该考虑到这一层面,从战略高度推进人文交流。  相似文献   

16.
韩国朴槿惠政府将在李明博政府实用主义外交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韩国的外交政策,以韩关战略同盟关系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和充实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并在推动朝鲜半岛和平进程方面,努力构建朝鲜半岛的南北信任程序,以改善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为解决朝鲜核问题等,朴槿惠政府还将强化韩美中三国在朝鲜半岛的战略合作,以进一步发挥韩国在中关两国和东北亚外交安保领域中的战略协调作用。朴槿惠政府时代,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将取决于三大变量的博弈,即关朝关系、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和中朝关系的变化。随着中关韩朝等半岛周边国家外交安保政策的调整,朝鲜半岛最终将走上和解与和平、合作的战略轨道。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是韩中建交20周年。在克服漫长的冷战时期积累起来的敌对和不信任的同时,过去20年来韩中关系取得了耀眼的、飞速的发展。在正式层面上,两国经过善邻友好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最终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21世纪的新环境中,韩国和中国也可能比过去20年的发展更进一步,发展成追求战略上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的战略共进关系。但伴随着这种正面的因素,也同时存在着美国和中国、中国和韩国的战略利益彼此冲突的危险。特别是在像美中势力转移时代这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繁多的时期,反而要在明确核心利益的差异是什么、承认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实现相互合作和双方利益的"和而不同"的外交。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欧洲不断发生的穆斯林社群与欧洲本土主流社群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一场双方对公共空间的争夺战,问题的核心是公共空间的归属。这种争夺产生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痛苦的历史记忆与负面的现实认知的双重发酵形成缺乏信任的社会观念结构;其次,多元文化的价值观与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在理论和现实层面上存在的冲突使公共政策不能很好地平衡双方利益;最后,欧洲公民不仅是一个法律概念,还应该融合文化与价值理念,而欧洲穆斯林的这种双重身份并没有得到欧洲主流群体足够的理解和关注。这些问题的解决应立足于对公共空间的重新分配、对公共政策失衡的审视及对公民身份的重新定义和建构,这也是欧洲主流群体与欧洲穆斯林群体和解和合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期,在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侵略和扩张的过程中,伊藤博文政府为了建立"东洋和平"和西方势力抗衡,主张在韩中日之间开展合作。但事实上这种主张不过是把当时以日本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秩序合法化的说辞。针对这一点,安重根、安昌浩、申采浩等韩国独立运动家指出国家正处于丧失国权的危机之中,在对日本主张的"东洋和平"进行批判的同时,强调只有在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独立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东洋和平"。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合并韩国以后,申采浩、朴殷植等韩国独立运动家在指出日本合并韩国的非法性的同时,还强调韩中日等东北亚地区国家间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主张韩国的独立有利于"东洋和平与世界和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柳麟锡在强调韩中关系在东北亚的重要性及中国作用的同时,还提出了韩中日三国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朝着共生关系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Yinan He 《Asian Security》2013,9(2):162-197
Abstract

Sino-Japanese political relations, fraught with disputes and tension during the Koizumi years, only began to recover after Abe came to power.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driving forces shaping recent and future bilateral relations. Using evidence from the Koizumi era, I argue that 1) bilateral commercial links prove a weak stabilizing factor for political relations; 2)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powe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does not dictate their strategic rivalry, but they may still treat each other as rivals if they perceive the danger of long-term power transition and mutual hostile intent; 3) the frequent flare-up of bilateral history disputes can exacerbate mutual threat perceptions among elites and generate popular emotional pressure for hard-line government policy toward the other country. The future of Sino-Japanese cooperation heavily depends on their efforts to resolve the negative historical leg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