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报载,福建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决定自今年2月7日起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公开向社会征集立法项目,意味着让老百姓参与立法,有利于扩大广大群众参与立法的渠道,使立法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长期以来,多数地方性法规都  相似文献   

2.
20 0 2年 7月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首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今后五年立法建议项目 ,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截至 2 0 0 2年 10月中旬 ,共收到地方立法建议项目 137件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立法公开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这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建议项目 ,就是将“公众介入立法程序”提前到立法项目的征集阶段 ,标志着甘肃省立法工作向民主化、科学化进程中又迈进了一大步。立法反映民意 ,民意影响立法 ,体现了立法公开的“基本要求”。这次公开征集活动 ,是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为了推进立法民主化 ,提高立法质量 ,继聘请立法顾问、公示…  相似文献   

3.
地方人大通过立法听证、公开法规草案、征集立法建议项目等“常规动作”,不断扩大民意的深度参与,推动立法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各地动态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公开征集地方立法项目为做好上、下届常委会立法工作的衔接,增强地方立法的民主性、科学性,提高立法质量,吉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拟组织编制下届五年立法规划草案(建议稿)。经讨论,吉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决定向社会公开征集地方立法项目,拟增进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立法。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编制五年立法规划,是规范立法  相似文献   

5.
当前,地方人大常委会征集地方立法项目的渠道主要是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等。相对来说,地方立法项目的来源渠道比较狭窄,而且立法项目多是以公众利益单位形式出现,缺少直接来源于民间团体和公民个人渠道的地方立法项目和地方性法规草案。那么,怎样弥补地方立法在这方面的缺憾呢?笔者认为,进一步扩大地方立法的项目来源渠道,有偿向社会、公民和民间团体公开征集地方立法项目,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人大论坛》2007,(3):14-14
为了加强和改进我省地方立法工作,增强地方立法工作的科学性、计划性和预见性,根据《贵州省地方立法条例》的规定,省人大常委会拟制定2008——2012年立法规划。为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使规划更好地体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贵州”、推进依法治省进程的要求,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决定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规划项目建议。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了扩大群众对地方立法的参与,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开征集2008年至2012年立法规划建议。从通知发布之日起,群众便可通过邮寄、网上提交等方式,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立法规划建议项目,群众提出的建议项目可以是原则性的,也可以是法规草案文本。  相似文献   

8.
《人民政坛》2009,(12):41-41
答:公民参与立法,向地方立法机关提立法建议,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部分,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立法质量的客观需要。这几年,包括我省人大在内,向普通公民公开征集立法建议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内容可以说是包括了立法的全过程。概括起来主要有: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北京市政府法制办发出公告,向社会公开征集2011年度政府立法项目建议。这是北京市首次向社会公开征集政府立法项目,是对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一次重要拓展,是从立法源头上收集公众意见和建议。此次征集采取定向和非定向相结合的方式:以书面形式向本市的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等机构定向征集项目建议;通过媒体发布公告,向社会公众征集项目建议。社会公众可通  相似文献   

10.
信息月报     
省人大向社会公开征求立法规划项目 3月18日,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出公告,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征求对省十届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项目的意见。这是继实行委托起草法规草案、重要法案通过媒体广泛征求意见、成立法律顾问组、召开立法座谈会和论证会等做法之后,我省人大常委会在“开门立法”方面采取的又一重要举措。在此之前,省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曾利用报纸、因特网等传媒向社会发布将公开征集五年立  相似文献   

11.
信息直通车     
《辽宁人大》2008,(4):20-21
开展向社会公开征集地方立法项目建议活动;加强环境建设作为呈年人大工作重点;新一届人大常委会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解放思想为主题深入开展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12.
魏斌 《人大研究》2004,(1):35-36
日前《法制日报》有消息说 ,正在政府有关网站公开向市民征求意见的《北京市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 (送审稿 ) ,仅 5人发表了意见建议。公开征求意见如此“波澜不兴” ,这一现象背后 ,是否有着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 ?通过网站把法律法规规章等草案公开向市民征求意见 ,属“开门立法”之一种。上“中国人大新闻”网站 ,“开门立法方兴未艾”一栏中长长的大串链接信息 ,让人感受到各地方人大“开门立法”的“星火燎原”之势 ,地域之广 ,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公开之广 ,从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召开立法听证会 ,到五年立法规划草案公布征求意见 ,…  相似文献   

13.
<正>为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加贴近实际、贴近老百姓,近日,长春市人大常委会根据监督法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公开征集2014年度常委会监督工作建议议题。此次向社会公开征集监督议题,主要是采取由常委会办公厅向  相似文献   

14.
据新华日报消息,江苏省人大“开门立法”,在媒体公开征集2003至2007年立法项目建议以来,普通群众热情很高,来信来电甚至来访者众多,短短时间已经搜集了30多条建议。江苏省人大此举,不仅真正体现了立法的民主和科学原则,在无形中也大大降低了“立法成本”。群众参与立法,使立法活动更具开放性和透明度,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立法应当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  相似文献   

15.
一、做好公开征集工作的重要意义。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和法规草案稿,是2002年7月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是省人大常委会在推动民主科学立法,增强立法透明度,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立法工作的有益探索,是一项开拓创新的举措。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一是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和法规草案稿,拓宽了听取意见的范围,就是要凝聚全省各族人民的智慧,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扩大民主立法,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为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二是有利于提高立法质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地方立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如通过新闻媒体公布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举行立法听证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委托起草法规草案等,这一系列举措使公民的意见建议得以通过更多的方式和渠道被立法机关采纳和吸收,昭示着我国地方立法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进程正稳步向前迈进。本文在对目前我国地方立法法案委托起草现状考察的基础上,对地方法案委托起草方式的具体内容及其配套的制度要求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起草者中立是确保立法公正的良方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导刊》2007,(6):34-35
部门立法之不足,是我国现行法律的通病。近年来,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正在努力探索民主化、科学化立法的新途径。主要措施有: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计划项目,坚持将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规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举行立法听证会等等。这就是为了切实防止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将法规规章草案交由中立的专业人士或者组织起草,无疑也是在民主立法工作中的探索性措施,是否可行当然尚需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18.
日前,物权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5审。当初物权法草案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反响空前热烈,“开门立法”一时间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常识,公民的法律权利不仅仅是在法律出台之后、运用法律之时实现的,在立法的程序中也应得  相似文献   

19.
近期,在劳动合同法起草、审议及公开征集意见过程中所爆发的激烈争论,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在分化出不同利益诉求的阶层和群体,并且直接影响着立法等公共决策的形成。应当承认,现代立法实际上就是不同利益群体互相博弈的结果,这种利益博弈,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也使民主制度更加富于生气。相比在我国立法实践中积弊已久、富于“中国特色”的“部门利益”乏争,新兴的“集团利益”、“群体利益”、“阶层利益”之争无疑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这种变迁,标志着我国立法正在向正常的博弈状态转型,开始更多地具备现代法制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按照现代法治理念,法律、法规不再是立法机关专属的“私人产品”,而是涉及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公共产品”。立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广纳民意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不断发展,立法民主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不少地方不仅实行了“开门立法”,在立法程序广泛听取社会民众的意见,而且还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征集立法项目,以确保制定的法律、法规符合民众的利益和市场的需求。这就使得,区县人大参与地方立法工作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