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卢国琪 《学理论》2009,(5):136-137
约翰·桂威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毛泽东两次听取杜威的讲演,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他的平民主义教育、他的“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他的“从做中学”都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面对当时杜威的实验主义及平民主义教育大潮.毛泽东很有主见,他不断探索,最终确立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教育观。  相似文献   

2.
费团结 《学理论》2009,(14):115-116
王蓬关于中国蜀道的文化散文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挖到了“金矿”,更在于他的“炼金术”,即王蓬如何把有关蜀道的诸多山水景色、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神话传说、风俗民情以及作者的诗情、史识等熔铸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件完整、甚至完美的艺术品。王蓬的“炼金术”即文章材料的“组织”方法或艺术构思、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使得他的蜀道文化散文既具有形象性、艺术性,又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思想性。  相似文献   

3.
楚天 《各界》2014,(11):71-71
明朝时期。有一个富家子弟名叫万户。他从小酷爱木工,为了让自己的天赋产生最大的价值,参军入伍走上了保家卫国的第一线,这段时间,他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了一系列武器,刀、枪、箭、炮无所不包。  相似文献   

4.
彭厚文 《党政论坛》2011,(20):51-51
1975年,邓小平全面主持中央党政日常工作后,即开始着手扭转“文革”的混乱局面。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是造成“文革”混乱局面的根本原因,因此他首先采取措施对这一指导思想进行拨乱反正。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他不可能公开地、明确地批评和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但他尽可能地利用当时已经具备的政治条件,力图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注意力从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相似文献   

5.
李兴濂 《各界》2014,(5):1-1
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冒氏是江苏如皋的望族,历史上出过一位著名人物,即明末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冒鹤亭为诗人、收藏家、国学大师、被人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其实,最符合他的称呼应是“名士”,他最具名士风采。  相似文献   

6.
晏振东  陈远 《各界》2011,(8):16-18
晏阳初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社会学家。1926年至1936年,他在定县进行“平民教育实验”,旨在实现中国劳苦阶层平等的受教育权,尤为难得的是,他当时就提出推行公民教育理念。 1943年,晏阳初补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四大自由”,提出“第五种自由”,即人民要有“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被美国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评为“世界最...  相似文献   

7.
工区工会主席朱玉山拣钉的故事,在锦州市房屋建筑工程公司传为佳话。去年3月,59岁的共产党员朱玉山到第二工区当工会主席。在施工现场,他发现木工班的同志干活时随便把钉子丢在地上,活干完了,不管剩下多少,一走了事。一天的功夫,少则丢几根,多则丢几把。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班前班后会议上,讲了几次,结果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朱玉山仔细琢磨,看来要克服他们大手大脚的毛病,还要下一番苦功夫。他决心跟着木工班,做丢钉的“克星”。朱玉山腿脚不大灵,眼神不好。为了拣钉子,他找来一块磁铁,系上绳子,把丢在地上的钉子一个一个吸起来。开始,大家见了不以为然,有的还  相似文献   

8.
初见吴旋,即被他沉稳、灵秀的气质所吸引。他1961年出生,36岁即被破格评为国家一级作曲;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童牛奖”;并列入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培养对象。他谦和而又含蓄地向我介绍年前刚刚为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作曲的准备情况。这是著名导演陈家林  相似文献   

9.
江修荣 《各界》2013,(6):1-1
1927年后,黄侃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绰号为“三不来教授”,即“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这是他与校方的约定,真够牛气的。每逢老天爷欲雨未雨、欲雪未雪时,学生便猜测黄侃会不会来上课,有人戏言“今天天气黄不到”,往往戏言成真。  相似文献   

10.
曾志杨 《党政论坛》2010,(21):64-64
所谓“精神贿赂”,即鲁迅所说的“捧杀”。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对学习无兴趣,对工作不认真,对同志缺乏感情,待群众态度冷淡,惟一能调动他聪明才智的是上司的脾胃和脸色。遂处心积虑地揣摩领导的嗜好:爱成者,他讲盐;喜甜者,他谈糖;领导说天气有变,他赶忙打喷嚏,惟恐殷勤献得不周。鞍前马后,左右逢源,一言一行,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1.
任万明  赵征 《学理论》2009,(27):96-97
戴震他从多个方面展开对意见之理的探究和批判。在戴震看来,阻碍人们获得理义和真理的原因不外乎两个,即“私”和“蔽”。“私”乃是“欲之失”,“蔽”乃是“知之失”。为了避免和克服“以己之意见”为理,达到“心之所同然”的理义,就必须“去私”、“解蔽”。“去私”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解蔽”的途径和方法则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相似文献   

12.
张复 《党政论坛》2012,(16):52-5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坛和学术界有三大冤案,即:文艺领域的“胡风案”,历史领域的“邓拓案”和哲学领域的“杨献珍案”。杨献珍一生历经三次牢狱之灾,十八年牢狱之灾中有十一年是因三次哲学大论战的“哲学罪案”而入狱。虽被千百篇文章口诛笔伐,但他直面“批斗”和“提审”,九死而不悔。  相似文献   

13.
这里讲的“好人”,有特定的含义,即大家都说他“好”的人。有句俗语形容这种人,叫“好好先生”,也是毛主席曾批评过的那种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好好人,不乏存在。在领导看来,缺点不明显;在群众眼里,印象也不坏,所以这些人做起官来,大多春风得意,平步青云。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从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青少年求学时代便有不少佳对。十岁前,他在韶山冲南岸私塾读书,启蒙教师邹春培。一次老师令其对对子,称如若对不出就要用条竹抽手心。老师出的上联是“濯足”。毛泽东思索片刻即对答:“修身”。命老师暗暗称奇。见没难倒他,老师出了一个更古怪的上对:“牛皮菜”,并对毛泽东说:“你回去好好想想,明天回答我。”毛泽东略思片刻,对老师说:“先生,我现在回答你可不可以?”一俟应允,他脱口而出:“马齿觅。”老师禁不住连连点头:“牛马相对,好!好!”从此对他另眼相看。1910年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  相似文献   

15.
建党前后,李大钊曾经七次抵达黄浦江畔进行革命活动。 1916年1月底,正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从横滨搭乘法轮赴上海。他这次到申城,是为了声援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的云南“护国军”。他四处奔走,竭力呼吁,虽然逗沪时间不长,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翌年,他撰写的《哭沈汉卿君》一文提及:“吾去岁首,即往上海一次,兼周而归东京。”  相似文献   

16.
王岗峰 《理论视野》2012,(12):58-61
严复是中国第一位现代思想家,原因有三:他是中国近代文化观,即“中体西用”观的批判者;他用西方自由观念改铸中学之体;他系统并创造性地翻译和介绍了西方著名现代思想家成熟的各种思想和代表作。  相似文献   

17.
宗道一 《各界》2010,(12):15-18
李德与肖月华、李丽莲 延安时代的“跨国婚姻”并不鲜见,最为著名的要数李德和李丽莲。上世纪30年代,共产国际向中央苏区派出军事顾问李德,即奥地利人奥拓·布莱恩(笔名华夫)。李德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的失误众所周知,这里只说他生活上的“毫末细节”。  相似文献   

18.
近读柳宗元文集中的《李赤传》颇有感受。该传所描绘的是一个不知香臭的人,即李赤。文中日:“李赤,江湖浪人也”,因该人认为自己的诗可与李白相比,故以“赤”为名,与“白”对抗OJ匕人被化装成美女的“厕鬼”之所迷,在他眼里,厕所就同天帝居住的地方一样漂亮,一进去嗅到的尽是香喷喷的味道。文中日:“椒兰之气,油然而起”。因此,他多次投厕,要去享受美人、香室之乐,好在是有人救了他,但其却埋怨救者使其受苦。最终由于看守人疏忽,李赤仍落厕而死。此故事虽然有些荒诞,但寓意却明了而又深刻。通过“投与救”的描绘,把李赤…  相似文献   

19.
《各界》2012,(11)
熊十力(1884—1968)是蜚声中外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创建者。以佛和菩萨自居的他,却表现出十足的狂放。但他的狂,是真性的狂放,狂出的是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  相似文献   

20.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朴素的辩证唯物论哲学家、宋明气学重要开创者张载的语录。当代中国舆论界出现“四为句”热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社会现象。对“四为句”理解的重点难点是如何理解“为天地立心”的内涵。这应从他的“太虚即气”“太虚者天之实……太虚者心之实”的辩证气本论,从他对佛教的“以心为法、以空为本”和老子的“无中生有、以无为为道”的批判,以及从他为复兴儒学而建立朴素的辩证唯物的哲学基础去理解“为天地立心”的内涵。解读“为往圣继绝学”旨在继承和发扬儒家的道统,以阐扬他的新儒家理论。儒家道统论有明显的宗派性、狭隘性和保守性。张载无历史进化的观念,他的“法三代”复古历史观与“继绝学”圣人文化观是完全一致的。他的理想社会只是“三代之礼”的社会。张载思想存在着两重性:即在朴素的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认识论上“勇于造道”与他在社会历史观和政治文化观上的复古守旧之间存在着矛盾。他的“继绝学”的圣人文化观和“法三代”的复古历史观应当被摒弃,但他为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志向和担当精神值得提倡与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