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三个维度的综合。作为“类”存在 ,人只有由自然性、社会性向精神性发展、提升时 ,才能成为完善的人。“类”精神是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本质的关系 ,关心人及其赖以生存的一切 ,追求人性发展与完善的超越精神。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危机和迷失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之时 ,发展人的“类”精神 ,是历史和社会赋予当代教育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
潘石 《长白学刊》2010,(6):82-87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不能不涉及人类的本质属性问题,即人性问题。人性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心脏”,自然构成经济学之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人依赖于自然界又主要在人类社会中活动,所以人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与奈件。经济学视阚中的人,绝非孤立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人,其中主要是“经济人”。“经济人”的本性,绝非单纯是“利己”的一元性,而是具有“利已”与“利他”二元性,其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利己性与利他性二元属性的综合或复合体,是利己与利他二元属性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人性问题是中西方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人性中的自然性是人生存的基础,社会性使人区别于动物。人性与法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比较中西方思想家对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阐释,有助于理解法的合理性与合目的性和人性之间的关系。将合理性与合目的性融入法的创设与运行中,国家法就趋向合正义性,追求人类的共同善才有可能。社会主义法应体现人的本性和社会的文明发展,兼具真善美之精神并统一于合正义性。  相似文献   

4.
对高中二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第66页“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一节,在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认为人的社会性是一目了然的问题,用不着教师再讲;二是对人的社会性并不理解,表现在学生不能顺畅地说明理由,只能按教材上所列条文,生硬背出。对人的本性不是自私的观点,不信服。对这一节教材的编写应如何改进,我们的建议有:  一、人的社会性阐述要突出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人的社会性不必从人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讲起,可以参照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说的思路。先讲人活着,首先要饮食起居,然后才…  相似文献   

5.
人权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已成为一个热点。但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等诸多缘由,人们对人权认识不是因于已有的成见,就是照搬西方的人权理论,在认识上尚存在某些误区。本文试就人权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征作一些探索性的论述。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权就是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作为一种权利,人权是与其主体-一人(整体的人类与个体的人的统一)相生相伴的。人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说,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但人的社会性是以自然性为基础的。纯自然状态下的人不具有社会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6.
智慧的歪用     
有章说,现在小学中的班干——也就是那些小小的“学生官”,已开始学会了对“权力”的追逐。有的利用的是父母的“官帽”,有的采用的是给老师送礼的方式,有的则通过请同学吃饭拉选票。在如愿以偿地当上班干以后,他们也就获得了“腐败”的资格和权力。一位母亲这样描述道:她的11岁的女儿,当上了只管10个人的“小组长”后变得神气多了,  相似文献   

7.
林晓妹 《新东方》2010,(4):72-76
“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出“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之心,正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产生感激并表达出来,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融合了人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高级情感。  相似文献   

8.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必然被制度化。人如何在自然性和社会性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个性与环境之间生存和发展是人制度性生存的两难困境。人被制度化的方向与程度反映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融合程度。人格“制度化”必然伴生人格的“制度性固化”。同时,人被特定职业与环境的制度化也会产生人与环境的冲突和紧张。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以监狱制度为例向人们揭示了人在“制度性生存”中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9.
备课卡片     
涵养与智慧成功的秘诀有学生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般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了…  相似文献   

10.
新活实贯     
在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的过程中,在教学方法上,我追求四个字:新、活、实、贯。“新”,每一课,每一框,每至每一课时,我都力求采取和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第二课时,三个框题我就采取了三种教学方法。《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主要采用讲述法,《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及其相互关系》则要学生自学,要求写出提纲,最后请一个勇于发言的学生当”老师”,将本框内容讲一遍。《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则采取讨论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方法,学生觉得新鲜、实用。“活”,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灵活使用教材教参,二是灵活运用备课本。教材教参是我们教学的基本依据,但决不应被教材教参束缚了我们的手脚,要灵活运用。如,第一课中的《科学的先进的人生观》一框和第四课中的“共产主义是最科学的理想”问题,我提出一个极为简单而学生又不真正懂得的问  相似文献   

11.
《安徽统一战线》2001,(3):25-25
在古代“社”是土神,“稷”是谷神。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土地和庄稼是人们赖以世代生存的根本,所以古人说:“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没有土地和粮食,人们便不能生存,也就没有国家了,所以社稷就成为国家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张海国 《人民论坛》2012,(8):130-131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研究"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关于人性的科学理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特征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黄艺农 《湖湘论坛》2001,14(1):83-84
美学界有些论者认为,“自然美是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的”。我们的观点是:自然美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在人的社会实践作用下,由自然物逐渐转化而成的。这个观点,基于对如下前提、条件和根源的理解。  一、理解自然物转化为自然美的前提  弄清美的形象和美的联系与区别、自然物和自然美的联系与区别,是理解自然物转化为自然美的前提。  美的形象是客观实体,即具有美这种本质属性的具体可感的事物。美则是美的形象的本质属性——悦情功能性,即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能与人的求悦性相容的属性。美这种本质属性寓于客观事物之中,决定着一…  相似文献   

14.
人是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二重性存在,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形成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中西方哲学理论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内容。以辩证的、动态的立场看待人、分析人是理解人之为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周日无事,几位大学好友携带“家口”聚餐。真应了那句话:“三个女人一台戏”,阔别数年的几位“嫂夫人”一见面,便天南地北地侃开了,让人无法插嘴。聊着聊着,话题便转到了各自的孩子身上。几位“嫂夫人”对我们家儿子大加赞赏。妻子连忙拦住几位“嫂夫人”的话头,说:“我儿子可没有你们夸的那么好,他智商一般,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社会性是主要的根本的,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离不开社会。 2.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会发生矛盾。因此,个人必须正确对待三者利益的关系,应学习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二、教材分析“导语”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和人生观中的根本问题。因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人生和人生观的所有问题中,所以讲人生观首先要讲这个根本问题。根本问题弄清楚了,其他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二是要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必须先懂得“人是社会的人”这个道理,所以先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学生乐观看入世 据上海《青年报》消息,复旦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中国入世前景表示乐观。调查表明,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入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实际影响是潜在的和长期的,对中国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很多同学指出“现在人们都在为入世叫好,但真正好在哪里却说不出来,大部分人对入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降低关税上”;也有的同学提出“媒体应该在解读入世条款上大力报道”。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很多同学十分关注入世后中国具体有哪些领域发生变化,如何变化。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我们的政府目前正在朝着公开、透明的…  相似文献   

18.
伯特兰·罗素有句名言:“人类最大的、最主要的欲望是权力欲和荣誉欲。”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克利兰则断言人有三种基本需要:成就、权力、合群。只要是稍有历史、政治知识的人都会承认权力是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普遍现象。尽管权力曾给人类社会带来过一定的悲剧灾难,但若没有权力作“粘合剂”,人类就无法组成社会,无法以群的方式生存和发展,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 可以说,不是所有人对权力的追求程度都是等同的。事实上社会人对权力的动机指向和强度各不相同。本文试图探索权力与动机的内在关系,找出规范和约束权力的心理基…  相似文献   

19.
人要有理想     
人生于希望、生于理想。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有美好的理想而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生存状态。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没有希望,那么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生存也就失去了价值。希望是人对未来的企盼,理想是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它构成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理想,尽管每个人的理想、人生奋斗目标是不同的,但对于具体的个人价值却是相同的。从少年时代起我们就深藏着自己的理想和希望:我们希望自己成为科学家,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我们希望自己成为文学家或诗人,给人类留下最美好的诗篇,用我们的文学作品讴…  相似文献   

20.
一提到“金钱”二字,我就不由得想到了与“金钱”有关的许多事情:有的人为了它,昧着良心去坑蒙拐骗,到头来,既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有的人为了它,连自己的父母妻儿、朋友兄弟也可以出卖;有的人为了它,不惜以身试法,挪用公款,贪污受贿,最终银挡入狱;还有的人在革命年代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毒刑拷打、死的威胁都没有降服,而今却抵挡不住金钱裹成的糖衣炮弹的进攻……金钱的诱惑力量是如此之大.简直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有人为你卖儿卖女.有人为你去坐牢……钱啊,你这杀人不见血的刀……”金钱果真是一把杀人的刀吗?金钱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