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行走在边缘:社会变迁中的灰色青少年群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缘人是一种文化现象,灰色青少年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在城市社会,他们是弱势群体,受到社会排斥,所以他们发展出一套行为模式和解释机制,对抗主流文化;在村庄,混混影响力巨大,他们运用市场的规则、斗狠的方式,改变了乡村的人伦格局和道德评价,邻里关系出现"大门口的陌生人"现象,乡村社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他们生活的社会空间暧昧、颓废,并对其他社会群体形成重大影响,是社会变迁研究的特殊领域和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凤凰男"是指农村贫困人家的孩子,经过10年寒窗苦读考上大学,最终定居城市,实现了家庭和个人的梦想."孔雀女"是指城市家庭的独生女,从小条件优越,娇生惯养,不了解城市以外的生活,尤其是乡村生活.他们二人组成的婚姻往往被视为"问题婚姻".这种婚姻结合过程暴露出城乡二元张力,这种张力源于城市化进程的一种"失调"反应和隐于其中的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锋".  相似文献   

3.
《小康》2015,(9)
<正>知识青年给乡村带来的,不仅有生产形式的改变,更多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观念的改变。他们是一支有生力量,也会慢慢引导乡村文明方式的改变。但长远来看,如果青年想在农村发展,还不是一个由他们引导乡村的问题,而是如何适应乡村、立足乡村的问题新一代知识青年返乡创业,他们对于恢复和重建农村,具有怎样的价值?他们可能会面临怎样的困境与摇摆?政府又该给予他们怎样的支持?对于这一系列问题,多年间一直关注乡村建设和青年人成长的中央党校文史部副  相似文献   

4.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了影响人生的两个方面:先天和后天.人只有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孔子的培养目标是人格完善的"成人",而不是只能从事某种具体工作的专才.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外来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尽管他们的现代性效率意识和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但他们特有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阻碍了其自身的现代性进程,致使他们在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同时,自身却被置于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因而他们不能有效地改变自身素质,实现其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等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在"新"字上下功夫,要着力解决三大"新"课题:一是改革农村治理模式:建立新机制;二是改变农村外部形态:建设新村镇;三是改造农村商业领域:建构新流通。以此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一、改革农村治理模式:建立新机制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基层工作发生历史性的转折,面临着一系列新变化,新农村建设要针对免征农业税后农村新形势,改革治理模式,全面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一)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的设想1."乡村瘦身",建立新的行政体制。旧体制的弊端,最突出的表现是乡村规模过小,机构设置过多,人员编制过冗,导致行政成本过高。虽然我国经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一批批流动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涌入富裕地区.人口的流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交通运输、服务行业及其它产业的发展,刺激了流入地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对人口外流问题缺乏宏观管理,人口流入城市、流入富裕地区一时失控,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流浪儿是流动大军的一大组成部分,他们带着不切实际的奢望和游懒的习气在街头  相似文献   

8.
君子有三戒     
近读《明史·周新列传》,其有"君子三惜"的劝谕之言:"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 除少数极富天赋者外,一般人生下时的智商是相差无几的,孰聪明,孰愚钝,全靠后天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君子三惜     
近读《明史·周新列传》,其有"君子三惜"的劝谕之言:"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 除少数极富天赋者外,一般人生下时的智商是相差无几的,孰聪明,孰愚钝,全靠后天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流行的关于农民工的定位是将他们视为城市的“边缘人”,但这种定位直接忽视了农民工在农村的地位;而把农民工重新定位为“界线上生存者”,既可涵盖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角色,又能反映他们在农村的真实地位,以及农民工在中国当代现代化中由农村走向城市的历史进程,从而在政策实践与政策理论上获得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身处城市,却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他们是城市的"边缘人".他们的基本宪法权利--平等权、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以及子女的受教育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这既有立法层面的原因,也有适用法律层面的原因.在立法上应使每一农村全国人大代表代表的人口数和城市代表代表的人口数一样,赋予公民迁徙的自由;在法律适用上,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应当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各项宪法权利得以平等地享有,使"农民工"这一群体早日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跨越.  相似文献   

12.
"返乡潮"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的乡村社会并没有完全失去活力和吸引力,它正在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而焕发着一种新的生机。由农村流入城市的劳动力的价格只能是不断地攀升,这实际上也说明了一个由市场主导的城市社会被大家所认可。对于一个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言,城市与乡村社会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这是一种积极而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社区的村社性越来越弱,城市性越来越强,乡村社区逐渐向城市社区转变。本文利用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了三种乡村社区类型的城市性特征,集镇社区、新近由农村社区转变过来的城市社区、农村等都仍具有较强的传统社区的特征,表现出了较强的村社性。但由于受到城市化影响程度的不同。三类社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以"亦工亦农"群体、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三类人群为界标,可以将中国城市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小城镇发展阶段,城市化的动力源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集体性生存需求,但这部分人口由乡村向城镇的转移是不完全的,人口的兼业和可逆性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推动农民工这股洪流的动力则是城乡之间生活水平的差异和农民工个体的求富欲望,城市化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地位低下和生活条件差,他们并不认同城市是自己的家园。而关于失地农民,最为关键的仍是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政策性歧视消除之日,乃是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之时。  相似文献   

15.
所谓农民工二代,以"80后"、"90后"为主。他们或者曾是"留守儿童",或者曾是随"农民工一代"父母进城寻梦的"无根儿童"。在他们身为"农民工一代"之辈渐渐退出城市舞台的同时,他们陆续涌入大大小小的城市在不属于他们的高楼大厦间寻梦,他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农民工二代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的主要目的、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都有所不同。在我采访到的十几名服刑人员中,当问及将来是否还要回到农村老家时,回答几乎都是"不"。而且,他们中间绝大多数人也根本没有务农的经历和经验。因此,在"留不下的城市"和"回不去的乡村"之间,他们游离,稍一失控,偏离人生航向,走入犯罪歧途就会成为必然。为了有效预防农民工二代犯罪现象的发生,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南宁市青秀区紧盯"三农"发展目标任务,以城乡融合、品牌打造、创新机制为抓手,从"融、品、新"三个维度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让产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走出一条具有青秀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做好"融"字,推动城乡融合,促进经济均衡发展。青秀区下辖5街道4镇1开发区,一端连接着城市,另一端连接着农村,  相似文献   

17.
严凤华 《当代广西》2004,(21):46-46
除了乡村和城市,还有一群人是专门住在水边上的。船是他们的家,他们俗称“疍家”。南宁有一条江,曰邕江。邕江自西往东穿过市中心。连绵数里的河边,或疏或密地停泊着无数的船。船多是木船,有大有小,篷顶乌黑的,船头上挂着渔网晒着衣服。看不清里面到底住着什么人,又有多少人,但总会久不久听到有人的呼喊声。走近了,就有狗从船舱里窜出来,站在船头向你狂吠。这样的景色,自古就有了。一条江若是没了这样的景色,就难免单调和孤独。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是怎么个活法呢?  相似文献   

18.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人称"天堂".有引人折腰的秀美湖山,有让人留恋的文化积淀,也有令人向往的富足生活.在这座占尽了世上风光的城市,人们正在协力打造品质生活,决定把他们的城市变成"品质生活之城".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贫困地区农村青年的生存发展、脱贫致富也相应改变着手段和方式.他们在经历了离?不离乡、进厂小进城、务工又务农的"农工结合型"生活后,其中的一部分人又陆续进入了一个"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离田求发展"的生活新大地.尽管这种生活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喜悦和经济的宽裕;但同时也绐他们带来了创业的艰辛和痛苦的悔恨.然而,这毕竟是贫困地区人们生活常规的一个突破,是农村人口大流动、商品经济大发展过程中的一件新事.因此,实事求是地分析这种社会现象,客观公道地评价贫困地区农村青年谋生求富的目的,这对我们全面正确  相似文献   

20.
城乡差别,追溯过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城乡差别展望未来,又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逐步缩小,随着社会分工的消失而消失.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消灭城乡差别,是指城乡融合,工农一体化,它"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从事农业和工业劳动的将是同样的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