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法学》2017,(3):12-20
从域外宪法文本解释方法的历史演进看,在众多宪法解释方法中,原旨主义与活的宪法与其说是法条解释的方法和技术,毋宁说代表了如何理解忠于宪法抑或切入宪法的不同进路。宪法文本解释径路和解释方法的诸神之争,本质上是对宪法文本的话语权归属之争。通过宪法文本解释方法的讨论,可藉以发现宪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原本可能有的的原旨与含义。在此过程中,宪法文本解释活动将立法机制、司法实践、学术研究统摄在以宪法文本为形式的共同基础上,以形成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2.
“第二代宪法”作为一个理论问题的提出,意在超越现有的关于美国早期宪法史的主流叙事.在由第二代宪法所组织起的早期宪法史叙事结构内,“代际”是宪法叙事的基本单元,美国早期宪法史由主流的“建国——重建”两阶叙事转化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三代叙事.传统的两阶叙事讲述的是一种“转型”故事,即重建对建国宪制的再造,而三代叙事则关切由第二代国家构建者所开创的守法道路,关键问题呈现为第二代是如何在漫长的建国时刻中守护并且传承原初宪制的.生活在“内战前”,美国第二代国家构建者所面对的结构性难题即是建国者通过制宪所规定的究竟是何种性质的联邦共同体.他们的政治求索未能挽救美国免于内战,但在守法主义的宪政视野内,他们并不是毫无作为的一代人.在三代叙事结构内,第二代与其说是“失败”的一代,不如说是“悲剧”的一代:他们面对着联邦党人宪制所遗留的建国不彻底难题,却无法启动制宪权进行宪制续造,而只能在原初宪制框架内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治标而不治本的妥协.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美国制宪会议上对抗与妥协的回顾的基础上对美国宪法规范的妥协性进行了解读,进而对宪政运作机制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得出宪政运作机制是由对抗到妥协的动态平衡过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要从本质上实现对美国宪法的认识,必须考究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全面分析美国宪法的基础上,仅详细描述美国宪法三项基本原则(联邦主义原则、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原则和"正当程序条款"原则)中的联邦主义原则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列举联邦最高法院审理的一些典型案例,揭示联邦最高法院对美国宪法基本原则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邓联繁 《时代法学》2006,4(2):17-25
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宪法观能给我们多方面启示,最重要的是必须更加注重并想方设法在全社会培养宪法信仰。因为美国总统的宪法观,最集中地说明了他们普遍具有宪法信仰,而这又在根本上受到美国社会宪法文化的深刻熏陶,是美国社会普遍具有宪法信仰的一个缩影。借鉴美国总统具有宪法信仰的表现与原因,在我国全社会培养宪法信仰,既要格外重视宪法,又要维护宪法权威,还要加强宪法教育。  相似文献   

6.
美国宪法被称为活着的宪法,其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并被美国公民视为心中的圣经。本文从回顾美国宪法的成长轨迹入手,从内外两个因素上对美国宪法之所以长久稳定的实施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7.
汪习根  陈旗 《法律科学》2008,26(4):3-10
作为高级司法的宪法司法是文本司法和超文本司法的统一。对宪法流动性的分析,旨在改变对美国宪法恒定性大加崇拜的传统观点,尤其是为把握司法的高级法背景、理解司法发展的规律提供知识养分。流动性是宪法司法的基本特征,个人权利与公共权力在互动中变化是宪法成长的关键。动态宪法的深刻启示在于:和谐的司法理念寻求规则框架上的动与静的完美结合,而这一结合的联结点正是最为规范的高级法和作为价值的高级法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当代美国宪法变迁理论面临社会运动的重大挑战,其核心关切在于:通过解释宪法,平衡并维护宪法的法律权威和政治权威。在实然层面,自由派宪法学家批判原旨主义等思潮,从个案出发,恢复社会运动作用于司法释宪的本来面目,进而总结这种作用的发生规律,提出了作用机制的宪法文化理论和作用周期上的三阶段论。在应然层面,社会运动背负派系政治的原罪,与制宪时代的共和主义原则相抵牾。冷战时期,多元主义理论将社会运动与民主价值挂钩,开始接纳其宪法地位。为了调和宪法政治权威与法律权威的冲突,社会运动对司法释宪的影响必须受到限制,多元主义者和共和主义者则提出了不同的限制方案。  相似文献   

9.
邓联繁 《时代法学》2007,5(3):18-24
分析美国总统的宪法观,不仅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有着多方面的理论价值。美国总统在施政演说中对宪法的论述与他们在就职演说中对宪法的论述,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能给我们多方面启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更加注重宪法思维。这既要求明晰宪法思维的含义,又要求反思宪法角色。  相似文献   

10.
《独立宣言》昭示了殖民地和英帝国“分离”的正当性,但并不必然包括现实的建国方案,这一重任要由1787年美国宪法来完成.后者要在继承《独立宣言》政治理想的前提下,完成美利坚共和国的初步构建.制宪者通过从“分离”到“统一”的政治议程转换、总统制与权力制衡等机制设置,以及宪政理念的刷新,为共和主义传统注入新的因素与活力.在此基础上,1787年美国宪法得以走出《独立宣言》,并为后来的宪政变革留下遗产.  相似文献   

11.
在国民看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成为高高在上的最具权威的法律,规定的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已然成为普通民众可望不可及的脱离我们日常生活而存在的我国政治的宣言书。从而不愿也不敢对宪法作深入了解。要实现中国的真正的宪政,要真正树立宪法的根本大法和公民权利保障书的地位,就必须让宪法走下神坛,让人民所耳熟能详,而不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  相似文献   

12.
美国人崇敬他们的宪法,监督制衡、联邦主义、个人主义、个人权利和司法审查作为美国宪政体系的四个基石,为全球所钦佩和仿效。在危机时刻,宪政体系帮助美国免受暴政、失序与压迫之苦;平静时期,宪法性文件毋需再去应对那么多灾难,但依然要去直面诸多困难。本文谈谈对美国民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原旨主义指依据制宪者的意图或宪法条文的含义来解释宪法,原旨主义者是美国宪法解释理论的基本阵营之一。本文简述了美国宪法解释理论中的原旨主义的基本内涵,美国宪法第九修正案的内容和解释历史,并探讨了原旨主义解释方法在第九修正案解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联邦党人关于立宪的论文的阅读,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在联邦宪法制定前的一段时间,关于这部影响极其深远的宪法的论争。最为重要的是,在此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制宪者是基于"人性本恶",即把权力的实际实施者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对待,并基于这一点阐述立宪原理。这一理念也无疑对许多国家的宪法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每个学科无一例外地会有本领域内的经典。所谓经典,简单地说就是必读之书。国内法学院的教授经常给入学新生开出书单,所寄望的不外是学生们可以在读书期间阅读书单中的经典论著。当然,不同老师的书单通常有或多或少的出入,这是因为学者们对于本领域内必读或应读书之集合存  相似文献   

16.
荆墨 《政府法制》2013,(30):39-39
美国的法律一直是很多人研究的对象,其中,美国法律的基础——宪法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2013年5月.美国著名女传记作家凯瑟琳·德林克·鲍恩的《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一书中文版面世,为正在努力重塑法治精神的中国读者再现了美国宪法制定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7.
18.
从行政诉讼走向宪法诉讼——中国实现宪政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尽管围绕齐玉苓案法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基于对宪法典相关内容的分析,我们认为,宪法应该具有直接适用性;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确立过程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迪;立法权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存在被滥用的可能,因此有必要深刻反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权力制约问题;最高人民法院适用宪法的权力中自然地蕴涵了对法律进行违宪审查的内容,但在齐案的批复中最高法院并未“挖掘” 出“隐含”于宪法中的违宪审查权;我们认为,适合“挖掘”司法审查权的案件应是公法案件,行政诉讼制度的确立最终会产生一种建立、实施违宪审查制度的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9.
宪法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转换研究范式。宪政理论研究范式大致经历了两种范式转换:近现代古典自由主义模式和当代新宪政主义模式。特定的语境和历史场境赋予了西方宪政概念及其理论自身的内在规定性与特定的理论定位和功能。宪政理论要想成为中国宪法学的理论,必须完成其概念和理论范式的转换。宪法秩序概念及理论涵盖了宪法运作现象的不同形态和不同层面,是对整个宪法运作现象和事实的全局性理论把握和综观性理性反映。它能够克服西方宪政理论的不足,体现中国宪法学对这种不足的回应,是宪政理论和概念范式转换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是一个标志着时间意识的概念。从时间意识的演变来看,中国宪法的现代性在宪法文本上首先表现为纪历方式的变化。以公元纪年来表示时间,隐含着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的革命。西方传统的历史观是一种以基督教历史意识为主导并将其世俗化的历史观。现代宪法理念颠覆了传统的历史观,却需要一种全新的历史观为其提供正当性根据。人民取代上帝成为历史进程的主导,是现代历史意识对古代历史意识的反叛,因而从根本上体现了现代历史观,直接标志着历史意识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